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0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建立我國學術著作翻譯機制之研究
    (2006/05-2006/08) 賴慈芸; 賴守正; 李奭學; 李延輝; 陳宏淑; 卓加真; 張裕敏; 蘇正隆
    隨著學術範圍日益龐雜,且學術翻譯人才難求,本研究將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便政府有效整合民間資源,迅速翻譯、出版國際學界重要著作,刺激學術發展。本研究首先將調查國內民間及政府單位學術著作(含大專院校用書)翻譯與出版的現況(包括中書英譯),並進而了解出版業者取得國外圖書資訊的管道以及其選書的過程。計畫中也將深入了解國外(如日、韓、大陸等)政府單位對於學術著作翻譯的機制。 除此之外,本研究將針對政府學術著作翻譯機制,提出具體之建議,其中包括書單之收集、著作、譯者、審查人、出版社之選擇、以及翻譯品質之評估。研究中也將指出如何建立翻譯出版物之國內、外銷售通路,以及政府尋求民間合作所應採取的模式。最後,本研究將審視學術著作翻譯的報酬,不僅針對合理之稿酬提出建議,也會評估將翻譯著作視為翻譯者學術成就及著作升等之可行性。
  • Item
    如何評量翻譯的表達風格
    (長榮大學教務處出版組, 2009-12-01) 賴慈芸
  • Item
    四種翻譯評量工具的比較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8-09-01) 賴慈芸
    本研究比較下列四種翻譯評量工具的評分結果:根據國立編譯 館「建立國家翻譯人才評鑑標準第二期研究」所提出的量表評分方法 (「忠實」/「通順」各五分量表,獨立評分)、錯誤扣分法,以及兩種 修正的量表評分方法。第一種修正方法是比例不變,但改為合併評分 (「正確」/「表達」各五分量表,合併評分);第二種修正方法是加重 訊息正確的比例(「訊息準確」六分,「表達風格」四分,合併評 分)。研究者從前述研究中抽取30 份答卷作為評分樣本,共有12 位 翻譯教師/ 專業譯者參與評分。研究結果發現,在英譯中組的部分, 修正後的兩種量表評分法都與錯誤扣分法達到高度相關,但第二期研 究的量表評分法與錯誤扣分法只有中度相關,表示合併評分的三種方 法較為一致;其中「六/ 四評分法」的評分人間信度最高,與錯誤評 分法的相關度也最高,可知為穩定而有效的工具。在中譯英組部分, 「六/ 四評分法」的評分人間信度也是最高,但四種評分法的結果都 達到高度相關,差異不大。
  • Item
    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FIT World Congress)與會報告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9-03-01) 賴慈芸
  • Item
    學院的翻譯與禁忌--檢驗臺灣學界對翻譯的看法
    (中華民國翻譯學學會, 2008-12-01) 賴慈芸
    本文嘗試分析翻譯在高等學院的地位,以期望探討學術翻譯/知識翻譯飽受學界批評的原因。本文首先搜集了近年來對學術/知識翻譯的批評,從中檢驗批評者對翻譯的錯誤認知:包括把「本門學者」與「翻譯能力」混為一談;不信任英文系出身的譯者;把翻譯責任繫諸於譯者一人身上;誤以為翻譯的目的是服務外文不好的懶惰讀者;誤以為譯評等於挑錯等等。由於圈內翻譯書籍以英文為大宗,譯者也以出身英文系者為多,因此本文接著檢討英文系對翻譯的壓抑,包括翻譯課被視為非專業課程;文學教學上不使用中譯本,也不評論中譯本;其他外語文學都用英譯本教學而視若原本;教師從事實際翻譯比例甚低;不能以翻譯升等;期刊以論文發表為主,擠壓翻譯的空間等等,說明培育未來譯者的英文系如此貶抑翻譯,不視翻譯為專業,造成學界與社會輕視與不信任翻譯。基於上述的觀察,本文主張英文系應首開風氣,把中譯本納入文學教材,突顯翻譯議題;並建議開設跨科系翻譯概論課程,以教育各學門讀者如何看待翻譯;英文系則可以停開翻譯習作,改開文學翻譯課程,中文系則應開翻譯文學史課程;各學術單位也應明定以學術翻譯作品升等的審查要點,提高學者從事翻譯的誘因;並期待以創意、策略、貢獻為重的譯評取代純粹挑錯的譯評。
  • Item
    結合實習的翻譯教學計畫
    (中華民國翻譯學學會, 2002-12-01) 賴慈芸
    國內英(外)文系學生畢業之後所從事的行業,許多都與翻譯有程度不等的關係。真接與翻譯相關的工作包括報社、電視新聞、雜誌的編譯工作、出版社的編輯或翻譯、電視電影的字幕翻譯、語言教材的翻譯等等。間接與翻譯相關的就更多了,包括秘書工作中所需的書信翻譯、文案、簡報、資料翻譯等等。因此,翻譯是英語文學系非常實用的課程之一。但在大學部的筆譯課程中,受限於班級規模、時間、語言程度等等因素,學生接觸實際翻譯市場的機會不多。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套結合實習的翻譯教學計畫,提供給大四有興趣的學生,讓他們在大學最後一年有機會接觸實際的業者,了解翻譯這個行業的需求與挑戰,作為將來就業或繼續求學的參考。本文為八十九學年度實習經驗的報告,重點在於進行的流程、困難、學生的反應,建議等等,作為日後翻譯教師進行類似計畫的參考。 參與計畫的是銘傳大學應用英語系大四學生共二十人。參與學生都在大二修過一學期必修的「翻譯入門」,大三修過一學年選修的「筆譯」課程。這二十名學生分為五組,其中三組各為經典傳訊出版公司翻譯一本書,其餘兩組則分別為春暉電影台和公共電視翻譯影片。
  • Item
    建立我國學術著作翻譯機制之研究
    (2006/05-2006/08) 賴慈芸; 賴守正; 李奭學; 李延輝; 陳宏淑; 卓加真; 張裕敏; 蘇正隆
    隨著學術範圍日益龐雜,且學術翻譯人才難求,本研究將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便政府有效整合民間資源,迅速翻譯、出版國際學界重要著作,刺激學術發展。本研究首先將調查國內民間及政府單位學術著作(含大專院校用書)翻譯與出版的現況(包括中書英譯),並進而了解出版業者取得國外圖書資訊的管道以及其選書的過程。計畫中也將深入了解國外(如日、韓、大陸等)政府單位對於學術著作翻譯的機制。 除此之外,本研究將針對政府學術著作翻譯機制,提出具體之建議,其中包括書單之收集、著作、譯者、審查人、出版社之選擇、以及翻譯品質之評估。研究中也將指出如何建立翻譯出版物之國內、外銷售通路,以及政府尋求民間合作所應採取的模式。最後,本研究將審視學術著作翻譯的報酬,不僅針對合理之稿酬提出建議,也會評估將翻譯著作視為翻譯者學術成就及著作升等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