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誌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8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性別化的現代性體驗:《亞細亞的孤兒》及其恥辱主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期的研究紀要是將已有豐碩研究成果的台灣文學經典名作《亞細亞的孤兒》,以性別與情感社會學的角度,探究主人翁胡太明的內心意識與外在行為。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胡太明的認同,研究結果顯示胡太明具有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本文認為,胡太明的台灣意識來自於單戀的幻滅,經由愛上日本女子遭受婉拒,而產生「我是台灣人、她是日本人」的對比與差異,而這種台灣意識又帶著恥辱與自卑的心態。本文意欲探討負面的恥辱經驗如何轉化為正面的主體能動性,並從情感社會學角度分析恥辱、慚愧、自卑、憤怒等情緒所產生的社會與政治功能。Item 從文藝愛情到家庭矛盾:《庭院深深》電影改編後的女性情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7-10-??)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文以宋存壽導演之《庭院深深》一片為研究對象,探討電影與瓊瑤原著小說之差異。瓊瑤小說為歌德羅曼史,富有濃烈個人風格。瓊瑤式愛情具暴烈性質,虐心亦虐身,常以身體之強烈反應代表浪漫愛的極致激情。此外,此書之情節與場景充滿廢墟、鬼魅、懸疑、秘密等典型歌德元素;女主角也與女配角──即二位柏太太──處於二元對立位置。宋存壽電影除去浪漫愛、削弱歌德氛圍、改成家庭矛盾與女性情誼的主題。片中呈現男主角的自私霸道,以及二位柏太太相互的瞭解支持。電影結局看似大團圓,導演卻以四個停格將男主角孤立於母女親情之外。電影因而可說是反羅曼史,批判父權制度下男性的自私與自以為是,暴露世代與性別的矛盾,強化女性情誼與母女親情。Item 沈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論文以華語語系的研究觀點,分析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底層人物自我表達的困難,及其追求發聲位置與發聲管道的努力與失敗。施叔青並非代替弱勢人物發言,而是從真實的史料加上文學想像,刻畫各式人物曾經存在於歷史的痕跡,再現其被掩蓋的遺跡。華語語系研究企圖解構中國中心,提出中國以外的各種異質的方言團體及其文化的多重性。藉由此觀點,讀者可更清楚地看到《台灣三部曲》努力建構多元異質的台灣主體性,以及此建構永遠處於生成狀態的動力與曖昧性。Item 以族群關係掩蓋性別關係:《西夏旅館》、滅種焦慮與厭女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9-04-??) 林芳玫; Lin, Fang-mei作者駱以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文字絢爛瑰麗,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則則撲朔迷離的故事。每個故事可獨立閱讀,卻又相互指涉,重複類似的主題有:逃亡、滅族、拋棄、傷害、死亡、強暴、亂倫、色情等。對駱以軍的研究,許多學者聚焦其外省第二代的認同焦慮;近年來的研究則突破主題式的闡述,專注於作者複雜、高度風格化的敘事手法與藝術表現。筆者認為駱以軍長期以來的寫作都觸及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問題,同時也充滿男性中心的性別意識,以王德威所謂「華麗的淫猥」書寫男性幻想投射出來的女性客體,用以處理焦慮不安的男性主體,讓自認遭受歧視的外省男性得以再度鞏固主體自身的存在與發言權。本文將從厭女症(misogyny)的觀點分析《西夏旅館》如何以強暴及A片文化來貶抑女性,同時又似乎弔詭地渴求女性的接受與認可。性別關係也是一種政治關係,作者以夢境及說故事包裝不見容於現實世界的強暴、亂倫、猥褻。本論文耙梳此書被藝術手法覆蓋的性別議題,用以申論外省第二代書寫同時包括族群關係與性別關係兩種面向。Item 沈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論文以華語語系的研究觀點,分析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底層人物自我表達的困難,及其追求發聲位置與發聲管道的努力與失敗。施叔青並非代替弱勢人物發言,而是從真實的史料加上文學想像,刻畫各式人物曾經存在於歷史的痕跡,再現其被掩蓋的遺跡。華語語系研究企圖解構中國中心,提出中國以外的各種異質的方言團體及其文化的多重性。藉由此觀點,讀者可更清楚地看到《台灣三部曲》努力建構多元異質的台灣主體性,以及此建構永遠處於生成狀態的動力與曖昧性。Item 沈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論文以華語語系的研究觀點,分析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底層人物自我表達的困難,及其追求發聲位置與發聲管道的努力與失敗。施叔青並非代替弱勢人物發言,而是從真實的史料加上文學想像,刻畫各式人物曾經存在於歷史的痕跡,再現其被掩蓋的遺跡。華語語系研究企圖解構中國中心,提出中國以外的各種異質的方言團體及其文化的多重性。藉由此觀點,讀者可更清楚地看到《台灣三部曲》努力建構多元異質的台灣主體性,以及此建構永遠處於生成狀態的動力與曖昧性。Item 民國史與羅曼史:雙重的失落與缺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國際台灣研究中心, 2010-10-??) 林芳玫; Lin, Fang-mei本論文以瓊瑤《六個夢》為研究對象,以結構主義敘事分析及符號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此書中同輩親屬關係的難題。此書隨著時間順序,由民前20 年開始(大約光緒元年),而後民初、北伐、七七事變、抗日戰爭、戰爭結束。地點包括北平、上海、西湖、成都、重慶。時間與地點描寫的模糊非但不是缺點,反而與愛情敘事形成平行。愛情成空,猶如飄盪的意符;民國也同樣成為縹緲的意符。筆者指出《六個夢》「不盡然沒有現代性」,此種說詞表明了浪漫愛與婚姻結合乃是現代性的核心制度,言情小說或是羅曼史催化了這種現代性;而瓊瑤早期小說,卻是更依戀的回首傳統。傳統與現代兩者的依違矛盾,以及同輩親屬關係轉變為愛情的糾葛,使得愛情成為一則轉型失敗的寓言,永遠停留於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