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尺度空間插值法進行人口分佈推估的比較研究(2021) 林庭嘉; Lin, Ting-Jia近年來,雲端運算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經濟、醫療公衛、自然科學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隨著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之推廣應用,各類型的資料透過加值與開放應用,創造出更多跨領域的應用成果。然而,伴隨豐富且多元的應用對於數據的解析度要求更高,常常會遇到小尺度數據缺少亦或者沒有更細緻的調查數據等問題。因此透過現有的數據經空間內插方式,進而得到更細緻的資料應用。本研究以戶籍人口分佈資料作為驗證對象在不同尺度下進行空間內插推估分析,搭配與戶籍人口關聯之建蔽率、容積率、樓地板面積等作為推估的輔助資料以此建立人口推估的模型,進而得到更細緻的建築物層級之戶籍人口分佈。研究目標:建立不同尺度下對於人口分佈的推估模式,並找出與戶籍人口關聯之變數,並提供小尺度的單元在戶籍人口上的推估模式。研究成果顯示:變數中樓地板面積、容積率對於戶籍人口有顯著的相關性,運用地理加權回歸對最小統計單元之戶籍人口推估出建築物層級的戶籍人口分佈,並經過交叉驗證在建築物尺度下推戶籍人口數其推估相對誤差的準確度平均值為3.554766(人)。Item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2010) 蔡金惠; TSAI CHIN HUI台北市為台灣政治、經濟、人口的核心都市,然透過各項交通建設的興建,強化台北市與鄰近市鎮的互動,因此單以台北市來看其人口變遷狀況略嫌不足,故本文以台北都會區為研究範圍,且以「里」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單元,較以往以鄉鎮市區為研究單位更能了解探討自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其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首先建立1966-2008年台北都會區內各村里人口屬性資料庫,再者,數化其早年具村里界的行政區圖以建立村里空間資料庫,最後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以進行鄉鎮市區人口成長率、村里人口規模及村里人口密度等空間分析與繪製人口密度迴歸圖、人口密度等值線圖等空間統計分析,了解歷年來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故所得研究結果為:1、台北都會區居民居住型態由「首要型」轉為「中地階層式」發展,驗證Friedman『核心-邊陲』模式所言,大都會區都市-工業擴張,使都市成長並影響周圍地區。2、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符合「離市中心愈遠,人口密度愈低」的理論,但卻不似歐美那樣出現郊區人口密度高於市中心、市中心空洞化的現象。3、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為,1989年前,以淡水河起點之板橋市江子翠附近為主,特別是右岸的台北市等人口聚集區,而後都會發展逐漸向其中、上游擴展;1990年時,以河岸附近呈圓形都市發展型態;1998年後,人口以淡水河為軸心往東北方、北北西側、西南方發展,呈現三角形的擴展型態。4、其都市人口空間擴展特色為呈帶狀、走廊帶空間分布,缺乏可辨識的邊界,屬多核心且以交通運輸為主的都市。Item 捷運站所在區位及距離影響自用住宅租金之探討(2019) 曾尉豪; Tseng, Wei-Hao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臺北市以及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分別為15倍以及12.7倍(內政部營建署,2018)。於是當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屋時,一般人往往會選擇租屋作為暫時的選擇。但是租屋市場與不動產市場兩者會互相影響,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租金指數已連續37個月上漲。(內政部,2018)而且受到近年買轉租的盛行,房東也會將原本用於抑制不動產市場所推行的高稅負,例如房地合一稅等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這也使得租屋族所要付出的成本愈來愈高。然後過去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在不動產的交易市場上,反而忽略了租賃市場,因此本研究打算利用內政部的開放資料來進行不動產租金的空間分析,過去的研究大多利用最小平方法與特徵價格法來分析不動產市場,而不動產的租金資料往往具有空間自相關的現象,因此如果空間依賴性的檢定呈現顯著的話,就必須改以空間迴歸模型取代最小平方法模型。 本研究使用空間迴歸模型分析臺北大眾捷運系統周邊的不動產租金樣本,實證結果顯示,在不動產租賃市場中確實存在空間自相關的現象,於是改以空間迴歸模型取代原本的最小平方法模型。不動產租金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以三大構面進行分析,在建物結構變數方面,「租賃價格」會與「建物面積」、「房間數」、「衛浴數」、「有無管理費」、「有無附家具」、「有無附車位」、與「屋齡」等變數有顯著負相關;鄰里變數方面,與「是否鄰近銀行或郵局」以及「是否鄰近大專院校」等有顯著正相關;距離變數方面,研究中以樣本距離捷運站的直線距離作為依據,發現如果在其他變數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動產每距離捷運站遠1000公尺時,其租金的邊際價格會減少約4560元。Item 2015年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佈狀況及擴散因素分析(2018) 王怡文; Wang, Yi-Wen自2015年6月底起至當年10月初為止,台南市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流行疫情:短短三個月間不斷快速地新增患病個案數、累積死亡人數更高達112人。為深入探討與分析2015年下半年登革熱疫情長時間、大範圍及高強度影響台南市民健康的狀況,本研究以台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及內政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交通要道資訊與登革熱確診病例統計等開放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多種空間方法的分析,以釐清各項因素的顯著性。研究目標是能得出登革熱疫情嚴重的根本原因,在未來能提供台南市政府及市民作為公共衛生與安全之背景資訊,更有效率的防治登革熱疫情發生。 研究成果顯示:自8月疫情爆發後,北區始終是登革熱熱點。隨著時間及交通要道因子先向東北方的永康區、西南方的中西區及南區擴散;直至9月底受人口分布影響擴散至東區,屬於混合型擴散。其中左右疫情的因子包含主要交通要道—台17甲(金華路)、人口集中區以及雨水下水道系統。雨水下水道系統出露在地表的孔蓋為病媒蚊快速繁衍後代、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也是本次疫情最主要的擴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