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於語料庫中俄羅斯籍華語學習者[了]的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2024) 楊景珊; Yang, Ching-Shan漢語「了」對於外國學習者來說ㄧ直是個難題,偏誤也非常多。這些偏誤有一些共同特徵,但學習者的母語不同,思考邏輯不同,形成偏誤的原因也不會一樣。在新生入學座談會上,我們最常聽見俄國學生說錯的病句就是:「大家好! *我從俄羅斯來了!」這句話的俄語必須使用完成體過去時,顯然學生是將漢語的「動詞+了」,與他們母語中的完成體過去時畫上了等號。同樣稱為「完成」體或貌,兩種語言之間一定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針對俄羅斯華語學習者對於完成貌標記「了」的偏誤,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為素材,先進行偏誤分析,再藉助前人對漢俄語法對比的研究,從兩種語言各自的語法規律中,找出他們的相異之處在「了」偏誤發生的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最後,參考專家說法及現有的俄語版華語教材,再加上前面分析討論所得的一些想法,我們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俄國學生,擬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策略,並在「結構由簡入難」、「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以及「母語中有相對應者先教」等三個原則下,提出針對俄語母語者的「了」基礎與進階級句型教學排序建議。Item 日籍華語學習者能性結構偏誤分析及其教學應用(2023) 余安維; YU, ANWEI對於華語教師與二語學習者而言,漢語能性結構的教與學往往是一大挑戰。不少研究發現,華語學習者難以辨別能願動詞「能」、「會」、「可以」與可能補語「V得/不C」。本研究旨在探究日籍華語學習者使用漢語能性結構的偏誤,以期為日籍華語學習者提供相關的教學建議。為瞭解日籍華語學習者的能性結構偏誤類型及其分布,本文由三個學習者語料庫中取得的2122個句子進行偏誤分類與分析。接著,本研究為漢語母語者及各程度日籍華語學習者設計語感測試,以探究漢語母語者與各程度的日籍華語學習者判斷能性結構句子之自然度的能力有無顯著差異。初步結果如下:一、經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發現,日籍華語學習者使用漢語能性結構時,常見的偏誤依數量多寡排序為誤代、遺漏、其他、誤加及錯序。其中,最常見的偏誤為否定式能願動詞「不能」與可能補語「V不C」的混淆。二、漢語母語者與日籍華語學習者判斷包含漢語能性結構之合法句及非法句之自然度的能力有顯著差異。另外,在日籍學習者中,華語程度較高者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合法句及非法句。最後,本研究透過教材分析,探討如何改善能願動詞「能」與可能補語「V得/不C」在華語教材中的說明,以幫助日籍華語學習者減少偏誤。本研究建議先在初級階段介紹「能」的基本用法並複習能願動詞「會」和「可以」的功能與用法,然後在介紹可能補語「V得/不C」時,應加強鞏固能願動詞「能」的用法,以期幫助日籍華語學習者區分不同漢語能性結構的用法,並進而減少偏誤。Item 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易混淆詞辨析與教學建議-以「變」、「變得」、「變成」、「成為」、「當」為例(2023) 安蒜美保; Ambiru, Miho本研究探討日本高中基礎程度的華語學習者在華語寫作時,常出現的詞彙偏誤以及產生偏誤的成因,進而提出讓他們減少這些偏誤,並更有效地學習華語的教學建議。研究的範疇主要鎖定在日本學生常容易混淆的五個華語詞彙:「變」、「變得」、「變成」、「成為」、「當」。筆者首先在60位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撰寫的73篇文章中得出了174筆屬於前述五個易混淆詞的偏誤語料,並分別進行了詳細的偏誤分析。再對照他們過去所使用的教材,分析所有學生的選詞情形,發現「當」在本次語料裡出現得最多,「變得」的出現筆數最少。而整體來說「變」是學生最容易誤用的動詞,但各詞混用的情形其實相當多樣。 為了探討形成偏誤的成因,筆者參考了各詞彙在辭典、語法書和中文詞彙網絡系統中的定義以及各詞在中文語料庫裡的搭配詞與近義詞之剖析,針對五個易混淆詞進行了義素分析,並對比日語相應意義的詞,推測日本基礎華語學習者容易在這些詞彙產生混淆的原因,可能是由(1)母語的負遷移、(2)詞與詞之間的相似性、(3)交際策略、(4)教材、教學影響而造成的。進一步為了提出有實證依據的教學建議,筆者特別針對這五個易混淆詞設計了教材並對41位日本高中生進行了教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筆者所提出的教學策略多數能有助於日本學生掌握各詞的用法。如果華語教師能在各詞常用的語境或搭配詞上多花一些功夫進行教學,相信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期盼此研究能提供對日華語教學的教師們參考,並能應用在實際教學上,以減少學生們在這些易混淆詞上的偏誤。Item 商務華語線上發音自主訓練及語音偏誤分析:以印度籍學習者為例(2021) 洪瓏真; Hong, Long-Jhen在印度漸興的華文熱潮中,華語溝通與翻譯人才需求大增。印度一直以來保持與台灣的互動,且持續著重於商業。尤其是,台灣半導體的產業和印度的軟體產業,有不少經貿活動的往來。許多印度人開始選擇學習中文,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工作需求,學習商務中文的人數逐漸增加,相關教材的編輯開發也有空前的盛況。不過專業中文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加上課堂之外的時間,無法有教師糾正等情況。故本文希望透過線上自主學習平台,讓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學習口說商業華語,同時分析其語音偏誤和觀察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進步情形。 本論文目的為研究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對於聲韻調的掌握及偏誤分析。本文將會研究一位以印度的印度籍商業背景的學習者,藉由行動學習數位工具──MyCT的幫助,讓學生練習商務華語文本,觀察學生經歷八個月的自主練習,語音習得之情況。並對比此印度籍學習者是否有前人研究所做的印度學習者之偏誤,擁有共同的偏誤現象,還是具特有的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分析發現,第一部份的問卷調查顯示,94人中有72個人想學習「發音聲調」,符合研究者假設印度學習者想要增強中文能力以語音為多。第二部分的實驗課程分析顯示,學習者經過八個月練習,偏誤率下降。其偏誤率的走勢呈現曲折反覆的過程,印證了Adjemian和魯健驥中介語特色「反覆性」的說法,和Kellerman提出的U型行為理論。同時也發現此學習者的整體偏誤狀況並無像過去文獻所呈現的偏誤數量和類型特徵來得多。Item 華僑學校華語寫作偏誤現象的語法分析與教學應用-以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2022) 姜昀; CHIANG, YUN本研究的目的為分析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中文寫作任務中的語法偏誤。在研究中,對華僑小學三到六年級共計42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分析,蒐集共200篇(每個年級各50篇)的語料。研究的目的為四:(一)了解各年級寫作偏誤現象的異同;(二)分析各年級學習者寫作的主要偏誤及原因;(三)探討針對韓籍兒童的二語教學模式。本研究採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並根據表面策略分類法及LCC分析收集的數據,作為偏誤分析過程的結果。統計結果共計1947個偏誤;其中遺漏偏誤(M)802個,選用偏誤(S)619個;冗贅偏誤(R)351個;語序偏誤(W)175個。此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又以遺漏偏誤(M)為學習者最常見的偏誤,比例為全部偏誤的41%。此外,選用偏誤率31.7%,冗贅偏誤率18%,語序的偏誤率則最少,只佔了8.9%。本研究總共統整出八大偏誤類型,分別是(一)動詞選用偏誤、(二)副詞遺漏、(三)時態助詞遺漏、(四)連接詞遺漏、(五)動詞遺漏、(六)名詞選用偏誤、(七)「是」冗贅、(八)能願動詞遺漏。研究發現,動詞選用偏誤是各年級頻率最高的偏誤。然,遺漏偏誤則遍佈在各個常見詞類中,也是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最常出現的偏誤現象。另外,冗贅偏誤則以「是」的冗贅所佔比例最高。研究結果發現除了母語負遷移之外,學習者對於目的語過度泛化、或是採取的迴避策略都是造成偏誤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也因學習者的寫作意願不足加上教學、教材不當所導致。最後,本研究也依據韓國籍學習者常犯的偏誤來提出相關的教學應用,並且致力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以供未來教學及研究上的應用。Item 從道歉語與感謝語的語境特徵看隱含性話語表達(2020) 陳敬佳; Chen, Ching-Chia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以華語為外語學習者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以及文化融入也成為21世紀語言學習的重要議題。華語因應地區、文化的不同在使用上也出現些許的差異,但華人文化卻作為主要共同核心體現在語言中。在華人社會中「禮貌」和「面子」都是與人交際時的重要概念與工具,而「道歉」和「感謝」則是話語交際中展現禮貌、保全面子的典型例子。 在華人社會裡「正人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是千古流傳的道德依歸,教人遇到衝突時先自省認錯,不要先將錯誤加諸在他人身上。而在現代道歉用語除了表達真誠的致歉之外,有時還具有責怪、威脅等隱含性意涵,而這部分也是學習者容易混淆的部分。感謝在華人社會的文化中則一直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受人點滴,湧泉以報」是代代相傳的行事準則,在現代感謝用語除了表達對他人真誠的致謝之外,有時還具有埋怨、諷刺等隱含性意涵,華語學習者若沒有相關文化知識融入在語言學習中,便容易誤判並產生誤會。 本研究利用問卷實驗法,調查華語學習者面對隱含性語意能否正確辨別,最後分析華語學習者判斷感謝語及道歉語中的隱含性語意產生的偏誤及形成原因,並提供未來教師的教學建議。根據研究結果,詞彙難度、詞彙帶有的情緒色彩、詞彙出現的頻次等都會造成華語學習者判斷時的差異,句子中的詞彙難度低、帶有的情緒色彩強、在生活中出現的頻次高,華語學習者可以更容易判別出句子中的隱含性語義,另外華語學習者若可以聽到說話者真實的語氣,也可以幫助他們判別出說話者的感謝或道歉是否真心誠意。 華語學習者的學習背景、學習地區、學習華語的時間長短、年齡乃至學習者教師的國籍背景等也對於判別隱含性語意發揮重要的關鍵,華語教師若可以在教學中加入這類含有文化意的語言使用,相信可以拓展華語學習者廣闊的華語觀,協助華語學習者更順利的融入華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