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漢越請求電子郵件的語用策略對比與教學應用
    (2022) 張氏慶茹; TRUONG THI KHANH NHU
    請求行為是人們溝通常見的言語行為,說話者得採取禮貌方式來達成溝通目的。而數位時代的到來,電子郵件逐漸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管道,此溝通方式具有獨樹一格的語用特徵(謝佳玲、張氏慶茹、王悠峽,2020; Zhu,2017; Pham& Yeh,2020)。有鑒於目前漢語電子郵件與其他語言對比之研究及教學應用相當缺乏,而且來臺留學的越籍學生增加,本研究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漢語母語者、越語母語者及越籍漢語學習者的請求電子郵件,對比漢語與越語的語用策略,同時分析學習者的語用策略趨勢,最後將此結果應用於漢語學習者的教學設計及教案。 研究結果顯示,漢語與越語請求核心行為呈現明顯的差異,漢語傾向使用「詢問類型」提出請求,而越語偏好採取「希望陳述」及「直接提問」。越籍漢語學習者在使用漢語請求策略時,傾向使用「希望陳述」、「詢問類型」及「直接提問」。整體上學習者使用的語用策略更接近越語的使用趨勢。就內部修飾結果而言,漢語與越語所使用的句法修飾亦有所差異,漢語母語者最常使用的句法修飾為「包孕子句」,越語母語者及越籍漢語學習者則較常使用「目的關係複句」。然而在詞彙修飾上,漢語、越語與學習組呈現鮮明的相同點,三組皆常使用「禮貌標記」與「態度標記」。在輔助策略上,漢語、越語及學習者組使用的語步也較為類似。整體而言,相較於核心行為及句式內部修飾,學習者更容易掌握漢語輔助策略及詞彙修飾之使用。 綜上所述,漢語與越語的電子郵件請求策略存在顯著差異,且學習者使用漢語提出請求的方式仍深受母語影響。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針對越籍漢語學習者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習者掌握及應用漢語請求電子郵件的特徵,達到跨文化溝通目的。關鍵詞:漢越對比、請求、語用策略、電子郵件、漢語教學
  • Item
    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敘事探究—以美國馬里蘭州某公立中學華師為例
    (2023) 陳郁婷; Chen, Yu-Ting
    本論文以敘事探究的方法,敘說研究者在美國華府地區某私立大學擔任華語文教師七年以後,為了追求更穩定的職業生涯,轉換跑道到美國馬里蘭州某公立中學。因為陌生的教育制度、公校環境、教學對象與教學型態產生許多文化衝擊,而為應對上述四個主要面向的困境,研究者所採取的跨文化適應策略與模式。研究資料以自入職公立中學開始的2022年9月到2023 年5月這段完整經歷文化適應歷程的8個月,期間與學校行政、同事、學生間口頭對話的文字回溯紀錄,與同事的聊天群組訊息記錄、學生學習成果的照片記錄以及環境觀察的文字紀錄為研究文本。主要研究問題有二:第一,研究者為臺灣教育環境下成長、培育的教師,在美國公立中學任教的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歷程為何?第二、研究者的華語文教學場域自美國的大學轉換到公立中學,因應教學對象改變的跨文化適應歷程模式、策略為何?研究結果發現,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歷程,對應於不同情況與事件,可能採用不同的適應策略。由於臺灣與美國的中學在各方面差異頗大,因此在適應行政體制與人事相處方面,研究者採用同化策略;在班級管理與師生關係經營時,應情境兼採同化與整合的策略模式。教學場域由美國的大學轉換到中學時,對教學方式、風格、活動、評量等,為適應學生年齡的特質與學習風格,則採用整合的適應策略。最後,研究者也針對自大學到中學的轉場與應變歸結出新的意義:一、重新平衡的工作、薪酬與個人生活;二、重新定位老師的自我角色與期待;三、重新思考華語文的教與學。
  • Item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19) 彭喬渝; Peng, Chiao-Yu
    本研究以回應拒絕之言語行為為主題,整理華語母語者的回應拒絕策略使用情形,分析不同的協商主題、拒絕言語行為與社會變項對回應拒絕策略使用的影響。前人文獻中針對「回應拒絕」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且語料多以語篇補全任務等方式取得,較少使用真實對話,因此無法全面性的理解回應拒絕策略的選用規則。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語料來源設定為網路影音平台《YouTube》上的影片。從《YouTube》的後台資料庫取得的頻道訂閱數、影片總觀看次數,與各頻道的社群影響力排名比對後,取排名最高的前十一個頻道,從各頻道的影片中搜集到167筆有效語料。 研究結果顯示,搜集的語料中「回應拒絕策略」使用單一策略的情況佔大多數,回應拒絕策略可分為接受拒絕、不接受拒絕、延遲決定三大類,共有十三種回應拒絕策略。在接受拒絕大類下,多使用評論策略;不接受拒絕大類下,多透過使用釋因策略幫助協商性對話的進行,延遲決定大類下,確認策略是母語者迴避或是延遲回應的手段。然而接受拒絕大類下,當主題為請求時說話者會傾向使用緩和策略;當使用提供主題、公開威脅拒絕策略或對話者關係為平輩時,會傾向默認策略;不接受拒絕大類下,主題為請求或是提供時傾向使用重申策略;當為高度非公開拒絕策略、對話者社會距離遠或是關係為上對下的關係時,會傾向使用重申、反駁策略。由此結果可證明,回應拒絕策略會受到協商主題、拒絕策略、社會變項差異的影響。 現有教材多專注在語法及詞彙的教學,然而針對協商性對話教學的技巧卻較少,建議將本論文整理的研究結果應用到協商性對話的教學中,可幫助學生在協商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考根據。然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的因素,有語料數量不足、策略的分類過於主觀的限制,若能在未來的研究中克服這些問題,必能為回應拒絕策略的研究提供更大的貢獻。
  • Item
    中文遠距教學的跨文化言談分析與應用
    (2014) 劉羿彣
    言談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經常用於檢測日常生活中的言語行為和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的課室表現,研究發現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第二語言溝通,是學習者的一大難點,故本論文以語用學的禮貌現象(politeness phenomena)作為理論背景,並使用Brown和Levinson(1978, 1987)的面子威脅(face-threatening act)理論作為研究架構探討學習者的言談表現。從文獻中發現語境、文化、社會因素會影響和在目標語地區停留的時間等因素皆會影響其第二語言發展的精熟度。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觀察中文遠距教學情境中師生的真實對話,以歸納學習者運用何種策略和形式用中文進行跨文化討論,並藉由問卷請臺灣的中文母語者評斷學習者的語料,最後找出學習上的難點。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能意識到師生的社會距離和權力的差異,因而在言談中使用某些禮貌策略來表達,然而母語者則傾向使用更多元的策略,顯示學習者受母語和語言能力的影響,較無法順應語境而使用更精確的言談表現。在語言形式方面,學習者會因受限於既有的第二語言知識而出現失誤,如選用錯誤的否定詞或連詞等等而造成語意不連貫的情況。推究學習者的失誤原因,雖並未受在目標語地區停留時間因素的顯著影響,但跨文化和遠距教學情境的特徵卻會影響他們對語用策略的選用,使得他們較面對面溝通採用更直接的策略,並且會以笑聲和停頓等非語言因素降低對聽話者的面子威脅。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透過言談分析方法研究真實的學習語料,進而提供實證性的中文遠距教學跨文化言談分析結果,最後歸納出學習者常見的問題並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以幫助教師輔助學習者成功掌握中文語用策略。
  • Item
    俄羅斯漢語教學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
    (2012) 郭法嵐
    由於地理上俄羅斯與中國大陸有著廣大相鄰邊界,俄羅斯政府早在17世紀已認知到研究漢語的必要性。到目前漢語教學與研究在俄羅斯已有170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俄中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國際事務等領域合作不斷增加,俄羅斯出現了所謂的漢語熱,想要學習漢語的人數逐漸增加,促使俄羅斯各級教育機構盡量開設漢語課程,滿足俄羅斯學習漢語的廣大需求。而儘管俄羅斯的漢語研究有悠久的歷史,在漢語教學上仍有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論文採用文獻探討、學生問卷和教師訪談等方法,呈現俄羅斯漢語教學的現況及其面臨的困境。此外在分析各方面的研究結果後,筆者歸納並說明影響俄羅斯漢語教學的主要因素。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促進俄羅斯漢語教學發展的因素有下列幾點:1)悠久的漢學傳統;2)與漢語地區之教育交流;3)中國大陸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但是除了以上的正面影響因素以外,俄羅斯漢語教學的發展也受到許多阻礙。研究結果顯示,抑制俄國漢語教學發展的因素包括:1)缺少專業的漢語教師;2)缺乏培養專業漢語教師的機構;3)缺少針對俄籍學習者的漢語教材;4)缺乏專業漢語教學的設備;5)漢語課程設置不適當;6)各大學漢語課程設置標準不一。 最後,本文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上述俄羅斯漢語教學的各個困境,包括漢語師資、教材、培訓機構等不足之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提出解決策略。
  • Item
    華語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臺灣社會議題」課程之個案探析
    (2019) 黃子純; Ng, Zi-Chun
    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是一種著重於內容與語言的雙焦點教學與學習方式。 教學者透過目標語言授內容,而學習者則透過內容來學習語言,用語言來學習內容。 由於CLIL較少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故研究者欲探討華語輔助課程當中CLIL的應用性及成效。研究者結合華語(語言) 與台灣時下的社會議題(內容) ,並以Do Coyle (2010) 提出的4Cs核心原則(內容、溝通 (語言) 、認知及文化) 進行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及教學實驗,並請觀課者填寫Do Coyle所提出的「CLIL觀課檢核表」,請學習者填寫依檢核表所編寫而成的「語言輔助課調查表」,隨後再進行兩份問卷的比較分析,並輔以觀課者的訪談以做進一步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CLIL的教材與教學設計皆能有效應用於華語教學上。
  • Item
    透過部件遊戲提升學生的漢字技能以泰國「班本科技公學」為對象。
    (2018) 鄭美芳; Kamonwan Sangkasenakul
    在泰國教中文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學生學華語的困難之一是 「寫漢 字」。因為他們覺得漢字非常難寫,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而放棄。無論哪 個領域的教學最大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討要怎麼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於漢字產生興趣並主動學習,而非只是為了 分數而學習。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者較能表現出自我,並產生「我能感」, 對學習者的成長有所幫助。因此,若能將「遊戲」的元素融入課程中,也許能引起學生更高的學習動機,同時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興趣, 進而提升學習成效。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 回顧泰國華語文教育的背景與發展,將漢字教學理論、遊戲理論和課本教材之相關理論、文獻等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訪談漢語老師,瞭 解老師如何進行漢字教學,進而更深入瞭解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概況;第三、 分析現有漢字部件教材,並以此教材為參考,進行自編漢字教材;第四、分析漢語遊戲和語言遊戲,再將這些遊戲應用在實際教學,進而創造出一 套「部件遊戲」。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以及實際演練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 本研究透過部件遊戲提升學習者的漢字技能,大多數的學習者非常喜歡部件遊戲。二、教師使用部件遊戲之後,能提升學習者在漢字學習上的學習 動機。三、進行遊戲教學之後,將課前能力測驗與課後能力測驗的結果來 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除了發現他們的測驗結果提升之外,還發現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一天比一天地積極。同時他們對漢語 學習的概念也改變,從「漢語難學」轉變為「漢語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