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6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李苑宜; 鍾志從本研究旨在暸解幼兒的色彩偏好與幼兒氣質之現況,並檢測幼兒年齡、性別與此二者的關係。以241 位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歲和五歲幼兒為對象。請家長填寫修訂的幼兒氣質量表,並使用日本色研表色系統的紅、橙、黃、:祿、藍、紫、黑、灰、白九色色票卡,一對一訪談幼兒的顏色喜好。結果發現: (一)四歲和五歲組受試幼兒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低、情緒本質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閥高。(三)95% 受試幼兒偏好有彩色。(四)26.6% 受試幼兒偏好某特定顏色。(五)幼兒偏好色彩依序為紅〉黃>藍=紫>橙>綠>黑〉白=灰,女生多喜歡紅色,而男生多喜歡藍色。(六)幼兒色彩知覺的描述可分為三類:如具體物件、如抽象表徵,或聯想主口某情境。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上發現: (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比偏好無彩色者,反應閾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比偏好無彩色者,情緒本質較正向、反應強度較小; (二)有固定色彩偏好的男生比無固定色彩偏好者,反應強度較小; (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較高;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 (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負向。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彭佳鎂(Chia-Mei Peng); 何慧敏(Huoey-Min Ho); Chia-Mei Peng; Huoey-Min Ho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之異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研究對象,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圖卡內容包含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個面向,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多數幼兒認為男性為短髮、勇敢、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為長髮、愛乾淨、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男女童認定男女生的外在標準類似,且皆認為只有男生可以做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只有女生可做護士;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化妝品是女生專用;不同的是女童特別提到綁頭髮是女生才有的打扮,男童則認為女生容易受傷。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活經驗」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四、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享或跨越的。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別跨界行為」。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幼教相關人員慎選無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並傳遞幼兒有關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的平等性別概念;家長應加強自身性別平等觀念,並尊重接納孩子的性別角色想法。Item 學前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之敘說成份與判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周育如; Yu-Ju Chou本研究以67名幼兒為對象,透過語料分析及道德判斷作業的測量,探討幼兒敘說自己違犯道德事件時的內容成份、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的判斷,以及道德敘說成份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1)幼兒敘說內容以同儕和手足間的言詞傷害和肢體傷害事件為主,九成以上的幼兒透過動機的陳述,表達自己違犯道德是情有可原的;提及情緒的比例約三成,自己的情緒以生氣為主,受害方的情緒以難過為主;(2)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的事件與對道德理解作業中的事件作出的道德判斷不同;(3)敘說中對動機成份的陳述反映出幼兒道德忠考上的差異,但情緒成份是否出現則未能反映道德判斷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對道德發展研究及幼兒道德教育之建議。Item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連士慧(Shih-Huei Lien); 鍾志從(Jyh-Tsorng Jong); Shih-Huei Lien; Jyh-Tsorng Jong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自尊發展的現況,並探討幼兒的自尊與其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研究對象為405位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的學齡前幼兒,使用「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與研究者自編之「幼兒自尊量表」進行個別訪談及施測。研究結果顯示:一、受試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均呈現正向反應。二、不同性別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上並無顯著差異。三、大班幼兒與小班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的評價也無顯著差異。四、不同同儕社會地位的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的自尊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在「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表現上則有顯著差異存在,同儕社會地位為「受歡迎」、「受忽視」或「受爭議」的幼兒,對自己「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高於同儕社會地位為「被拒絕」或「一般」的幼兒。Item 幼兒對人性的人際知覺與其同儕社會地位的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6-11-??) 張瓊文; 鍾志從; Chiung-Wen Chang; Jyh-Tsorng Jong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對人性哲學觀的人際知覺狀況,以及此人際知覺和其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並探討性別、年齡不同,幼兒對人性的人際知覺是否不同;性別、年齡不同,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是否不同。以407位來自臺北市、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滿四歲及滿五歲幼兒爲對象,他們參與了自編的「對人性的人際知覺測驗」以及「照片式社會計量法」。結果發現:一、幼兒對人性的人際知覺現況傾向「人性可信」、「人性公平」、「人性獨立」以及「人性外控」;二、幼兒對人性的人際知覺中的「利他」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顯著關聯:受歡迎的幼兒表現公平者最多,而被拒絕的幼兒則是以利己最多。三、幼兒對人性的人際知覺中的「利他」有年齡差異,五歲組表現公平者最多、四歲組則是利己者多。四、受試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有性別差異,受歡迎的幼兒女生比男生多,而被同儕拒絕的幼兒則是男生比女生多。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彭佳鎂(Chia-Mei Peng); 何慧敏(Huoey-Min Ho); Chia-Mei Peng; Huoey-Min Ho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之異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研究對象,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圖卡內容包含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個面向,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多數幼兒認為男性為短髮、勇敢、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為長髮、愛乾淨、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男女童認定男女生的外在標準類似,且皆認為只有男生可以做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只有女生可做護士;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化妝品是女生專用;不同的是女童特別提到綁頭髮是女生才有的打扮,男童則認為女生容易受傷。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活經驗」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四、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享或跨越的。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別跨界行為」。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幼教相關人員慎選無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並傳遞幼兒有關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的平等性別概念;家長應加強自身性別平等觀念,並尊重接納孩子的性別角色想法。Item 學前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之敘說成份與判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周育如; Yu-Ju Chou本研究以67名幼兒為對象,透過語料分析及道德判斷作業的測量,探討幼兒敘說自己違犯道德事件時的內容成份、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的判斷,以及道德敘說成份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1)幼兒敘說內容以同儕和手足間的言詞傷害和肢體傷害事件為主,九成以上的幼兒透過動機的陳述,表達自己違犯道德是情有可原的;提及情緒的比例約三成,自己的情緒以生氣為主,受害方的情緒以難過為主;(2)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的事件與對道德理解作業中的事件作出的道德判斷不同;(3)敘說中對動機成份的陳述反映出幼兒道德忠考上的差異,但情緒成份是否出現則未能反映道德判斷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對道德發展研究及幼兒道德教育之建議。Item 幼兒於樂高活動中兩人合作模式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陳欣希; 鍾志從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於實驗情境中進行仿作和創作樂高活動時所出現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檢視其與年齡、性別、母親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之關係。以240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再依同年齡、同性別、同母親教育程度、熟識但非好朋友關係的兩名幼兒配對,共組出120對受試幼兒。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學齡前幼兒的合作行為有「觀察細緻化」、「引導活動」和「共同建構」三種模式。仿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以「觀察細緻化」為主,四歲組則偏「引導活動」模式,五歲組則重「共同建構」的合作模式。在創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仍偏「觀察細緻化」,而四歲和五歲組則以「共同建構」模式為主。卡方考驗的結果顯示:仿作和創作活動中,幼兒年齡和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幼兒的合作模式有顯著不同,但幼兒性別因素則沒有顯著性效果。此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合作模式的發展,並進一步提出建議以做為教師、父母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連士慧(Shih-Huei Lien); 鍾志從(Jyh-Tsorng Jong); Shih-Huei Lien; Jyh-Tsorng Jong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自尊發展的現況,並探討幼兒的自尊與其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研究對象為405位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的學齡前幼兒,使用「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與研究者自編之「幼兒自尊量表」進行個別訪談及施測。研究結果顯示:一、受試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均呈現正向反應。二、不同性別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上並無顯著差異。三、大班幼兒與小班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的評價也無顯著差異。四、不同同儕社會地位的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的自尊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在「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表現上則有顯著差異存在,同儕社會地位為「受歡迎」、「受忽視」或「受爭議」的幼兒,對自己「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高於同儕社會地位為「被拒絕」或「一般」的幼兒。Item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周育如; 黃迺毓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幼兒對情緒內涵理解情形的發展,以120名三到五歲幼兒為對象,記錄並分析其在「情緒理解測驗」之作答反應及解釋。本研究發現我國幼兒情緒理解的發展隨年齡增進,大致依循著從基本的情緒理解發展到心智的情緒理解,再發展到反省的情緒理解之路徑。我國幼兒受個人經驗及父母教導的影響,在「基於欲求的情緒」、「外在歸因的情緒」、以及「隱藏情緒」等向度上的作答反應明顯的不同於英美國家,九大向度的通過順序也與英美國家不盡相同。本研究的結論挑戰了過去情緒理解發展有普世性共同順序的論點,支持了情緒理解的文化建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