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社會生態韌性的探討—以桃園海岸生態系的風險管理為例(2024) 安薇娜; van Onselen, V. M.海岸環境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些地區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地層下陷和洪水等重大風險。為應對這些風險,通常人們會沿海岸線建造各種海岸工程結構來防範災害。但這些結構物通常只優先考慮短期目標,長期而言反倒可能對海岸生態系統和居民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在台灣,就有超過50%的海岸線已經被人工海岸結構“硬化” 保護,但卻導致生態系統退化,並增加面對災害時的脆弱性。對抗這些挑戰的可持續策略,例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由於其高度的適用性以及多重好處和長期的效力,正受到全球關注。而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災害風險降低(Eco-DRR)就是其中的一種策略方案,旨在通過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管理,實際降低災害的風險。地質公園的推動對於災害風險降低有很大的潛力,但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Eco-DRR策略如何能夠有效地整合到地質公園管理裡面。對於這項研究,我們選擇了一個最近成立的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作為研究區域,這是臺灣最完整的沙丘系統之一,而該地質公園的使命是要通過環境的教育、保護和氣候變遷調適能力的建構等,來促進海岸本身的韌性和減少災害風險的影響。這與Eco-DRR的概念一致,都是倡導一種全面性的管理方法,並且可以提供多重的社會和環境利益。本研究首先透過對當地環境的基本調查,調整一般通用的海岸沙丘脆弱性指數(CDVI),並以這項沙丘脆弱性分析,來確認這個地區在優化生態系統功能及減少海岸災害風險上的關鍵因子,同時也透過訪談和焦點小組的討論方式來探索當地社區的需求和面臨的挑戰。採用這種混合式方法的目的在於確認一個既全面,又能以社區為中心的地質公園發展途徑,而同時又能保有沙丘景觀的環境基本功能。從海岸沙丘脆弱性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地區的沙丘景觀主要的脆弱性要歸因於人為的干擾、沙丘破碎化和海岸侵蝕。從地形學上看,沙丘景觀表現出高度破碎化和太過陡峭的坡度,而且在許多區段,前列沙丘上也普遍缺乏植被。另外在社區的訪談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在台灣海岸環境中實踐Eco-DRR所可能遇到的障礙,尤其是與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經營團隊內部整合相關的問題,例如缺乏社區支持和比較破碎分散的管理模式。但在社區環境經營管理能力的培力上,已經成功促使當地社區產生更強烈的責任感和承諾。然而,社區仍然缺乏從地質公園中獲取經濟上的利益,也或多或少阻礙了更多、更年輕的人參與未來地質公園經營管理的可能性。在說明這些景觀的脆弱性和挑戰時,本研究建議透過一個更生態友善設計的地質公園,來促進自然環境作用及功能的增強,使沙丘本身更具韌性,並減少對沙丘景觀的人為干擾。而在刺激當地權益關係人的長期參與上,亦建議透過來自不同背景權益關係人的共同設計、增加從地質公園獲益的管道、通過基於社區的保育來降低災害風險等策略來著手。此外,本研究還發展出一個新的框架,概述了在地質公園環境中促進協作並實施Eco-DRR的基本步驟,以同時支持社會和生態的韌性。此外,本研究亦強調在發展過程早期納入社區見解的重要性,以利最大化這個策略的多重效益。本研究提供的數據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海岸生態系統、系統的動態性和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而透過辨識社會-生態韌性的主要挑戰及進一步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發現也將有助於提供決策者未來在擬定可持續海岸管理策略時更多的數據和資訊。Item 參與式環境治理的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台灣地質公園示範區為例(2017) 劉有為; Liu, You-Wei隨著「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多元論述,以及近年台灣發生的環境治理爭議,例如:2004~2014年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7年的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15年卑南族的狩獵爭議…等等,凸顯出「國家-地方」對於環境認知與環境治理方式有著明顯落差。目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議題有越來越多的論述指出民眾參與、在地化、尊重傳統地方知識,以及強調共同管理的重要性與符合實際社會狀態。 2002年起,農委會所推動的「台灣地質公園」計畫,作為回應國際地景保育與環境治理的最新潮流,不但強調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環境旅遊等核心價值,亦著重在多尺度的網絡交流與學習。本文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透過焦點人物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的田野調查,來探究社區對於新環境治理模式的回應,其中包含社區參與的動機、考量因子以及社區如何進行公眾決策的行為;本文並以「類型學」的方式將社區治理的行為模式予以劃分,作為往後其他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