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通用量詞「個」之研究(2022) 芮晶瑩; Rui, Jingying「量詞」作為現代漢語中單獨存在的一種詞類,是漢藏語系語言的重要特徵,而「個」作為現代漢語中唯一的通用量詞,其「通用」的屬性讓「個」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的專用量詞存在語義重疊的情形,從而造成包括母語者群體在內的混用及誤用現象,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首先基於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針對量詞「個」的語義語法等相關語言使用規律進行分析探討,並結合學習者語料庫數據對大陸及台灣地區學習者有關量詞「個」的使用偏誤進行分析與總結。此外,本研究還採用了問卷調查法對量詞「個」在兩岸不同族群中的日常語言環境表達進行補充考證,探討不同族群間有關量詞「個」的使用差異性及泛化特徵分佈。經綜合分析,本研究共揭示以下五項結果。第一,「個」的使用範圍及可出現的語境均較為複雜,並不存在明確的語法規則,但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規律。第二,「個」是典型的具有中性語義韻的詞項,一般不能跟數詞「二」連用,個體數量或者巨大數量都可以用「個」來修飾。「個」與「件」在計量事件上存在共現語境,但是「個」的使用範圍通常局限在口語,名詞「事件」一般只被「個」修飾;而「個」與「種」在語義上並無重疊,二者不可替換使用。第三,兩岸母語者在「個」與名詞搭配的用法上雖不存在顯著的兩岸差異,但台灣地區的母語者在有關職業稱謂詞前的量詞選擇等方面上存在更為明顯的泛化現象。第四,兩岸學習者因語言環境的不同在量詞「個」及其近義量詞的辨析使用上存在一定差異性,在有關職業稱謂詞前的量詞選擇和巨大數量前的量詞選擇等用法的區分上,台灣地區學習者的表現相對較弱。第五,受熟悉效應理論影響,兩岸學習者對於量詞「個」的使用與兩岸母語者的語言使用存在密切的相關性。Item 中文母語者之漢語識詞量研究——以臺灣受測者為討論對象(2022) 郭瑋葦; KOAY, WOEI-WEI本研究旨在探測中文母語人士之漢語詞彙識詞量,作為對外華語教學的參考基準。由於自本世紀開始,學習華語的人士急遽增加,而在教材編寫及華語測驗方面,詞彙量又是檢測語言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但華語教學界對詞彙分級缺乏基礎的識詞量研究,因此極有必要先對中文母語者的詞彙量進行量化探測,以作為構建華語二語學習者能力指標的參照依據。本研究以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中的一千萬字語料匯成的詞表,共包含262,780個詞,經過內容分析法過濾掉中外夾雜等非漢語詞彙,製成測試用的正式測試稿,共包括151,096個不同詞語,排除詞綴後則有143,646個詞。讓募集而來的臺灣中文母語者參加測試,採用清單式詞表法,由參加者逐一勾選不認識的詞語。為了確認參加者的準確度並進行數據調校,研究者也特別為每階段設計了後測環節,從母語者的測試資料中隨機及手動抽取一定比例的詞彙,再請參加者展示其對該詞彙的了解程度,並根據事先訂立的「識詞標準」判定參加者對詞彙的了解程度是否達標。共有八位參加者完成全部的測試,參加者平均識詞量是99,219;數據調校後平均識詞量是94,196。詞頻方面,出現在語料庫中超過一千次的詞語識詞率接近100%,即使只出現過一次的極低頻詞識詞率也平均接近50%。此外,參加者識詞量的影響因素是專業背景及嚴謹度。從理科轉文科的母語者識詞量最高,可能是兼具文理背景的人士具有較寬闊的詞語認知;而純文科母語者次之,純理科母語者識詞量則較前二者低。通過此次研究,保守估計臺灣具有大學學歷的識詞量應在九萬以上。由於歐洲共同語言框架的C級能力描述已是母語者的程度,此數據可供C級對應的參考,而現有的分級詞彙數量均有連帶調整的必要。Item 從行動者的角度談越南逃逸外勞的生命故事(2018) 梅氏賢; Mai, Thi Hien在台灣近幾年來,外籍移工逃逸問題一直是熱門的社會議題,其中逃逸比率最多的越南籍勞工更是吸引社會關注的議題。然而,研究者在研究此議題的過程中發現,當台灣地區在論述逃逸外勞的時候,多數是由法律方面看待將他們視為違法的對象。本研究與台灣目前的研究不同之處是研究者站在社會行動者的角度研究探討此議題。這意味著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並不是判斷逃逸外勞是否非法,而是研究他們的逃跑過程,而此過程只佔他們的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他們為了各種原因而採取了此行動,每個行動之間都有前因後果的關係。 在此研究,研究者採用生命故事分析法、人物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透過提供越籍逃逸移工較為整體的生命故事,其中最強調是他們從越南到台灣工作並逃逸這段歷程,研究者已找出導致這些勞工的逃逸行為的原因。主要原因來自於經濟因素:越南的家境貧困、仲介費的貸款過多、合法工作的薪資待遇不佳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研究較為忽略的非經濟原因如:個人的性格與社會關係網絡、外表及性別吸引力、工作的行為與技能、語言能力…… 這都是值得關注的主觀原因,而這些原因我們只能從當局者的角度才可以發覺到。 可以看出,母語溝通深入程度、與受訪者多年的友好關係以及從行動者的研究角度是本論文的最大特色,也是與前人的研究的不同之處,希望可為此研究領域做出比較新的研究貢獻。由此,研究者希望能夠讓社會,尤其是台灣社會更了解越籍逃逸勞工為何選擇這條坎坷之路,也從此對於這些所謂「逃跑外勞」有一個更客觀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