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10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語道歉回應策略──母語者與泰籍學習者之語用對比及教學應用(2024) 孫心雅; Suchaya Jina In過往的文獻都聚焦於特定單一語言的道歉策略或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少數研究道歉與道歉回應之間的影響。有鑑於此,本文將對比華語母語者和泰籍華語學習者回應不同道歉策略的表現,並檢視社會地位因素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影響,以及華泰兩方的文化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本研究透過語篇補全測試的方式蒐集華語母語者與泰籍學習者的語料。本研究收回201份有效問卷。透過語料分析,本研究歸納為接受策略、拒絕策略和迴避策略三種主策略,內含19種次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在回應不同道歉策略時,兩組受試者最能接受或最易於原諒的道歉策略為「表達歉意」、「提供補償」、「關心聽者」三種,而回應時則偏好使用「接受道歉」、「減輕冒犯」等策略。該現象展示了華泰文化的相似性,例如具有尊敬他人、對他人關心和熱情的態度、儘量增加他人的利益等特點。此外,兩組受試者在面對社會地位高的對象時常用表明接受對方的策略來回應;而在面對社會地位相同的對象時則採用更多不顧及對方情面的拒絕策略或迴避策略來表達自己的回應。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旨在提供符合泰籍華語學習者在道歉與道歉回應之間的教學建議、提高學生的語用功能、令泰籍學習者在面對社會地位高或相同時能使用適當的道歉回應策略,並藉此提高學習者的應對,使之能更順利使用貼近中華文文化的禮貌用語。Item 新加坡華族文化與華語跨文化教學(2024) 徐耀雄; Chee, Yao-Seong華語教學課程通常以中國或台灣的語言和文化為主要內容進行設計。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外華文教育的持續深化,華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對象已不僅僅來自兩岸三地的母語者,甚至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尼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華族。史書美教授所提出的「華語語系」,便是強調關注世界各地華人社群、華語文化多樣性的研究理論。因此,本研究跳脫普通話或國語的主流語言和文化的框架,研究新加坡華族在歷史發展、身分認同與語言文化上的特點。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新加坡華族的新加坡性為主題的跨文化教學。學習者先是從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了解新加坡華族。接著,透過活潑有趣的劇場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進行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品的學習。華語小劇場結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的表演形式,而新謠則是受到早期台灣校園民謠的風氣所形成的音樂風格。因此,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如新加坡華族在傳統的本質上創造出了屬於自身的形式和風格。透過以上的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打開國際視野,同時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論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係以三段歷史事件作為敘述背景,分別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時期、1949年中共建國以及1965年新加坡建國,並且對應到華僑、華人及華族三種不同的身分認同,探析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第二部分筆者選擇了新加坡華族文化當中具代表性的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為文本的分析對象,探討具“新加坡性”的語言和文化表現。最後一部分則是運用前兩部分的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素材,配合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為華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教學材料。Item 華語教材之課室活動比較與應用情形分析(2024) 徐軒基; Hsu, Hsuan-Chi近年來,華語教材的專業化發展日漸蓬勃,多元且富有特色的教材相繼出版,然而在這些教材中提供的課室活動卻往往形式重複而缺乏變化。縱使許多研究都證明課室活動對於轉換課堂氣氛以及提高學習狀態有正向的效果,但現行的教材似乎未能提供相應的課室活動以協助教學。本研究期望能針對華語教材中的課室活動進行比較與分析,了解教師對於教材活動的態度及運用方式,並探究教師在選用、規劃活動上的考量與挑戰。 本研究回顧前人學者對於課室活動相關議題的分析與研究,提出符合本研究精神與範疇的課室活動特性及活動類別以利後續研究。接著針對本研究選定的兩套教材《當代中文課程》和《學華語向前走》進行課室活動的篩選、整理以及分析,進一步了解兩套教材在課室活動上的安排邏輯、分布情況以及其具體的呈現形式。最後,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華語教師對「華語教材」、「課室活動」的觀點和想法;探究教師在實際教學上所面臨的挑戰與難點,收集教師在華語教學中規劃、運用及設計課室活動的想法與意見回饋。 透過文獻整理和實際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在兩套教材《當代》和《學走》的活動總數相近,但各類型活動的分布不均,有偏重特定類型活動的情況;第二,教師對於應用教材活動抱持著相對開放的態度,若活動合適會直接運用,但也並不排斥修改、調整後再使用;第三,本研究發現教師在規劃設計課室活動上最大的困難在於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包含:學習者需求、課堂教學目標以及趣味性等等。同時顧及這些面向絕非易事,但若能將各因素都安排妥當便能成就一個「好」的課室活動。最終,本研究根據研究成果提出教學應用上的啟發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方向,期待華語教材和課室活動這些「媒介」能持續為華語教學拓展不同的可能性,發展出更多的教學形式並帶動更好的學習。Item 以SDGs繪本為主題之華語教學研究(2024) 林毅家; LIN, Yi-Jia自2016年,全球對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視逐漸提高。近年來,臺灣教育界積極將其納入政策,強調將全球議題融入教學以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養,而繪本為能夠激發讀者想像力及好奇心之刊物,若作為討論SDGs討論之媒介,即能產生不同效果。然而,將繪本作為華語主要課程教材的潛力鮮少探討,同時將SDGs融入華語教學更是缺乏。因此,探索以SDGs為主題的華語教學為本研究重要之議題。本研究透過探討過去研究者對繪本融入華語教學的分析,統整了繪本教學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步驟。接著,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華語教師對於「繪本教學」、「華語教學」、「SDGs」的觀點和想法,以及教師在選擇主題和設計教學時的考量因素,提供本研究個案研究的教學設計參考。最後,本研究實際參與以SDGs繪本為主題之華語教學課堂,以課堂錄影、課程紀錄表、學習者反思自評表作為研究工具,觀察並分析學習者對於SDGs的觀點是否在經歷課堂教學後有所改變。透過文獻整理及實際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研究發現SDGs結合華語繪本的教學透過所統整之六項教學步驟,能夠啟發學習者的思考與行動,並提升語言學習動機,透過多元的教學方法來強調全球視野的優點;第二,教師在選擇繪本時需考量學習者語言程度、SDGs的關聯性、學習者興趣和繪本適用性,同時在訪談中也提及市面上缺乏適用的繪本作為教材;第三,實際教學後,本研究發現學習者能夠意識到SDGs的重要性,並理解教育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以了解個人生活與社會影響的關聯以及個人在全球議題中的角色,進而培養全球公民意識。最後,本研究提出實際教學應用後的啟發,並提供未來之參考方向,期盼透過「繪本教學」、「華語教學」、「SDGs」的結合,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促進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Item 正體漢字部件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華語初級越南移工為例(2023) 黃景春; VONG CANH XUAN每年在臺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人數逐年上升。在製造業、營建業、養護機構、家庭幫傭、看護工及營造業等各工作領域都能證明移工在臺灣的勞動力市場早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臺灣,越南移工是一個龐大的外籍移工族群,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使用到華語,包括漢字的閱讀和書寫。由於越南移工漢字學習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因此如何有效地幫助越南移工學習漢字,提高其漢字學習能力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長期接觸移工教學的領域,研究者發現越南移工學習華語需要克服的困難,同時向找出適宜的改善方案。針對越南移工閱讀與識字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正體漢字之部件教學應用於越南移工華語初級課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本研究選取21位越南移工作為研究對象,以線上教學方法實施了10週的正體漢字部件教學課程。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實驗教學和成效測驗等來評估課程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越南移工對正體漢字部件教學有著相當高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並對正體漢字部件教學有較高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在學習成效方面,學習者在認讀漢字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正體漢字部件教學幫助學習者理解漢字的組成原理,進一步提升其漢字學習能力。此外,本研究發現由於具有線上科技輔助,線上部件教學具有潛力達到甚至超越實體教學的效果,為教育領域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Item 初探法語母語者延續體「V下去」之教學應用(2024) 蔡宜君; Tsai, Yi-Chun「V下去」是初中級漢語學習者會接觸到的語法,但在教學上有其難點,尤其是針對缺乏動補結構的法語母語者而言。現行法語為媒介語的教材多將「V下去」與法語的「continuer à」做類比,但此種解釋方法卻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偏誤。基於此,本文從七本漢翻法及八本法翻漢的小說中,統計「V下去」與「continuer à」的動詞搭配、語意分布及互譯頻率,探討兩詞的用法差異,及使用「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易造成哪些學習者的偏誤。本文亦進行為期半年的課堂研究,分別採用「圖像引導」及「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分析兩種方法對三名法語母語者的習得有何影響。結果顯示,「V下去」與「continuer à」互譯的頻率低,「continuer à」翻譯成「繼續」的頻率反而較高。課室研究部分,本文發現使用圖像引導有助於學生不透過母語便理解「V下去」的概念;採用「continuer à」說明「V下去」則會使得法語母語者過度依賴母語導致負遷移,產生錯序及誤代的偏誤。本文建議華語教師採用圖像引導方式進行「V下去」教學,在操練時,初期可採用二選一的選擇題形式,讓學生熟悉「肯定/否定」、「actual/potential form」的判斷之後,再讓學生在只有動詞提示的情況下完成句子。Item 華語愛類情感表達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以LINE通訊軟體為例(2024) 譚瑾; Tan, Chin「情感表達」一直是人類交流過程中的重要行為之一,若溝通時無法正確接收對方所表達的情感,則可能導致溝通失敗(梁郁萍、劉宗為,2021)。情感分為許多種,其中的愛類情感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類維持健康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梁郁萍、劉宗為,2021)。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當代社會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做為溝通媒介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黃音霓、陳星沐,2015)。本研究遂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蒐集華語母語者表達愛類情感的訊息,並以問卷蒐集華語學習者的背景資料及語料,探討表達愛類類情感時所採用的語用策略。研究結果顯示,華語母語者所使用的語用策略多數與性別及心理距離有關,唯在感謝策略的數據上男女比例相同,顯示該策略的使用與性別無關。另一方面,使用各類語用策略表達愛類情感之頻率則同時與性別及心理距離有關。華語母語者所使用的語用策略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表達類言語行為,包括感謝策略、愛類動詞直接表達策略、圖示及標點符號表達策略及其他祝賀及期許策略;第二類為面子理論與禮貌原則實踐,使用的策略為改變稱呼語;第三類則是語碼轉換。而華語學習者同樣也會採用表達類言語行為,但並未出現改變稱呼語及語碼轉換的現象。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提出華語教學建議,設計出一份能在華語學習課堂中融入語用教學的華語教材。教材以實際語料文本依據,學生能藉由課堂討論瞭解華語母語者表達愛類情感時所使用的語用策略類型及使用時機,最後透過仿寫熟悉該語用策略的使用方式。本研究期許能透過教學培養學習者於現實情境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協助學習者在面對不同對象時能使用適當的語用策略與華語母語者進行交流。Item 賞識思維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以胡志明市美國學校中級華語班學生為例(2024) 吳羿萩; Wu, Yi-Chiou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顧名思義從藝術中培養思考力,為哈佛大學「零點計畫」中的專案,透過藝術思維歷程,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做出反應,並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專案的目標在於建立藝術與主題教學的連結,讓藝術作為發展思考力的力量。教師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引導學生觀察、擴展描述,增進理解,深度思考,挖掘事件、連結經驗,反思生活等,讓思考變得可見。賞識思維的六個核心思維秉性–比較與連接、探索觀點、尋找複雜性、觀察與描述、質疑與調查,推理,本研究將運用兩大思考秉性「觀察與描述」以及「比較與連結」貫穿在三大單元中。三個單元的賞識思維課程融合了單元所學內容知識,吸引學生投入課堂,促進思考。研究者清楚的紀錄下三單元,六堂課中學生們對於藝術作品的回應,以及學生於課堂後對於課程的學習滿意度。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給華語教學者及相關研究者之參考,營造課堂的思考文化,一起學習運用思考歷程,將思考歷程長期融入在各個單元中,讓課程變得更加有靈活、豐富,有意義,讓中文課成為一門終生學習的課程。Item 思考歷程活動融入線上華語教學研究—以 SDGs 目標 10「減少不平等」為例(2023) 蘇子涵; Su, Tzu-Han本研究旨在以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所提出之「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中基於可見式思考所設計之「思考歷程活動」(Thinking Routines)為教學活動,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作為核心主題融入華語課堂。帶領學生提升對SDGs議題之理解,同時透過思考歷程活動,提高思考的機會與能力。使語言教學增添國際永續概念與思考的色彩,引領學生透過教材、討論與活動,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了解生活周遭隱藏的重要議題,理解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從自身出發成為一位改變世界的行動者,由觀察、傾聽、理解到實踐,使個人乃至世界變得更加永續而美好。本研究自文獻回顧與教學實施後發現以下結論:第一點,使用多模態文本作為教材,可以培養視覺分析能力並導引學生在初中高級語言能力中表現超出既有之水平;第二點,使用「思考歷程活動」可以引導學習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與探索,並在過程中提升學習者使用華語表達的能力;第三點,使用「看—思考—懷疑」、「句—詞—字」及「CSI:顏色、符號、圖像」可以促進學習者之觀察、摘要及比喻的能力;第四點,融入「思考歷程活動」於課堂,可以提升學生對「減少不平等」相關概念的掌握與理解。最後,在目前華語教學場域較少以SDGs永續發展目標為主題及融入思考歷程活動於教學的前提下,本研究期待將國際文化素養及批判性思考融入華語教學之中。Item SDGs主題在兒童華語繪本故事盒之探究式教學(2023) 陳怡彣; Chen, Yi-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融入SDGs主題繪本故事盒活動與華語思維教學於三種類型的探究式課程。本研究透過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的「可見式思考」(Visible Thinking)教學法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能力,選用三種思考歷程活動:「解釋遊戲」、「句-詞-字」、「顏色-符號-圖像」,引導學習者進行SDGs概念探究,同時採用瑞吉歐教育取向之鬆散素材理論,鼓勵學習者相互合作及表徵思考,以完成繪本故事盒成果發表。本研究取材以小康軒繪本館之兒童主題繪本,根據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的17項目標,篩選出一共6本教材。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應用思考歷程活動於探究式課程,對於培養學習者的觀察力、摘要力與比喻力有顯著的成效,學習者也能從活動中認識SDGs議題。繪本故事盒之成果發表可以刺激學習者口語表達與合作學習、訓練思考能力與探究具體表徵及協助新舊知識與跨領域連結,也能看出學習者語言表達力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