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中英知識型與指導型YouTube影片之語用策略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2021) 吳昭穎; Wu, Chao-Ying
    影音材料已普及於各種領域的教學中,在語言教學方面,影音教學也已經證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知能(Liu, 2005; Secules, Herron,& Tomasello, 1992; Shih, 2010)。而根據Alexa Internet(2001a, 2021b)的統計,YouTube儼然已是影音傳播的重要媒材,人人皆可觀看和上傳個人影片,類型十分多元。若能將YouTube影片內容融入語言教學,可彌補課室和真實語境之語言落差。然而,目前關於YouTube影片語體的跨文化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仍十分缺乏。因此,為幫助華語學生透過YouTube影片教學提升口語語篇能力,本研究蒐集2019年至2021年中英知識型與指導型的YouTube影片共64個作為研究樣本,從宏觀面向分析中英YouTube影片的語步結構,再從微觀面向分析中文核心語步及與之對應的英文語步中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以對比中英跨文化及次語體間之語用策略異同。 研究結果顯示,中英YouTube影片皆有「打招呼」、「介紹主題背景」、「點出影片主旨」、「解釋概念」、「提供建議」、「提出個人看法」、「結束影片」、「個人行銷」、「道別」等語步,且語步結構中皆有語步重複和位置調換之情形。中英跨文化的語步結構差異並不大,事實上,差異主要來自次語體間的不同,例如知識型影片著重概念解釋,指導型影片則著重步驟的介紹及成品的描述。另外,本研究亦發現中英語步中出現次數最高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為參與標記,顯示雖然說話者與觀眾處於不同的時空,然而說話者卻積極引導觀眾參與語篇,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綜上所述,語步和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的分析結果有助於體現YouTube影片的語體特徵。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華語口語教學上,培養學生對YouTube影片語步結構和互動式後設論述的意識,再透過華語教師適當的引導,期望能提升華語學生建構口語語篇的能力。
  • Item
    華語演講的語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17) 吳欣儒; Wu, Xin-Ru
    演講是講者為達成特定的溝通目標,面對觀眾公開發表見解或感受的一種溝通活動。這種溝通活動構成獨特語體,在語篇結構方面具有異於其他語體的特徵。目前文獻已歸納英語演講普遍採用的訊息組織模式,結論對英語演講教學亦產生實質助益。相較之下,華語這方面的研究及其教學應用相對匱乏,因此,本文以臺灣教育部2011年至2015年舉辦的《全國語文競賽》為研究樣本,選取高中組演說獲獎作品共30則,採用語步分析為主、後設論述分析為輔的研究模式,分析講者如何選用及組織訊息,構成具說服力的演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設計華語演講教學的教材範例。 分析結果顯示,華語演講的典型結構是由五個語步組成,語步一是導言,語步二至四是比重均等的三面向申論,語步五是結論。導言與結論各有六種可用策略,且一般皆由兩項策略組成。導言最常見的組合是以講述名人的故事開場,後接用以承上啟下的策略,這個組合能幫助講者引起觀眾的興趣,並順暢地開啟申論。結論則偏好引用名言佳句或重述前文故事,再總結全篇主旨,藉此重申講者立場,強化演講對觀眾的影響力。而申論的語步共有九種可用策略,平均使用三種策略,出現率最高的組合是先分述該項論點,接著講述名人或個人故事,最後總結該項重點。由此可見,一篇受到肯定的華語演講通常先破題,接著採用相似的結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別論證中心思想,最後呼應導言,完成首尾連貫。而在後設論述分析方面,分析結果顯示策略的溝通目標與標記的溝通功能存在對應關係,亦即各種策略展現對特定標記的使用偏好。 以上結果表明華語演講在篇章組織上形成相似且可辨識的文本群體,驗證具有相同溝通目標的語篇群體展現出類似的修辭手段,然而,本研究亦發現不同於英語文獻的結論。演講是發生於真實時間的口語獨白,因此文獻一般認為這類語體在修辭結構上展露靈活性,難以歸納典型架構,但即席演說的結構卻相當工整固定,這個差異可能源自於準備時間的長短。本文最後應用結果於華語演講教學,為華語學生歸納演講語篇在語篇結構及語言形式的表達定式,並據此設計教學材料與方法的實作範例,以提升研究結果在語言研究與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