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28
  • Item
    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功能性表現與穿戴護膝之成效
    (2014) 李育銘; Yu-Ming Lee
    目的:藉由功能性動作的評估來探討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重返運動場後是否仍有問題並以功能性護膝做為介入,探討其效果。方法:招募10名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為重建組 (年齡:22.4±1.0 歲;身高:169.4±8.6 公分;體重:65.6±10.7 公斤;受傷至手術的時間:5.6±5.1 月;手術至實驗的時間:24.5±16.3 月) 以及10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與運動項目必須配對的運動員為控制組 (年齡:21.5±1.8 歲;身高:167.6±8.3 公分;體重:64.1±11.6 公斤)。首先,所有受試者皆須完成肌力和跳躍表現的測試,以瞭解受試者的狀況。緊接著,受試者須完成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的動作測試,其中重建組需要穿戴功能性護膝進行實驗。所有的結果皆以無母數統計進行考驗。所得到的結論如下: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肌力雖然已經恢復,但其在執行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時,仍然有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動態姿勢穩定方面的缺陷,因此,推測手術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感覺動作控制系統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復,而影響神經肌肉控制的能力。當以功能性護膝介入時,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和動態姿勢穩定能力都有改善的情形,其原因可能與護膝本身的設計和穿戴後可能會刺激膝關節周邊的本體感覺受器有關,而造成這些修正或改善。因此對於前十字韌帶重建的運動員來說,穿戴此款護膝或許能幫助減少神經肌肉控制系統的負荷,並減少二次傷害發生的機率。
  • Item
    就葛蘭西文化霸權論女性運動身體之解構
    (2014) 江欣惇; Chiang Hsin-Tun
    在運動場上女性歷經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女性的運動身體在進入運動場域後,歷經各種運動種類服裝相較於男性顯得非常頻繁而巨大的改變。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探討女性身體在運動場域中經歷的各種服裝變革,解構女性運動身體受服裝形塑的走向。為解讀女性運動身體在服裝變革的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採用實物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為途徑,運用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由權力掌控、資本主義支配及社會價值變化等方面進行探究,並以臺灣女性排球運動員為例進行訪談,做為社會意識形態差異的印證。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源起自階級的鬥爭,在全球化的現代,已擴大引用至世界各地的權力掌控,本研究就運動場域中西方霸權的情景進行分析,並提出反霸權的女性身體,在現代奧運史上達成的一次次動態性平衡。其次,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金錢及媒體介入,已成為形塑女性運動身體的推手,而由暗轉明的商業介入導致服裝變革受商業主導,使女性身體喪失主體性。最後,以臺灣女性運動身體為例,就女性身體同一性中的差異性討論東方與西方的社會價值差異;為重視女性身體同一性中的差異性,宜由女性運動身體自行決定樣式。
  • Item
    以生態發展系統觀點看運動員生涯轉換之歷程
    (2015) 陳怡帆; Chen, Yi-Fan
    本研究目的欲瞭解臺灣運動員的成長歷程,並依據生態系統剖析運動員於生涯轉換中所處之情勢,進而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訪談,以經歷規範性/非規範性轉換的退休女籃運動員(共兩名)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運動員本身與其家人、教練、隊友以及臺灣體育相關政策執行者進行訪談以蒐集資料。結果發現影響臺灣運動員成長環境之鉅觀系統包括:全民運動參與、對運動員之價值觀、升學主義及運動中的性別等層面;外部系統為:競技運動政策、升學辦法、體育班設置、能力與常態分班;中間系統有:球隊環境與個人發展性、球隊的驟變、重要他人走向等;微觀系統則是:住宿生活、以及家人、教練、隊友與個體之互動。建議在鉅觀系統方面:宣導運動附加功能力促全民運動普及、帶動企業投入體育活動與贊助、建立特殊族群運動習慣、運動場館的普及與永續經營、傳播媒體負起社會責任改善運動性別差異,除力求男女性均衡的報導外並避免歧視性的用語;外部系統方面:強化運動傷害防護的作用、厚植運動教練的專業訓練、增設運動心理諮詢服務之有效管道、重新省視運動員升學辦法並訂立學科要求、各級學校體育班確實督導追蹤;其他:教練、家長、教師間建立溝通橋樑有助運動員成長發展、從小培養運動員運動以外之能力以儲備自身競爭力。
  • Item
    5E探究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在情境興趣、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之效應
    (2014) 涂馨友; Hsin-yu Tu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5E探究式教學在籃球課程之實施,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境興趣、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之影響。研究採準實驗設計,量為主質為輔之「主-輔式設計」研究方法,透過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兩班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 (n=22),另外一班為對照組 (n=20)。兩組學生分別接受8週,每週2次40分鐘的籃球課程。本研究透過「情境興趣量表」、「判斷力測驗」與「籃球測驗」等量化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輔以討論單、學習單、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分析。量化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多變項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其差異性與解釋力,統計顯著水準訂為α=.05;質性資料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以輔助詮釋研究結果。結果顯示:(一) 5E探究式教學對學童情境興趣之新奇、挑戰與專注需求等構面達顯著效果,質性資料顯示5E探究式教學對情境興趣有所提升;(二) 5E探究式教學對學童決策能力未達顯著差異,從學習歷程的改變來看,本研究學童在運動競賽策略的提升較不明顯;(三) 5E探究式教學對學童籃球技能之運球有顯著的效果,從質性資料中發現,學童在籃球技能表現有進步;(四) 實驗組不同情境興趣者在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皆無顯著差異。(五) 實驗組學童的專注需求、反應時間與答對率對動作技能具顯著的預測力,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能引發學習者專注思考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助於動作技巧的精緻化。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針對5E探究式教學在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建構職業運動球迷品牌愛、追隨力及忠誠度之研究
    (2013) 方佩欣
    本研究旨在建構並驗證球迷品牌愛及追隨力量表,並分析品牌愛、追隨力及忠誠度之關係情形。本研究共分兩階段,於質性研究深度訪談11位球迷,利用紮根理論從中萃取球迷品牌愛與追隨力之初步構面,另進行修正式德菲法修編量表之題項內容。第二階段為量化驗證分析階段,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驗證性因素分析後顯示,球迷品牌愛與追隨力兩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最後以立意取樣方式,抽取450位中華職棒現場觀眾做為對象以蒐集研究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職業運動球迷品牌愛量表包含產品品質 (看板球星、球團及母企業形象) 、激情驅使行為 (激情參與、投資意願) 、存在意義 (自我認同、共同回憶製造) 及情感連結 (正向情緒、負向情緒、長期關係維持) 四構面,共28題。 二、職業運動球迷追隨力量表包含行為 (積極參與、獨立思考) 、能力 (個人外在條件、球賽鑑賞) 、互動的心理滿足 (自我存在價值、情感依附) 及刺激 (外在刺激、內在刺激) 四構面,共28題。 三、「年齡」、「支持球隊時間」、「現場觀賽年資」、「是否參加會員」是影響球迷品牌愛、追隨力與忠誠度的重要因素。 四、品牌愛、追隨力與忠誠度呈現正向相關。品牌愛之「長期關係維持」以及追隨力之「內在刺激」分別對忠誠度的預測力最大 (解釋變異量皆為48%)。 提升球迷之品牌愛與追隨力,能強化其忠誠度,欲深化球迷忠誠度應多從球迷心理層面著手,強化球隊與球迷長期關係的互動與經營、提高球迷追隨球隊時所感知的內在刺激,皆能促使球迷在行為與態度上更為忠誠。
  • Item
    運動用品網路購物行為模式之研究
    (2014) 林國欽; LIN, Kuo-Chin
    本研究旨在建立運動用品網路購物行為模式,並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與行為意圖對購買行為的影響,以及信任是否在行為意圖與購買行為間有調節作用。本研究於2014年4月28日至2014年5月11日針對曾經在任何網路購物平台網購過運動用品的消費者共403位,採問卷調查法,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最後,依據統計分析所獲得之結果與相關文獻作綜合討論後,獲得結論如下: 一、網購運動用品消費者以年輕學生族群為主,參與特性多屬有運動習慣者範疇,網購業者可針對消費者之特性擬定適切之行銷策略。 二、網購運動用品消費者具備網購之正向態度與控制網購能力;另外,參考群體的規範力也在中上水準。 三、網購運動用品消費者之每年網購金額會影響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網購運動用品消費者之職業會影響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 四、運動用品網路購物行為模式符合各項適配度指標之檢驗,其中以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最能影響消費者網購運動用品的行為意圖,且行為意圖亦會影響消費者之實際購物行為。此外,當消費者產生行為意圖後,會經由對購物網站信任因素的調節,而影響消費者實際購物行為發生的強弱。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建議現有網購公司可善用關係行銷、豐富商品數量,對未來要進入業者,可嘗試建立專門網購運動用品商城;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採兩階段預測實際行為,以及單獨建立大專院校學生運動用品網路購物行為模式,作為運動用品網購業者未來規劃行銷策略之參酌。
  • Item
    韓國職業棒球球員薪資歧視之研究
    (2015) 王傑賢; Wang, Jye-Shyan
    薪資歧視是運動經濟學領域的重要議題,許多實證研究證實職業運動中,球員可能因種族或國籍等原因,在相同的表現績效情況下,受到薪資不公的待遇,在具有薪資歧視的環境下,球員是否能全力表現為球隊帶來貢獻?球隊能否留住優秀人才?而薪資歧視的成因為何?皆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韓國職棒球員國籍薪資歧視現象及消費者歧視情況,以韓國職棒一軍球員為研究對象,蒐集2001至2010年球季8支球隊的棋盤式資料,共蒐集775名投手及野手的數據 (投手397人、野手378人) ,數據包括:球員薪資、球員績效表現、個人及球隊特性、國籍、年度主場觀眾進場總人數、球隊勝率、主場城市人口數等數據,並使用一般最小平方法迴歸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分析所得數據。主要研究結果:一、韓國職棒皆存在外籍投手、野手的國籍薪資反向歧視;二、在薪資高於平均數的樣本中,外籍野手、投手的薪資與韓籍野手、投手薪資皆無顯著差異;三、韓國職棒存在消費者歧視,且球迷偏好觀賞外籍投手出賽的賽事。韓國職棒中自由球員制度、薪資仲裁制度、聯盟制定之薪資上下限制度、球團對球員實力評估誤差、消費者歧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國籍薪資歧視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若外籍球員薪資上限規定解除後,國籍薪資歧視可能更加明顯。因此,韓國球團宜仔細評估球員實力與狀況,避免造成資源投資浪費的情況,並檢視自身之薪資結構,設計更合宜的給薪標準;韓國職棒聯盟則應檢視自由球員、薪資仲裁、薪資限度等制度,才能從制度面提升對球員權利的保障。
  • Item
    從社會生態系統探討臺北市高年級兒童身體活動影響因素
    (2012) 章宏智; Chang Hung-Chih
    本研究擬從社會生態學的理論架構出發,從社會人口學因素、個人因素、微觀系統、居間系統以及外部系統四個層面來探討兒童身體活動參與之相關影響因素。主要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下學期臺北市12行政區中目前就讀國小階段的五、六年級兒童,在樣本的抽選上透過多階段取樣法來抽取樣本並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一)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與個人影響因素在性別、年齡、運動校隊經驗、運動社團經驗以及社經地位間有顯著差異存在;(二)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與個人影響因素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性存在;(三)經個人影響因素(運動享樂感、自覺運動阻礙以及自我效能)調整後,同儕社會支持、兒童知覺父親涉入以及學校設施吸引力與其他社會環境與物理環境因素相較之下更能影響兒童身體活動參與;(四)社會環境因素與物理環境因素對身體活動量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力;(五)運動享樂感、自覺運動阻礙以及自我效能在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間扮演了中介的角色。 透過社會生態學之理論與模式來瞭解身體活動的相關影響變項,可以讓實務工作者在面對相同情境時,針對變項加以操弄進而提高身體活動的參與,並做為日後協助兒童建立規律運動習慣之參考。
  • Item
    不同落地訓練時期對成長中母鼠骨骼之影響
    (2012) 林欣仕; Hsin-Shih Lin
    目的:探討不同時間長度之落地訓練對骨骼的影響,以釐清骨骼適應高衝擊性運動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方法:使用96隻週齡7週的Wistar雌性大鼠,在四個時間點分別設置落地訓練組與對照組,每組動物數為12,依序為1週落地訓練組 (E1)、1週對照組 (C1)、2週落地訓練組 (E2)、2週對照組 (C2)、4週落地訓練組 (E4)、4週對照組 (C4)、8週落地訓練組 (E8)、8週對照組 (C8),落地訓練組每日接受30次自40公分的高處落下著地之訓練,並於每週的第一次訓練與第五次訓練架設測力板以記錄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 作為運動強度探討;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的籠內活動。各組實驗動物分別於4個時間點(訓練1、2、4及8週之後)犧牲,並採集其左右的股骨與脛骨,進行骨密度、組織型態、組織生物力學、斷面參數等測量與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α=.05)。結果:大鼠在第一週第一天的落地GRF值顯著高於其他時間點 (p<.05);股骨的皮質骨面積與厚度呈現E1顯著低於C1、E4顯著高於C4,脛骨則是E8在皮質骨面積、皮質骨厚度及斷面轉動慣量矩顯著高於C8;股骨與脛骨海綿骨的骨生成指數(鹼性磷酸酶染色)、骨密度與結構參數(包括骨量比率及骨小樑厚度)皆為E8顯著高於C8組,而脛骨的海綿骨骨吸收指數(破骨細胞數)則是E8顯著低於C8;股骨的斷裂負荷值E1顯著低於C1,而E8的股骨與脛骨皆有顯著高於C8的斷裂負荷值。結論:皮質骨承受落地訓練初期時會因衝擊過大造成骨骼結構與骨生物力學強度暫時性的變弱,經過長期訓練適應之後則可恢復並增強;對快速成長中之海綿骨而言,訓練初期雖無法觀察到訓練效果,唯長期訓練則可呈現結構強化並提升骨密度。
  • Item
    動態環境中閱讀之動暈與行動因應
    (2013) 黃嘉君; Chia-Chun Huang
    姿勢控制是個體-環境系統中,知覺-行動配連的作為,藉身體擺動產生的視覺與機械本體覺訊息,控制姿勢穩定。基於生態觀點,Riccio and Stoffregen (1991) 提出姿勢不穩定理論,認為姿勢不穩定是動暈發生的原因。本研究針對搭乘交通器閱讀容易動暈之議題,探討個體於動態環境中閱讀時的姿勢控制與動暈。本研究招募高與低動暈易感者各30名為參與者,並以移動室與移動表面操弄視覺與機械本體覺訊息,分為3種動態環境組別:外增視覺移動組、支撐面移動組、與座艙模擬組。參與者在實驗中處於靜態與動態環境,進行自然坐姿或坐姿閱讀工作。實驗中擷取並記錄個體的頭部與軀幹移動、移動室移動等資料,進一步分析身體擺動、頸部控制、以及人-環境配連等變項。研究結果顯示,閱讀時頭部擺動之左右變異會增加,有11% 至 40% 高動暈易感者曝露於動態環境後發生動暈,但低動暈易感者皆未產生動暈。座艙模擬環境下,身體擺動最大,其次為支撐面移動,而視覺移動情境則有較小的身體擺動。各環境與閱讀情境之動暈發生率皆相同,在閱讀試作中產生動暈者,身體擺動在試作後期高於未動暈之低動暈易感者,支持姿勢不穩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