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5
  • Item
    「兒童科學博物館參與式展示」在幼稚園科學角之運用
    (2004-01-01) 朱韻芬; 簡淑真
    除須考量幼兒科學教育所揭櫫之「活動化」、「生活化」、「趣味化」、「遊戲化」…等原則外,還必須符應角落教學「低指導」的特殊性。以探究物 體屬性為主的「幼兒物理性知識活動」向來是建構主義論者所推崇的幼兒科教內容之ㄧ。然而,在「低指導性」的角落情境中,幼兒的操作經驗容易流於單純的「把玩」或「操弄」而較少出現「探究式」的探索。為改善此一現象,研究者運用「兒童科學博物館參與式展示」的規劃原則設計科學角內之幼兒物理性知識活動。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1)設置開放性展示、專屬專用的「探索桌」並以多邊(Multi-side)呈現的方式引發幼兒與同儕間豐富的社會互動和合作行為。 (2)提供「活動目標明確」與「問題化」的遊戲情境以促進幼兒進行科學思考 。(3)安排「有利於活化幼兒心智運思能力的活動情境」是幼兒教師一連串測 試、修改、再測試…的行動歷程。
  • Item
    幼兒浮沉概念發展之研究
    (2004-01-01) 陳玉真; 簡淑真
    採準實驗研究法來探究幼兒浮沉概念之發展,研究樣本分實驗組與控制組,總計3)進行探究活動,務期學生經由這些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成長。我們 探討影響溝通傳達的因素,並以高中�6名。研究者以自行編製之「幼兒浮沉概念晤談與操作評量表」為研究工具,先對兩組幼兒進行前測,前測後對實驗組的幼兒依年齡分三組進行六週每週一次約半小時的浮沉活動,再以相同研究工具對兩組幼兒進行後測,最後根據前後測分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幼兒預測物體浮沉的依據分析:大部分的幼兒會依據物體的重量來猜測(67﹪)、分類(71﹪)及觀察比較(67﹪)物體的浮沉。(2)幼兒浮沉概念發展:1.控制組與實驗組幼兒在前測上,兩組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2.控制組與實驗組的幼兒在後測上兩組間達到顯著的差異。3.控制組幼兒在各個變項的前、後測結果並沒有達到顯著性的差異。 4.實驗組幼兒在各個變項的前、後測結果皆達到顯著性的差異。5.實驗組不同年 齡層的幼兒在前測上各組中有差異的情形發生。6.實驗組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在後 測上各組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情形發生。7.實驗組不同性別的幼兒在前、後測上各 組中沒有差異的情形發生。6名。研究者以自行編製之「幼兒浮沉概念晤談與操作評量表」為研究工 具,先對兩組幼兒進行前測,前測後對實驗組的幼兒依年齡分三組進行六週每週 一次約半小時的浮沉活動,再以相同研究工具對兩組幼兒進行後測,最後根據前 後測分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幼兒預測物體浮沉的依據分析: 大部分的幼兒會依據物體的重量來猜測(67﹪)、分類(71﹪)及觀察比較( 67﹪)物體的浮沉。(2)幼兒浮沉概念發展:1.控制組與實驗組幼兒在前測上 ,兩組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2.控制組與實驗組的幼兒在後測上兩組間達到顯著 的差異。3.控制組幼兒在各個變項的前、後測結果並沒有達到顯著性的差異。 4.實驗組幼兒在各個變項的前、後測結果皆達到顯著性的差異。5.實驗組不同年 齡層的幼兒在前測上各組中有差異的情形發生。6.實驗組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在後 測上各組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情形發生。7.實驗組不同性別的幼兒在前、後測上各 組中沒有差異的情形發生。
  • Item
    家庭生活教育導論
    (國立空中大學, 2004-08-01) 林如萍
  • Item
    家庭生活教育
    (師大書苑, 2001-12-01) 林如萍
  • Item
    家庭概論
    (國立空中大學, 2001-01-01) 林如萍
  • Item
    家庭教育新紀元
    (師大書苑, 2003-12-01) 林如萍
  • Item
    農家代間的孝道責任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
    (中華家政學會, 1999-12-01) 林如萍; 鄭淑子; 高淑貴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農家之代間孝道責任期待,研究設計中將「對兒子」及「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分別呈現、加以比較,並以「性別」及「年齡」兩個變項為主軸,進一步分析農家不同性別、世代之孝道責任期待。研究於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區共計抽選十六個鄉鎮,以農家為對象選取640個樣本,其中有效樣本613個,以問卷訪問方式搜集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農家對成年兒子的孝道責任期待主要是:老病時與其同住、接受照料、給生活費及返家探望、電話或信件連繫等;對成年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則主要是:平日以電話或信件聯繫、時常返家探望、和父母聊天傾聽心事以及年節、生日送禮表達心意。(二)就性別差異來看,女性對與兒子同住的期待較低;並且,女性對女兒的孝道期待較男性高。(三)就世代差異而言,對於父母老、病應與兒子同住、由兒子負責照顧他,不同世代均有九成以上表示同意,且世代間無顯著差異,看法相當一致。但就給父母生活費、年節生日送父母禮物、紅包,年輕與中年世代表示同意的比例均高於老年世代。再者,年齡層愈低對兒子情感方面的孝道責任期待愈高。另一方面,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隨年齡增加呈現下降之趨勢,老年世代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顯著低於其他世代,換言之,隨時代變遷,女兒在農家代間之孝道責任角色有逐漸重要之趨勢。(四)整體而言,今日台灣農家之代間孝道責任期待是「改變中亦有所不變」。「同住」由必然之規範,轉而為:以老年父母健康為考量之「有條件」同住;而女兒在農家代間孝道責任中之角色雖有加重之趨勢,但父系社會居住、經濟「從夫、從子」之規範仍未有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