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66
  • Item
    新世紀馬來西亞美里廉律中學教育改革之研究
    ( 2013) 曾榮華 ; Chen, Yong Hua
    「華文獨立中學」是馬來西亞《1961年新教育法令》實施後特殊時空下的產物,經過半個世紀,華文獨中仍未被納入馬來西亞國家教育體系之下,成為特殊的獨立教育體系。今日,全馬共有61所華文獨中,由南到北、由東到西,每一所華文獨中的成立背景、經營規模、辦校特色都不盡相同,各有其特色。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以及專業化的要求,華文獨中是否還應該謹守維護民族教育、堅持母語教學的大原則?還是應該與時並進、因地制宜地進行教育改革?進入九十年代至今,隨著國內外局勢的發展變化,許多華文獨中為了符合時代的需求,不得不進行各式各樣的教育改革。 砂拉越州美里省的廉律中學就是在社會環境的壓迫下,於1999年開始進行教育改革,至今已邁入15個年頭。成功的教改,使得廉律中學成為東馬來西亞、甚至全國最具規模、表現最出色的獨中之一。此外,廉中出色的辦學模式,吸引了很多非華裔學生的就讀,使它成為全砂最多非華裔學生的獨中。由此,本文擬就以廉中教改的變革和現況為主要探討,以及教改後所促成的非華裔生就讀現象為輔,除緒論、結論之外,內文共分為三章,對於砂拉越華文教育及廉律中學發展史先行敘介;再分析廉律中學所進行的教育改革;以及非華裔學生融入實況與調適等問題探究。期盼提供吾人對獨中教改和非華裔生在獨中接受教育的現象有進一步的了解或可作參考。
  • Item
    旅台日本人的文化溝通和中文學習歷程-以旅居者觀點為核心之研究
    ( 2015) 郭之恬
      本研究以旅居者觀點討論在台旅居日籍人士的生活經驗和中文學習歷程,從社會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探討日本人和外國人交際時會產生的語言問題以及日籍旅台人士在台灣所受到的文化衝撞和適應。並抽出日籍人士在台的中文學習歷程,加以分析和討論以下問題。「為什麼來台灣學中文?」「來台灣除了學中文還有沒有其他目的?」「學校教的中文有用嗎?」等,從旅居者同時也是中文學習者的觀點來看台灣作為一個國際中文學習場域的優點和缺點。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法」和「半結構式問卷」針對七名在2009至2014來台的日籍人士蒐集資料,並以綜合歸納的方式分析訪談所得,從中獲得以下結論。   日本人的「以心傳心」文化模式,已內化到其所使用的語言習慣當中,當脫離了日語這層保護膜時,日本人會感到手足無措,特別是在剛剛來到旅居地和開始學習一項外語時 。由於日本社會對日語的意識形態強烈,對使用外語產生排斥,並且由於內化入日語當中的語言「身分制」規則嚴謹,連帶推及到對日語母語者的語言使用要求嚴格,但對不諳日語的外語母語者卻顯得寬容。而從旅居者角度反觀台灣作為一個語言學習場域來看,台灣的中文學習環境擁有世界競爭力─繁簡字都教、教法靈活、思想開放,但在語言中心和培育師資的研究機構上卻仍有值得反思的空間。
  • Item
    美屬關島地區臺灣僑民之經濟與社會發展(1970-2000)
    ( 2014) 陳均旻
    1965年,伴隨美國移民法案之通過,促成新一波華人移民的興起,這批新移民擁有較高的教育水平、經濟資本以及專業技術背景,不同於傳統華埠的移民發展,呈現出多元融合的型態,成為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研究的主要範疇,但遠在太平洋群島上之屬地「關島」,相較於相關移民研究的蓬勃發展卻尚未能獲得完整的照應。 關島華人移民至今僅為幾十年歷史,但其發展於移居國當地經濟與社會卻佔有相當影響,本研究主要以關島的華人移民社群團體與移民個別訪談為研究主體。探討自1970-2000年間,由華人移民心路歷程的開展,推演至其社團與經濟發展與在地社會的關係,現況及未來前景。 第一部分,首探關島臺灣僑民的遷移因素與過程,剖析其遷移後在心理層面及環境所產生之困境面對與克服,側重個別移民對於相異文化的衝擊與調適,以及不同世代間對於認同意識的轉變,對於未來的規劃與回流意願之考量。第二部份,詳述關島臺灣僑民之社會與經濟建構與發展。探討當地華產業於旅館業、零售業與國際貿易等發展情況,並介紹重要的華人經濟性社團,於後針對關島僑民的社會性社團之組織與發展探究,並以中華學校、華文傳媒、華人宗教組織等發展,反映當地華人與社會的結合交流與遠景。
  • Item
    華美女性之情慾顛覆與家庭爭戰:以電影《面子》與《白靈之面子》為例
    ( 2013) 李韻如
    本文藉由華美女性導演伍思薇(Alice Wu)所執導的電影《面子》以及潘貝思(Bertha Bay-Sa Pan)導演的《白靈之面子》兩部具有代表性與共通性的當代原創電影,探討美國華人女性如何面對情慾自主與家庭代際衝突,源於性別與種族的雙重考驗。美國女性華人身負性別與種族的雙重弱勢身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解放自我感情與情慾之追求,同時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牽制,來回擺盪。華人移民世代之間由於觀念的差異,家庭內部的關係往往首當其衝,在海外女性華人身上尤其突顯,身處北美洲之中國移民,受到西方的思想影響甚鉅,又難以逃避中國家庭傳統的性觀念,華人女性的情慾與婚姻,面臨了因著代際之間認知不同而產生的衝擊。 本文先以華人女性移民美國之歷程與定位轉變做出整理,著重於女性之性別角色與受父權觀念壓迫的角色轉換,早期多半為被剝削的娼妓與符合華人刻板印象的低階層勞工,排華法案之後女性提升了家庭中地位的同時,機會均等的社會氛圍也間接影響提升了她們的教育程度,在美國各種領域裡成為優異的成員。家庭、教育和職場的地位提升使女性脫離中國傳統觀念對她們的挾制,進而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除了華人女性移民角色定位的轉變,華人家庭的形態與模式亦隨著時間演進,老華裔第二代和新華裔第二代分別生長於迥異的環境背景下,上一代堅持傳承中華文化的守舊思想,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第二代移民,和上一代展開個人主義與家庭主義的戰爭,文化內涵與代際衝突加深了華人家庭中的異化現象。 文中分析探討電影《面子》以及《白靈的面子》中所涉及的女性情慾議題,如:華人女性的情慾顛覆、性觀念的逐代改變、同志在華人家庭中的處境、異族戀情,以及母女關係與心結,在中西文化衝擊之下不斷加深,從對立到互相諒解的過程。本論文以上述議題,來深入探討美國華人移民家庭中代際之間的文化衝擊和世代衝擊,對家庭成員之影響和改變。
  • Item
    馬來西亞獨中華文課本馬華文學教材編選研究
    ( 2013) 何保倫 ; Hoh Poh Lun
    《1961年教育法令》的頒布,華文獨立中學成為華社籌資民辦學校。因缺乏明確的辦學方針而導致華文獨立中學陷入困境。隨著1973年《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的提呈,統一與發展獨中課程刻不容緩。1976年統一課程委員會的設立,著手於課程設計而後編寫各學科之教科書。學生身處環境不同教育內容也隨其地域性而調整。以華文科而言,因此有別於兩岸三地,華文獨立中學華文課本除了選入中國、臺灣、外國作家作品,也特別選入馬來西亞當地作家的文學作品。本研究以了解民編華文課本之編纂流程、編輯委員編選之考量、歷年來課文內容的呈現為研究目的。研究發現董教總獨中工委會課程局主要遵循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布的〈華文課程綱要〉並參考中國與台灣的課綱,發展出獨中〈華文課程綱要〉。本研究進行的內容分析以教育目標「五育」為主類目,結果顯示三套《華文》中的馬華選文主要著重於智育作用。本研究以選文的「主題」為次類目,結果顯示80年代初編馬華選文內容最為保守反映的是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的課程目標,不碰觸華教議題;90年代重編課本選入大量具有本地色彩的作品;21世紀新編之課本,馬華選文篇章幅度相比前兩套有減少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