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用多項感染管制策略提升清潔人員環境清潔成效(2022) 林信安; Lin, Hsin-An背景:通過清潔組合式照護,減少醫院環境的整體生物負載,通過打破傳播鏈,為感染預防和管制建立了強大的平台。通過實施包括對環境清潔人員進行教育介入在內的政策,來維持環境清潔績效的顯著改善。基於提高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和行為的介入措施,旨在支持他們在日常清潔實踐中的整體合規性。目的:本研究旨在確定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是否可以改善環境清潔人員的行為、健康素養、醫院清潔績效和減少醫院獲得性感染。材料和方法:共納入28名環境清潔人員,他們接受了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兩小時長的課程)。在介入前、介入後和3個月的隨訪中,評估了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感知的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素養和清潔績效。結果:與介入前的分數相比,參與者的ATP分數在介入後或3個月的隨訪中顯著下降(p<0.05)。然而,介入前後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感知益處、感知障礙、自我效能和健康素養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均 p>0.05)。與第1次環境清潔後的評分相比,第2次環境清潔後的ATP評分顯著降低(p<0.05)。特別是在第2次環境清潔後,ATP 評分達到了標準。雙向ANOVA分析顯示,與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ATP得分低的參與者相比,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 ATP得分高的參與者在介入後的ATP得分顯著降低(所有p<0.05)。在多元廣義估計方程式 (GEE) 分析中,年齡 < 65 歲 (β=0.508, p=0.025),高基線知識 (β=1.012, p<0.001),高基線感知收益 (β=1.034, p=0.003) , 高基線自我效能 (β=0.870, p=0.049) 或高基線 ATP (β=0.790, p=0.001) 與教育介入後健康素養的提高呈正相關。此外,高基線ATP分數(OR=4.195,p<0.001)是預測介入後ATP分數依從性的積極因素,而低教育(OR=0.480,p=0.009)和高基線知識分數(OR=0.481, p=0.023) 是預測教育介入後,ATP得分達標的負面因素。高基線感知利益分數也是預測教育介入後,遵守ATP分數的負面因素,但沒有統計學意義(OR=0.556,p=0.071)。結論:本研究的結果為探索環境清潔人員的感染管制原則和相關清潔實踐提供了新的見解。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表明環境清潔人員的環境清潔性能有所改善。接受教育介入後,清潔性能的改善導致具有較高教育、低基線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或低基線感知利益的環境清潔人員的醫院相關感染知識和環境清潔感知收益增加。研究結果表明,有興趣通過提高醫院清潔績效來減少醫院相關感染的環境清潔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實施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和所描述的介入方法。Item 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2008) 陳瀅如; Chen,Ying-ru本研究旨在探討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行為利益、健康行為障礙及自覺健康狀態的關係,並找出影響採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法,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的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自填式結構問卷進行資料的收集,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行為利益與健康行為障礙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及基本資料。問卷先經內在一致性,再測信度,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之檢定,施測後獲得有效問卷138份。 研究結果顯示: 1. 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6個層面中,分數由高而低依序為人際支持、自我實現、營養、壓力處理及健康責任,而運動為最低。 2.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行動利益、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行動障礙呈現負相關。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自覺行動障礙越低和自覺行動利益越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愈佳。 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由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行動效益和年齡等變項有效的來預測,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變異量為 76.4%,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最有預測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衛生教育及健康促進方針提出建議,以作為提升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參考及將來可能的研究方向。Item 台北市某科技職場員工全穀類食物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4) 張斯蘭; Ssu-Lan,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某科技職場員工全穀類食物攝取行為現況,並分析影響職場員工攝取全穀類食物心理因素、知識、人口學變相等相關因素。 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法,簡單隨機取樣方式,並以台北市某科技公司全體員工為母群體,其有效問卷回收265份,資料整理以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得重要發現如下: 一、 研究對象其學歷多為大學以上,全穀類食物相關知識頗高。 全穀類食物攝取階段多集中於沉思前期,而沉思前期、沉思期男性比女性多,行動期、維持期女性比男性多,已有規律攝取全穀類食物者僅14%,自覺健康狀態趨向正向。 二、 全穀類食物攝取之社會支持來自家人支持度高於朋友支持,但整體社會支持分數偏低;對於全穀類食物之自覺利益得分頗高,自覺障礙具有中等程度的障礙存在。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依教育程度、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會依性別、年齡別分別、教育程度不同而會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之全穀類食物自覺利益會依性別、年齡別分別不同而會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之全穀類食物自覺障礙會依性別、學歷分別不同而會有顯著差異。 四、 全穀類食物知識、家人社會支持、全穀類食物自覺障礙可有效預測全穀類食物攝取行為。 依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推動增加職場員工全穀類攝取時其重點可著重全穀類食物營養知識授予、增加社會支持與環境社會支持、並且依照不同行為階段給予不同教育策略。Item 影響缺牙患者復治療意圖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某四所牙醫診所為例(2006) 蕭雅純; Hsiao, Ya- Chun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缺牙患者接受復治療的意圖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其復治療意圖的關係。本研究以民國94年9至11月在台北縣新店市某四所牙醫診所就診之成年缺牙病患為收案對象,並利用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成功收案共計192人。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點二系列相關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62.5%的人認為自己在未來兩個月內會開始進行復治療。 二、研究對象對缺牙及復治療的相關知識偏低、對復治療的結果期待屬正向、對復治療的障礙性認知及牙科就醫焦慮偏高、所獲得的復治療社會支持偏高、對復治療的自我效能偏低。 三、復治療意圖在個人背景因素方面:外省籍高於台閩籍、缺牙5~10年的患者高於10年以上者、有復經驗者高於無經驗者,過去復治療狀況普通及良好者高於不好者;口腔健康自覺狀況不好者高於普通及良好者;而嚼食檳榔的人,其復意圖較低。 四、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復治療結果期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均與治療意圖呈現正相關;而復治療障礙性則與治療意圖呈現負相關。至於缺牙/ 復相關知識、牙科就醫焦慮則與治療意圖無顯著相關。 五、籍貫、嚼檳榔習慣、缺牙時間、有無復治療經驗、口腔健康自覺狀況、復治療結果期待、復治療障礙性認知、復治療的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等九個變項對復治療意圖的預測力達46.5%(Adjusted R2=42.6%),其中「復治療的自我效能」對研究對象之復治療意圖解釋力最大,其次為「口腔健康自覺狀況不好」、「缺牙五至十年」、「復治療結果期待」、「嚼檳榔習慣」,這五個變項均對復治療意圖有顯著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