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漢學者與庶民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2010/8-2013/7) 金培懿漢學者與庶民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 -江戶時代漢學入門書研究 江戶時代堪稱日本漢學的巔峰造極時代,然無論漢籍的學習如何普及,漢學素養如 何深厚,對江戶人而言,漢籍乃是以漢文這一「外文」所寫成的典籍,必當有其特殊之 學習法。本計畫擬針對江戶時代各家派的代表性漢學者,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林述 齋、貝原益軒、佐藤一齋、古賀侗庵、江村北海、市野迷庵等,傾其畢生蘊積之漢籍學 習經驗,而為漢學初學者所撰寫而成的,範圍遍及儒學思想、史學、詩文的學習入門書 為主要研究對象。再輔以寬政改革以還,於江戶後期的天明6 年(1786)所出版的,為一 般江戶庶民(町人)所編纂成套的劃時代漢籍學習參考書-《經典余師》為研究對照組, 考察探討漢學者與庶民之間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在教材選擇、學習方法、教 授目標、出版文化、傳媒形式與其所涵育出的文化素養,乃至其對漢籍或漢學所抱持的 態度等,究竟有何異同?以及由各種學習法可看出中國典籍在日本的傳播途徑為何?造 成何種文化效應?並藉由探討知識階層與庶民階層之間漢籍、漢學學習教育的差異,繼 而思考其彼此之間諸如生活、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同調異趣為何?以及各家派、各學 者之各種獨特漢籍、漢學學習法,在成熟發展並推廣普及化後,又為其各自所屬的階層 帶來何種學問、生活、觀念乃至生命上的變化,進而帶動何種傳統與學問的革新?又與 明治以還的近代日本,乃至現今日本的漢文教育有何關聯性或因果關係?本計畫透過對 此一系列問題的考察與探究,試圖勾勒出近世到近代日本的漢籍、漢學學習實況,以為 今日吾人在重新檢討日本漢文教育之可能發展的思考資源。Item 儒典採借與和魂形構─以《憲法十七條》的用典、化典所作的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06-01) 金培懿歷來對制定於隋唐時期的聖德太子(574-622)《憲法十七條》之研究,多從考察其採借、援用儒典等漢籍之情形,而來論說聖德之儒學思想。然一言以蔽之的「出典」、「用典」,歷來研究者並未提供一個確切定義,以說明其判斷某條憲法之語句出自某書的準據究竟為何。本文有鑒於此,主張以錢鍾書(1910-1998)《談藝錄》中論及有關王荊公用韓昌黎詩典之法,即:「語典」、「意典」、「勢典」,作為斷定《憲法十七條》採借漢籍之判準。又筆者以為「語典」者,乃詞彙之所從出也;「意典」者,乃理心之所貫通也;「勢典」者,乃句式之所仿效也。本文以此為準據,主要以首條憲法為例,考察《憲法十七條》採借、援引《論語》等漢籍之情形、方法,試圖客觀說明其用典情形。指出:「語典」、「勢典」同,則「意典」多同;而「勢典」同則「意典」、「語典」或有改易;又「意典」同則「語典」、「勢典」或有改易。唯《憲法十七條》對儒典等漢籍之採借,亦有「語典」、「勢典」同但「意典」卻有出入者,甚或「語典」、「勢典」截然相異,但「意典」符合者,筆者主張可將之視為「化典」。本文後半則進一步釐清此種具有複雜結構的漢籍語句之採借法,其實是為了形塑所謂天皇獨尊、萬世一系之特殊日本「國體」,收束日本臣民之忠誠指向於擬血源關係之父祖的天皇,強調背公忘私、忠孝一致的道德價值,達成外來文化對顯下覺察所謂日本之所以為日本的「和魂漢才」意識,以確立日本的主體認識與自我定位,而聖德太子恰是「和魂漢才」的代表典型。最後則從《憲法十七條》採借儒典的作法,說明儒典的異地權威化其實與經典之所以成立的條件有關,並從歷來對聖德太子的兩極評價,說明日本儒學/漢文學與生俱來的宿命性雙重性格,指出吾人在研究日本或者東亞儒學/漢文學時,必須如何嚴肅以待,以及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時,注意到他者景觀與差異發現對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