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6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前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之敘說成份與判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周育如; Yu-Ju Chou本研究以67名幼兒為對象,透過語料分析及道德判斷作業的測量,探討幼兒敘說自己違犯道德事件時的內容成份、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的判斷,以及道德敘說成份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1)幼兒敘說內容以同儕和手足間的言詞傷害和肢體傷害事件為主,九成以上的幼兒透過動機的陳述,表達自己違犯道德是情有可原的;提及情緒的比例約三成,自己的情緒以生氣為主,受害方的情緒以難過為主;(2)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的事件與對道德理解作業中的事件作出的道德判斷不同;(3)敘說中對動機成份的陳述反映出幼兒道德忠考上的差異,但情緒成份是否出現則未能反映道德判斷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對道德發展研究及幼兒道德教育之建議。Item 學前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之敘說成份與判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周育如; Yu-Ju Chou本研究以67名幼兒為對象,透過語料分析及道德判斷作業的測量,探討幼兒敘說自己違犯道德事件時的內容成份、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事件的判斷,以及道德敘說成份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1)幼兒敘說內容以同儕和手足間的言詞傷害和肢體傷害事件為主,九成以上的幼兒透過動機的陳述,表達自己違犯道德是情有可原的;提及情緒的比例約三成,自己的情緒以生氣為主,受害方的情緒以難過為主;(2)幼兒對自己違犯道德的事件與對道德理解作業中的事件作出的道德判斷不同;(3)敘說中對動機成份的陳述反映出幼兒道德忠考上的差異,但情緒成份是否出現則未能反映道德判斷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對道德發展研究及幼兒道德教育之建議。Item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周育如; 黃迺毓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幼兒對情緒內涵理解情形的發展,以120名三到五歲幼兒為對象,記錄並分析其在「情緒理解測驗」之作答反應及解釋。本研究發現我國幼兒情緒理解的發展隨年齡增進,大致依循著從基本的情緒理解發展到心智的情緒理解,再發展到反省的情緒理解之路徑。我國幼兒受個人經驗及父母教導的影響,在「基於欲求的情緒」、「外在歸因的情緒」、以及「隱藏情緒」等向度上的作答反應明顯的不同於英美國家,九大向度的通過順序也與英美國家不盡相同。本研究的結論挑戰了過去情緒理解發展有普世性共同順序的論點,支持了情緒理解的文化建構觀。Item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周育如; 黃迺毓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幼兒對情緒內涵理解情形的發展,以120名三到五歲幼兒為對象,記錄並分析其在「情緒理解測驗」之作答反應及解釋。本研究發現我國幼兒情緒理解的發展隨年齡增進,大致依循著從基本的情緒理解發展到心智的情緒理解,再發展到反省的情緒理解之路徑。我國幼兒受個人經驗及父母教導的影響,在「基於欲求的情緒」、「外在歸因的情緒」、以及「隱藏情緒」等向度上的作答反應明顯的不同於英美國家,九大向度的通過順序也與英美國家不盡相同。本研究的結論挑戰了過去情緒理解發展有普世性共同順序的論點,支持了情緒理解的文化建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