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482
-
Item太極拳對老年人上階梯動作之影響( 2021)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參與太極拳運動與一般運動在登階轉換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上的差異,以了解參與太極拳運動和一般運動的老年人在登階轉換時動作控制上的差異。本研究以11名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年人和15名一般運動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以十台Vicon 紅外線攝影機(Vicon MX13+, Germantown, Oxford, UK, 250Hz),兩塊測力板(Kistler 9281; 9287, Winterthur, Switzerland, 1000Hz),同步收集受試者蹬階轉換過程中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探討,所得資料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和相依樣本 t 檢定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 .05。結果:太極拳的老年人年齡較大。和平地路期相比,在上階梯期,一般人擺動腳有較大跨步速度,時間,步頻和髖關節,膝關節活動範圍;支撐腳呈現較大髖關節和膝關節活動範圍,有較大的垂直、向後和較小的向前地面反作用力,較大的髖關節屈曲力矩、膝關節伸展力矩和踝關節蹠屈力矩。和平地路期相比,在上階梯期,太極拳擺動腳則有較大的跨步髖關節和膝關節活動角度;支撐腳有較長的支撐時間,較大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活動範圍,有較大的垂直、向後和較小的向前地面反作用力,較大的髖關節屈曲力矩和踝關節蹠屈力矩。結論:在平地走路期和上階梯期,兩組受試者皆具有相同的運動表現能力。而且太極拳年齡較大,表示長期練習太極拳運動有助於改善老年人運動能力。和平地路期相比,兩組受試者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除了太極拳有較大的踝關節活動範圍和支撐時間,一般人則增加跨步速度來維持上階梯期的穩定。和平地路期相比,一般人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有較大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力矩,並產生向上和向前的作用力。和平地路期相比,太極拳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有較大的髖關節和踝關節力矩,且產生向上和向前的作用力。因此,長期規律運動的老年人登階轉換過程中,會採取不同的下肢步態力學和肌力,可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以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
-
Item不同層級棒球投手投擲快速直球手部肌肉活化之分析( 2021)不同層級棒球選手投擲動作技術優劣可以球體與人體兩層面加以評估,其中以球速與轉速為判定的重要指標,但僅以最後結果表現推估可能不夠完整與客觀,更重要的是釐清人體手部控制的協調性在過程中如何作用。本研究隨機招募12名大專公開組男子棒球選手與12名一般大專生,釐清投擲快速直球時,球速、轉速、上肢尺側伸腕肌、橈側屈腕肌、手背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背側骨間肌肌肉活化差異,並瞭解兩組各肌群肌肉活化與球速、轉速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優秀組選手的球速與轉速皆顯著高於一般組,但兩組組間上肢與手背肌電訊號皆無顯著差異;兩組的第一背側骨間肌電訊號皆顯著大於第三背側骨間肌。轉速方面,優秀組選手的第二與第四背側骨間肌顯著大於第三背側骨間肌,一般組皆無顯著差異,且兩組的肌肉活化皆與球速無顯著相關;但優秀組伸腕肌肌電訊號與轉速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論為,優秀組球速雖然快於一般組選手但兩組選手的手部四條背側骨間與伸腕肌、屈腕肌的肌電訊號沒有顯著差異,影響棒球選手的投球的球速可能與其他肌群有關。背側骨間肌的活化主要作用可能為協助控球,因此與球速的提升顯著相關。此外,優秀組投擲轉速之所以高於一般組,主因可能為優秀組透過伸腕肌的活化在離手瞬間進行制動,並將動量傳至手指給予球體動力;反觀一般組則未產生此現象。
-
Item高齡者身心教育個別化教學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2022)高齡者對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使身心教育受到關注與重視,身心教育能提供許多與身心對話和探索方式,以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品質,透過建構一套個別化的教學模式,針對高齡學習者個別差異與特徵提供適合的身心教育課程,同時期望能為身心教育教師專業有所貢獻。因此,本研究旨在建構高齡者身心教育個別化教學模式,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訪談10位專家學者,擬定初步教學模式內涵,透過第二階段德爾菲問卷調查,重複調查專家小組意見,經四回合問卷建立正式的教學模式之內涵,第三階段研究則以多重個案研究,針對6位高齡者學員進行課程的實施,以驗證本研究教學模式之可行性。研究結果確立教學模式之歷程架構與各步驟之構面要素,以及14項模式特徵、12實施原則、13項教學策略之敘述;在課程實施後發現,依據教學模式所實施的課程能有效讓學員更重視健康相關知識、使學員的身心狀態感到有所進步、有效建立學員照顧自己的能力,學員對於課程的接受情形為高度滿意,得以驗證高齡者身心教育個別化教學模式之可行性,並依據教學模式建構結果與實施結果,提出具體應用模式之建議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海峽兩岸學校素養體育課程發展之研究( 2021)「核心素養」引發新一輪的全球教育改革,本研究旨在依據古德拉的課程層次理論對比海峽兩岸學校體育素養課程發展情形與異同,了解課程推動路徑與方式,探討課程推動困境與因應。採質性研究中的多重個案研究進行,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素養導向體育課程」為雙重個案,立意取樣選擇課程發展團隊核心成員 2 名、體育課程研究專家學者 2 名、踐行素養體育課程之教師 6 名,共 10 名為研究參與者 (兩岸各 5 名)。通過深度訪談法、文件資料法蒐集資料,並採「紮根質性取向」中模版 (預建) 式分析法與持續比較法相結合的資料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一) 兩種課程在各層次間的轉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增加,但未出現嚴重偏差,整體轉化情形較好;相同點包括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創設,不同點包括不同的理念支撐、目標指引、教學要求以及評量方式。(二) 大陸地區採「自下而上」推動路徑:重視體育教師的關鍵角色,關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改變「教材-實踐」的推動思路,推動方式為5條主線,多種載體;臺灣地區採「柔性發展」推動路徑:形成三大主軸協調互動,攜手現場體育教師,藉助縣市輔導團力量,推動方式为三大主軸,6個子計畫;(三) 二種課程在推動過程中面臨3個共同困境與6個個別困境,因應方式包括目前已采行與未來待執行。結論如下:(一) 二種課程經歷理想、正式、知覺、運作四個課程層次間的三層轉化,逐步發展完善為符合地區教育環境與政策的素養體育課程;(二) 二種課程重視體育教師的關鍵角色,藉助行政團體的力量,形成雙軸帶動的推動系統及多種推動方式;(三) 推動困境主要來源於教師認同、行政配合、學校推展、研發團隊組成及不可抗拒之因素,因應方式成為未來待解決事宜。建議:(一) 相互借鑒,修正素養體育課程;(二) 紮根基層,深入體育教學現場;(三) 積極因應,了解學生經驗課程。(四) 未來研究建議:關注教師運作課程與學生經驗課程之間轉化情形。
-
Item遺產形象、賽會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在解釋目的地依戀與目的地忠誠度中的作用( 2022)採用依戀理論和信任轉移理論來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領域中重複性運動賽會情境下的運動觀光客之目的地忠誠度。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采2階段進行,研究一用以檢驗中文化的遺產形象、賽會形象和目的地形象量表之跨文化一致性;研究二用於檢驗遺產形象、賽會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在解釋其們依戀和目的地忠誠度中的作用。 研究一,針對參加2020年永定土樓馬拉松賽會之參與者(除本地)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78份,並對回收之有效問卷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研究二,以參加2021年成都·都江堰三遺馬拉松的運動觀光客(除本地)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78份,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表明遺產形象、賽會形象與目的地形象之間具有直接正向關聯;賽會形象與賽會依戀呈直接正向關聯;賽會形象與賽會忠誠度之間具有正向關聯;目的地形象與目的地依戀、目的地形象與目的地忠誠之間均為直接正向關聯;賽會形象也透過目的地依戀與目的地忠誠度呈現間接正向關聯。研究結果顯示整合依戀理論和信任轉移理論之結構方程模式更能解釋因數間的關聯性,依此建議打造目的地形象和賽會形象,以深化觀光客之體驗和感知;挖掘當地資源與文化,規劃配套休閒娛樂活動;加強賽會與目的地的聯繫,增強觀光客的功能依賴,完善賽會與目的地的服務體系,通過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量,增強運動觀光客與目的地之間的心理聯繫,以培養情感認同。以增加運動觀光客與賽會和目的地領域相關的個人體驗,將心理過程從形象轉化為依戀再到忠誠,並在觀光客心目中深化,最終促進運動觀光客目的地忠誠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