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058
Browse
7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2008/08-2009/07) 彭小妍; 李奭學; 馬耀民; 劉紀蕙; 李根芳多年來彭小妍研究員在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項下,組織跨國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翻譯研究並尋訪合作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先導計畫所探討研究主題為「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已分別在台北、愛知、巴黎舉行過研討會。為了鼓勵國內外博士生這方面的研究,2007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會議,主題為「翻譯:東亞與西方」。下一次研討會訂於2008年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 為接續先導計畫,彭與李奭學副研究員協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James St. André組織新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及英國人文研究委員會合作項下,擬正式展開研究計畫,主題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中國與西方如何翻譯彼此的文本與概念,進而建立自我形象。例如,近代中國往往按照自己的眼光及需求,挪用、改造他者,進而重塑自我。西方亦然。如眾所周知,西方前衛藝術家藉由模仿東方來創新自身藝事者,所在多有。本研究團隊擬闡明:翻譯行為是我們解讀他者時,重新打造自我的過程;翻譯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創造自我。Item 建立我國學術著作翻譯機制之研究(2006/05-2006/08) 賴慈芸; 賴守正; 李奭學; 李延輝; 陳宏淑; 卓加真; 張裕敏; 蘇正隆隨著學術範圍日益龐雜,且學術翻譯人才難求,本研究將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便政府有效整合民間資源,迅速翻譯、出版國際學界重要著作,刺激學術發展。本研究首先將調查國內民間及政府單位學術著作(含大專院校用書)翻譯與出版的現況(包括中書英譯),並進而了解出版業者取得國外圖書資訊的管道以及其選書的過程。計畫中也將深入了解國外(如日、韓、大陸等)政府單位對於學術著作翻譯的機制。 除此之外,本研究將針對政府學術著作翻譯機制,提出具體之建議,其中包括書單之收集、著作、譯者、審查人、出版社之選擇、以及翻譯品質之評估。研究中也將指出如何建立翻譯出版物之國內、外銷售通路,以及政府尋求民間合作所應採取的模式。最後,本研究將審視學術著作翻譯的報酬,不僅針對合理之稿酬提出建議,也會評估將翻譯著作視為翻譯者學術成就及著作升等之可行性。Item 可見的譯者---明清間耶穌會翻譯觀及其實踐(2008/08-2009/07) 李奭學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天主教耶穌會士乃先鋒號角。他們在文化上有許多貢獻,著述之外, 譯述尤夥。耶穌會的譯作有一現象,和現代譯界所憂慮的「譯者」身份的失落大相逕庭。對解 構主義的譯論家如瓦努提(Lawrence Venuti)而言,歐洲譯史的一大特色是「譯者不見」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了。其中原因甚多,但和翻譯在歐洲常為人目為「從屬」的身份有關。 耶穌會士自西徂東,由歐洲入華後卻一改常態,所譯多以「譯者名姓」行世,「作者」反而經 常失落在文本之外。箇中原因有趣,可能和早期天主教對著作權的看法有關,也可能和耶穌會 在華的整體環境及傳教策略有關。本計畫擬就明季及其之前中國的翻譯文化切入上述現象,最 後把重點放在艾儒略譯《聖夢歌》、陽瑪諾譯《輕世金書》和高一志譯《譬學》及《天主教聖 人行實》四書上,希望由翻譯修辭及文化演變窺斑見豹,勾勒明清間耶穌會翻譯思想與實踐的 大概,同時一探「譯者」身份重於「作者」這個和現代迥異的觀念的由來。Item 從宗教、文學與哲學的角度看唐宋明三朝「人的形象」的問題(2008/08-2009/07) 李奭學Item 高一志《譬學警語》及其與中西修辭學傳統的關係(2003/08-2004/07) 李奭學Item 翻譯的政治---論《聖若撒法始末》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學關係史上的意義與地位(2002/08-2003/07) 李奭學Item 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2008/08-2009/07) 彭小妍; 李奭學; 馬耀民; 劉紀蕙; 李根芳多年來彭小妍研究員在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項下,組織跨國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翻譯研究並尋訪合作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先導計畫所探討研究主題為「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已分別在台北、愛知、巴黎舉行過研討會。為了鼓勵國內外博士生這方面的研究,2007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會議,主題為「翻譯:東亞與西方」。下一次研討會訂於2008年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 為接續先導計畫,彭與李奭學副研究員協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James St. André組織新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及英國人文研究委員會合作項下,擬正式展開研究計畫,主題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中國與西方如何翻譯彼此的文本與概念,進而建立自我形象。例如,近代中國往往按照自己的眼光及需求,挪用、改造他者,進而重塑自我。西方亦然。如眾所周知,西方前衛藝術家藉由模仿東方來創新自身藝事者,所在多有。本研究團隊擬闡明:翻譯行為是我們解讀他者時,重新打造自我的過程;翻譯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創造自我。Item 神話寓言學(2001/08-2002/07) 李奭學Item 身體與靈魂的辯論(2006/08-2007/07) 李奭學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學界多以為此刻東來耶穌會士對中華文化的主要貢獻在科技方 面。我卻以為此刻會士的貢獻也應該包括文學,而本計畫所擬研究者,正是他們在華布 教時所用的文學之一,亦即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譯於一六三七年的《聖夢 歌》。今日可見的《聖夢歌》有三種,其一是一六四八年北京刻本(但此一刻本卷尾. 有「崇禎十二年絳州天主堂梓」的字樣),其二是清康熙甲子年三山景教堂刻本,其三 則為手抄本,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聖夢歌》的問題,其實版本尚屬其次,最重要 也基本者乃原作者和艾儒略所據的拉丁原本為何的問題。據艾儒略的自序稱,《聖夢歌》 乃中世紀天主教聖徒伯爾納所作,但歷來學者查考伯氏全集,.從來沒有任何本子收有 《聖夢歌》一詩。所以艾儒略的說法顯然有誤。本計畫擬由歐洲中世紀盛行的「辯論詩」 及「夢境文學」著手,考出上面所述問題的答案來。其次,在覓得拉丁原文後,我擬據 以檢視艾儒略(及其合作者)的譯筆,究明其中「身體與靈魂的辯論」這個大主題的詩 學策略,然後再分由勒菲佛爾所倡議的「意識形態」、「贊助者」及「文化萬象」的角度 詳予再剖。我也打算就中國傳統玄言詩如陶淵明的〈形影神〉的角度一探《聖夢歌》這 首外來的「辯論詩」和中國傳統之間的關係。最後,我也會分析明、清文人基督徒---- 甚至包括非基督徒的傳統文人----對於《聖夢歌》的回應與看法,希望能解決三百餘年 來的這宗學術公案的主要問題,也為我今年撰成的《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 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再開一境,更為我下一本書《聖傳與聖詩----明末耶穌會文學 再探》這個大計畫開頭。順便一提,錢鍾書先生嘗有朗法羅的〈人生頌〉為第一首譯成 中文的英文詩一說。此語洵然,但是如果不以語言為限,最早東傳而且是「有意」中譯 的西方長詩當得往上再推二百年,乃本計畫所擬處理的《聖夢歌》才是。Item 可見的譯者(2007/08-2008/07) 李奭學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天主教耶穌會士乃先鋒號角。他們在文化上有許多貢獻,著述之外, 譯述尤夥。耶穌會的譯作有一現象,和現代譯界所憂慮的「譯者」身份的失落大相逕庭。對解 構主義的譯論家如瓦努提(Lawrence Venuti)而言,歐洲譯史的一大特色是「譯者不見」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了。其中原因甚多,但和翻譯在歐洲常為人目為「從屬」的身份有關。 耶穌會士自西徂東,由歐洲入華後卻一改常態,所譯多以「譯者名姓」行世,「作者」反而經 常失落在文本之外。箇中原因有趣,可能和早期天主教對著作權的看法有關,也可能和耶穌會 在華的整體環境及傳教策略有關。本計畫擬就明季及其之前中國的翻譯文化切入上述現象,最 後把重點放在艾儒略譯《聖夢歌》、陽瑪諾譯《輕世金書》和高一志譯《譬學》及《天主教聖 人行實》四書上,希望由翻譯修辭及文化演變窺斑見豹,勾勒明清間耶穌會翻譯思想與實踐的 大概,同時一探「譯者」身份重於「作者」這個和現代迥異的觀念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