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擴增式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休閒農場重遊意願之因素
    (2022) 黃麗娟; Hwang, Lih-Chuan
    現代人對於休閒活動的重視,已由一般室內娛樂活動轉向戶外的休閒遊憩。臺灣的休閒農場快速崛起、轉型,並提供遊客多元化的休閒活動,吸引旅客來訪。2022年全臺灣共有366家休閒農場,休閒農場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田園景觀和農產品,是國內觀光產業中重要的一環,然而國內各種休閒遊憩產業競爭激烈,休閒農場除了要面對同業的競爭之外還要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如民宿、渡假中心、綜合遊樂園、森林遊樂區等的競爭,休閒農場需要增加競爭力,讓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願意重遊農場。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為基礎,擴增體驗活動、農產品消費2項自變數,來探討影響休閒農場重遊意願的因素。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法於實地與網路發放問卷,問卷結果以SPSS 23.0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敘述性統計分析,使用AMOS 24.0進行測量模型分析與結構模型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行為計畫理論中的主觀規範正向顯著影響休閒農場遊客重遊意願,休閒農場提供之體驗活動與休閒農場的農產品消費都會正向顯著影響休閒農場遊客的重遊意願。建議休閒農場可以針對團體中的領袖人物加強行銷,利用農場特色開發多元化的體驗活動項目與農產品種類。
  • Item
    以平衡計分卡探討休閒農場之經營績效-以A農場為例
    (2011) 何煜卿; Yi-Chen Ho
    近10年來,由於國民所得提高,國人已愈趨重視生活品質與休閒旅遊,而休閒農場正是符合此休閒型態的遊憩場所之一。當休閒旅遊風氣蓬勃發展之際,國內休閒農場亦隨此風潮成長,對消費者而言,在決策消費上擁有更多的選擇,但相對的,對於休閒農場的經營者,卻代表有更多競爭者在分食休閒農業這塊大餅,使得經營者面臨重大的威脅。如何有效管理以提升服務品質,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休閒市場中擁有競爭優勢,掌握營運成長的動能,以利永續發展,實為重要之課題。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擬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Kaplan 與 Norton於1992年所提出的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的觀念,將願景轉化成策略,再經由財務、顧客、內部程序及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加以區分,對休閒農場之經營策略進行探討,期能藉此找出績效指標與經營效率的關係。 故本研究之目的,除了對經營策略、平衡計分卡做歸納陳述外,並以宜蘭地區A農場為研究對象,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性訪談法,探討其營運現況,進而對A農場的經營績效進行檢核。再依據結果建構A農場之經營績效指標,並採用層級分析法(AHP)運算,確認各構面策略及衡量指標的權重排序,完成適合A農場的衡量指標,提供A農場做為營運績效評估之參考。 研究結論如下: 一、A農場目前尚未建立明確的績效評估制度及指標。目前的營運績效,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雖仍維持小幅度成長,但若能即早建構明確績效評估制度與衡量指標,對其願景之達成及獲利成長,應甚有助益。 二、本研究經由文獻分析及半結構性訪談,引導願景的建立與策略的擬定,共建構完成十四項策略目標及四十九項衡量指標,供A農場導入平衡計分卡,進行經營績效評估之參考。
  • Item
    國民小學校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例
    (2005) 劉虹伶; Hung Ling Liu
    國民小學校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例 研究生:劉虹伶 指導教授:李晶 摘 要 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施行,強調鄉土教學及體驗學習的重要性,使得擁有豐富三生資源的休閒農場成為校外教學的新選擇,且若欲使校外教學更完整,課程的整體設計及各單位間的相互連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於了解目前臺北市於休閒農場進行校外教學的現況,並探討以休閒農場為國小校外教學場域之課程設計歷程,接著對於學校教師、農場業主及輔導單位間的互動及合作模式作歸納;本研究採用半開放式的訪談大綱,針對學校教師、農場業主及輔導單位三方面各四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後整理訪談內容,並進行編碼、歸納及分析。 分析結果及建議如下: 一、休閒農場與校外教學之結合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不但受到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與台北市農會的重視,未來則希望能與臺北市教育局作更密切的配合。 二、校外教學之課程設計共分為目標訂定、課程選擇、課程組織、課程施行及課程評鑑五個階段,過程中以學校教師及農場業主的互動較為頻繁,但是目前大多是採用單向的溝通方式,容易造成校外教學與學校課程的不銜接,於此兩者應建立起互惠互利夥伴關係,以促進教學品質與效能。 三、學校教師、農場業主及輔導單位的互動: (一) 學校教師與農場業主在資訊傳播及課程安排上仍需加強,才能增強教師進行休閒農場校外教學的意願 (二) 輔導單位間的分工應先釐清,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及農會給予農場業主在校外教學政策推行及實際執行的軟硬體協助,並邀請教育局的人員支援及協助,才能更有效的推廣 (三) 學校教師及農場業主對於教育局的加入都有強烈的期盼,而安全及合法化則是教育局推動校外教學的基礎 四、本研究提出臺北市國民小學於休閒農場進行校外教學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兩個重點:1. 以教育局作為學校教師推展的窗口,而建設局及市農會則為農場業主在合法化、專業知能、經營管理及行銷等部份的諮詢窗口;2. 農場業主除接受輔導單位之輔導外,更應加強業界的資訊、行銷、活動及資源的整合及推展,之後業主可以再分別針對不同的學校或教師進行校外教學的課程設計,或是針對個別需求、區域合作,甚至是夥伴關係進行更近一步的合作。 關鍵字:休閒農場、校外教學、課程設計、合作模式
  • Item
    Taste Taiwan! 為世界上臺灣味 休閒農場烹飪課程商業模式探討
    (2018) 許瓊文; Hsu, Chiung-Wen
    美食是一種可深入了解另外一個國家之生活方式、歷史與文化的展現,越來越多人為了美食而旅行,當以美食作為推廣國際觀光重要元素,臺灣鄰近國際觀光客源競爭國紛紛以體驗經濟概念發展不同體驗模式如烹飪課程、烹飪體驗,泰國觀光局更依附「世界廚房」的計畫下傳遞美食魅力,帶動國際客品嚐泰式料理,泰式飲食文化遂自然而然走進國際旅客家中的餐桌,美食觀光的廣度從單一國家拓及至世界餐桌。 臺灣推廣美食觀光與近年講究之安心食材、產地到餐桌等潮流實有可鏈結之處-臺灣休閒農場。本研究目的一、瞭解臺灣以及鄰近旅遊競爭國泰國、韓國、新加坡為推廣美食發展烹飪課程商業模式;二、提供臺灣休閒農場參考並找到自身獨有特色,以發展具競爭力之烹飪課程商業模式。   本研究方法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採Osterwalder 與Pigneur (2010) 所提出的商業模式,以9大組成要素之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者透過走訪臺灣、泰國、韓國及新加坡等國之7間烹飪教室,參與6堂烹飪課程並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結果,臺灣休閒農場導入烹飪課程商業模式,開創臺灣休閒農場烹飪教室獨有品牌「農村廚房」,短期鎖定國內市場為「目標客群」,中長期著眼國際客源市場,以有機農場、在地食材主張「價值」,投入資源建立烹飪教室等「關鍵資源」,鼓勵產學合作引進年輕人力資源,設計產地到餐桌等農事體驗、烹飪課程「關鍵活動」,創造休閒農業新體驗風潮及永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