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學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汐止區某國小為例
    (2021) 劉黛儀; LIU, Dai-Yi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之社會人口學因素與飲食行為現況,以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以新北市汐止區109學年就讀於某國小五、六年級全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共1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以及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過重及肥胖者的受試者約三成二,在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而經常提醒的項目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糖飲料」。受試者的飲食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以「每天吃早餐」、「口渴時選擇白開水」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好;表現較差以「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會在晚上八點以後吃東西」等,有待改進。二、研究結果顯示,女孩的飲食行為優於男孩,中等社會經濟家庭的學生較高,社會經濟家庭較高的學生次之;重要的其他人(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學生的飲食行為越支持,飲食行為則表現越好。此外,受試者的身體意象越積極,他們的表現就越好。三、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 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6 % ,其中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父母及家人」及「外表取向」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外表取向」影響最大。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性、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外表更支持,對自己的外表有更高的取向,飲食行為更好。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型認知和飲食行為輔導,讓家長參與對學齡兒童飲食行為的介入,實施親職教育,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行為榜樣。
  • Item
    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吳源美; Wu Yuan-mei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其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桃園縣某國中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之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350份,有效回收率94.1%。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整體飲食行為屬於尚可的程度,在正餐食用情形有較佳的表現,而均衡飲食的狀況表現亦尚佳,但整體仍未達到行政院衛生署的青少年飲食建議。在個人飲食因素方面,對食物的喜好偏正向,飲食自我效能屬於中等程度,而飲食知識則屬於中上程度;在飲食環境因素方面,飲食可獲性以蔬菜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較為足夠,但奶類及堅果類食物的可獲性較為不足,飲食資訊尚為足夠,主要來源為學校課程及家人,而重要他人支持度以家人更甚於同學和朋友。 二、研究結果顯示男生之均衡飲食狀況優於女生,而女生之攝食技巧則優於男生,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之52.2%,而「食物偏好」、「飲食知識」、「飲食自我效能」三者為主要預測變項,其中食物偏好越正向者、飲食知識越正確者及飲食自我效能越高者,越有健康取向之飲食行為,而三個主要預測變項中,並以「飲食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建議,提供今後改善或推行國中飲食營養教育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 Item
    桃園縣某國民中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陳慧媛
    本論文旨在瞭解國中生之飲食行為。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變項、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的關係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以桃園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抽出 8個班級,有效問卷為 269 份。本研究以「飲食行為量表」、「健康控握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良好,飲食行為表現中較好的三項分別是: 每天吃早餐、運動後喝白開水止渴、每天攝取適當熱量的食物。 表現較差的三項分別為:我每天喝牛奶、喝含糖飲料、我喝鋁 箔包裝。居中的有:每天吃宵夜、每天至少補充 1500cc 的水分、 吃油炸類食物、每天吃三份青菜、每天吃零食、每天吃二個水果、 吃東西時,會添加醬油、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料。 二、飲食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有較好 的飲食行為。而年級、自覺體型及自覺健康狀況三項背景因素則 與飲食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飲食行為越好。 四、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的因子,有性別及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兩 個變項,即女生和越傾向內控者的飲食行為越好,共可解釋飲食 行為變異量的 9.5%。
  • Item
    臺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體型意識、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廖彬如; Liao,Pin-Ru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童體型意識及飲食行為概況,並探討個人及家庭因素對其體型意識及飲食行為的影響,以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本研究屬於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九十二學年度就讀於臺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六年級學童,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共取得有效問卷1,975份,回收率為80%。採用頻率、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我體型正確認知率,男為61.1%,女為54.4%;體型滿意度方面,有三成滿意、兩成不滿意,女生、體位過重或肥胖者,其體型滿意度較低。 二、飲食行為表現較好者為每天「總是及經常」吃早餐,佔84.2%、三餐定時,佔72.6%和以白開水解渴,佔69.8%。表現較差的是:吃太鹹的食物,佔42.6%和吃太油膩的食物,佔43.0%。 三、家長教育程度愈高者、家長有「經常」或「總是」督促孩子保持身材適中與注意低鹽、少油的飲食攝取者,以及家長飲食習慣愈良好者,其孩童飲食行為表現也愈健康。 四、飲食行為的顯著預測因子是「體型滿意度」、「家長教育程度」及「家長飲食習慣」。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輔導學童正確的體型認知及飲食行為,並將家長納入學童飲食行為的介入對象及實施相關的親職教育,使家長成為孩童健康飲食的模範。
  • Item
    運用媒體素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行為之介入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2016) 吳靜昀; Wu, Ching-Yun
    本研究目的為運用媒體素養教育,學生為中心之教學方法,並結合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為依據而發展介入計畫,期能透過本介入計畫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及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 為探究本研究課程成效,以準實驗研究設計之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後測、後後測設計方式。選取102學年度彰化縣某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驗組(n=117)接受媒體素養教育,而控制組為鄰近地區社經背景相似之學生(n=117),未接受課程介入。教學介入共六週,每週1堂課,每堂課40分鐘,共計240分鐘。二組在教學介入前一週進行前測,於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立即效果;再於一個月後進行後後測,以瞭解教學介入之延宕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教學介入,對於提升學童「媒體素養能力」、「飲食知識」、「飲食態度」、「飲食行為」皆有良好效果。實驗組學生對此教學過程亦有正面的評價,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助益,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喜歡此教學方式且有助於了解媒體素養相關的飲食知識、建立正向的飲食態度及更有把握做到健康飲食行為。此教學模式可於校園實施,並且也可以結合健體領域課程,取代傳統營養教育講述的教學方式。
  • 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6) 童鈺雯; Tung, Yu-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1076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中過重及肥胖者占21.7%,而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其經常提醒的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含糖飲料」。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每天吃早餐」、「不會把零食當正餐」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佳;而「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吃蛋糕、麵包、甜甜圈、可頌等」等表現較差。 二、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女生優於男生、高社經家庭者優於低社經家庭者;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飲食行為的表現就愈佳。另外,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飲食行為也愈好。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7.1% ;其中「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同學及朋友的支持」及身體意象中的「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最具影響力。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生、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同學及朋友較支持者及對自己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高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 Item
    新北市某行政區國小六年級學童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
    (2018) 柯青榆; Ko, Ching-Yu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新北市某行政區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現況,及探討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106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行政區國小六年級全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多階段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法共抽樣出14班級,有效問卷為272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中自覺體位過輕者比實際體位過輕者少13人(4.8%),自覺體位過重及超重者比實際體位過重及超重者多7人(0.5%)。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和飲食行為都是屬於中等偏上程度,3種強度的身體活動幾乎都有參與。 三、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以女生優於男生,實際體位適中者優於實際體位超重者,自覺體位適中者優於自覺體位超重者。 四、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以實際體位適中者優於實際體位過輕者;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以男生優於女生。 五、研究對象之「自覺體位」與飲食行為呈現顯著負相關;「外表評價及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和身體意象整體與飲食行為皆呈現顯著正相關;研究對象之「性別」、「實際體位」和「自覺體位」與身體活動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之「性別」、「實際體位」和「自覺體位」與體重控制行為呈現顯著負相關;「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與體重控制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七、研究對象之「外表評價及取向」和「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能有效預測其飲食行為,並可解釋飲食行為總變異量的12%。「性別」能有效預測其身體活動,並可解釋身體活動總變異量的8%。「性別」能有效預測其體重控制行為,並可解釋體重控制行為總變異量的10%。
  • Item
    北部某醫學中心員工之營養知識、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相關因素研究
    (2018) 姜美慈; Chiang, Mei-Tzu
    本研究為探討醫學中心員工之營養知識、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現況,及個人背景因素對營養知識、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之差異,並了解營養知識、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三者相關性。 以北部某醫學中心員工為本研究的母群體,並採用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自編式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共取得359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採用描敘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營養知識在食物之營養素答對率較高,而均衡飲食知識答對率則較低;營養態度在均衡營養部分較佳,而情緒性進食態度則較差;飲食行為在食物攝取頻率及份量較佳,而均衡飲食與進食技巧則較差。 二、個人背景因素以年齡、教育程度與職稱等變項對於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三、關於營養知識、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三者相關性,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無顯著相關,營養知識與營養態度為正相關(p< 0.001),營養態 度與飲食行為顯示正相關(p< 0.001)。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營養知識對飲食行為無法預測,而營養態度可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可達19.6%的預測力。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 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6) 駱冠妤; Lo, Kua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背景因素、社會支持因素與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105學年度第一學期之某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抽樣法抽樣出17個班級,有效問卷為309份。歸納結果如下: 一、性別方面,女生在整體的身體意象高於男生,而男生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身體活動及飲食狀況顯著高於女生。 二、年級方面,七、八年級學生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和飲食行為顯著高於九年級。 三、國中生的身體意象會因BMI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顯著差異,但BMI在飲食行為和身體活動皆無顯著差異。 四、社會支持方面,傳播媒體影響力與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外表關注、對過重體重之關注、飲食狀況及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而重要他人看法與身體意象、健康取向、飲食行為、飲食狀況、飲食控制有顯著相關。 五、飲食行為和身體意象呈顯著正相關;身體活動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健康取向有顯著相關。 六、年級、重要他人看法、身體意象、BMI之肥胖組為有效預測飲食行為的變項;而性別、身體意象為有效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
  • Item
    新竹市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控握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16) 柯蕙如; Ke Hui-Ju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之飲食行為。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變項、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的關係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本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一百零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法,有效問卷共 335份。本研究以「飲食行為量表」、「健康控握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良好,飲食行為表現較好的三項分別是:每天吃早餐、運動後喝白開水止渴、三餐定時定量。表現較差的三項飲食行為分別:我每天喝牛奶、每天吃零食、用餐時,會添加調味料。 二、整體飲食行為會因「自覺健康狀況」「學業成績」「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即自覺健康狀況好、學業成績班前1/3、家庭社經地位高者會有較好的整體飲食行為。 三、研究對象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整體飲食行為越好;越傾向機運外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整體飲食行為越差。 四、自覺健康狀況好及普通、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機運外控型健康控 握信念者可預測出其飲食行為表現,可解釋飲食行為變異量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