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客家語教材之演變分析(2001-2018)(2019) 邱威智; Chiu, Wei-Zhi本研究首先探討本土語言教育之發展背景,梳理本土語言教育從無到有,最後於九年一貫課程,單獨設科教學之歷程,瞭解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演變。接著分析三個年度之客家語課綱,羅列課綱的變化,比較不同之客家語課綱所著重之方向有何不同。後續再梳理客家語教材之歷程演變,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與之後的客家語教材,討論地方與中央政府對於客家語教材編輯與出版的影響。 九年一貫國小客家語教材之變遷與比較為本研究的核心,藉由四個項目:編印設計、課文內容、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討論部編版、康軒版、翰林版,在不同課綱之間,各自客家語教材之變化。最後再綜合比較三個版之客家語教材變遷。 再來將前項統整之客家語教材變遷內容,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從課綱層面、拼音層面與學習評量層面,三個層面探討影響客家語教材演變之可能原因。最後根據本研究之成果,總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客家語教材之演變,並給予十二年國教課綱,國小客家語教材之建議。Item 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概念分析(2010) 朱靖瑜; Chu Chin yu本文耙梳教科文組織所公布的相關文件,具體地呈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脈絡,並彙整其所含括的內涵,針對部編版和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進行縱向的質性分析,瞭解歷史教學能對國際理解提供哪些助力;並透過台灣史教科書對國際理解內容呈現之差異,檢視從部編版到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更貼近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或更加呼應全球化的趨勢。 審視民國83年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和《認識台灣(歷史篇)》的教學目標中已指出須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鄉土意識,但僅止於理念的宣示,目標並未具體化。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中指示應培養國家認同、國際視野及公民素養,同時提供九大能力指標,呈現跨領域、統整的特質。因此更能契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特質。 再以國際理解知識類目檢視台灣史教科書。首先從「自我認同與多元文化理解」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在「自我民族與國家」與「對於他者的認識和理解」所呈現的差異。接著,在「全球問題」類目上,分析台灣史教科書中涉及「台灣與全球的互動和交流」、「衛生與健康問題」及「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等面向的內容,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如何延伸討論全球問題。最後,在「尊重人權與平等精神」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與「人權問題」、「宗教問題」及「族群衝突」相關的內容,以建構此一類目知識上的差異。 依據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審定版教科書的編寫部分較部編版簡略,但確實朝向增強本土認同、注重朝全球化的趨勢邁進;不再著重軍事、政治的歷史描述,轉而多面向地說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盡量從積極的、貢獻的面向介紹其他族群,力求不將歷史中負面、敵對的形象延伸至學生的腦海中;試圖建立起全球觀瞻的、積極的、和平的、多元價值觀的歷史教育。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2010) 吳嘉琪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Item 1995-2005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演變的比較研究—以中國上古史為例(2012) 楊孝偉從1995年到2005年的這十年中,海峽兩岸,即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都有著自1949年以來最大的變動。 臺灣方面,自解嚴之後,社會日漸開放多元,大中華的民族意識日益褪去,本土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於是自87學年度開始有了《認識臺灣(歷史篇)》的課程,這是首次出現獨立而完整的臺灣歷史教材。緊接著四年後強調能力培養、統整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登場,臺灣的國中歷史教育出現了新的局面。 中國大陸方面,歷史教育的改革在這十年裡腳步未曾停歇,不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科書內容都有著明顯的改變。 本研究以臺灣和中國大陸各三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先討論其所根據的課程標準(或稱綱要、大綱)中,教學目標和授課時數的變化。然後在中國上古史部分,分別就篇幅章節、教材內容、意識型態與評價等三個面向對各版本教科書進行分析,然後予以對照,呈現出教科書量和質方面變動的內涵。 最後再將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變化情形,仍分成三個面向比較,以探究在這十年中,兩岸的國(初)中歷史教學,在教科書的內容方面有著怎樣的改變。 關鍵字: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九年一貫、教材比較、中國上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