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健康促進指標建構之研究(2024) 陳肇勳; Chen, Chao-Hsun自2019年底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對居家環境與健康彼此的關係日益重視。本研究作者為開業建築師,曾接受完整的建築教育,自省執業20餘年所執行的建築案件,揆諸設計過程,針對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欠缺整體的健康促進設計思維以及可運用的指標工具。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建構具備健康促進特色的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健康促進指標,期能提供相關政策、建築教育及建築設計者運用參考。本研究採用德懷術研究法,通過三回合問卷調查,收集30名專家有效問卷,最後建構完成的設計指標包括10個構面、31個項目、118個細項及201個補充說明。其中,構面及項目分述如下,構面一 空氣環境:室外進氣、通風性、室內空氣。構面二 供水環境:供水設備、供水水質、水資源再利用。構面三 光環境:自然採光、人工照明。構面四 熱環境:室內溫度、室內濕度、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構面五 電磁輻射環境:外部輻射源、內部輻射源。構面六 噪音與振動環境:外部音源、內部隔音、減振設施。構面七 心理支持環境:隱私性、裝修材質與色彩。構面八 衛生環境:病原傳播、排水衛生、垃圾處理、空間維護。構面九 安全環境:防災設施、無障礙設施、防墜設施、消防設施、保全設施。構面十 社區交流環境:救護與保健空間、交誼空間、運動空間、庭園空間。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建築政策的制定:建築主管機關應檢討現行政策及法令,納入健康促進議題,制定健康促進建築設計指標,並建立評估體系、分級評鑑及獎勵措施。2.建築教育的推廣:建築教育單位可根據本研究建構之指標,建置健康環境課程,培養設計者具備健康促進的觀念、知識及健康建築設計技能。3.建築產業的落實:相關職業公會和業者可參考本研究成果進行職業訓練及產品改良,提供設計者更多資源及選擇。4.建築設計流程的導入:由建築設計者操作健康促進設計指標查核表,按設計手法、建築材料、建築設備三個面向,檢討個案適用指標範圍及作法,以完備整體健康促進的住宅建築設計。5.後續研究:未來可進行台灣地區健康促進建築評估指標的建構研究,逐步建立完整的健康建築設計及評估指標體系。透過本研究,期望促成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朝向更健康、更符合現代需求的方向發展,提高國人生活品質與健康福祉。Item 3D VR園藝治療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探討(2019) 林宗毅; Lin, Tsung-Yi目的:因應養護機構之老人受限於天氣、溫度及場域等因素,無法持續從事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本研究擬融入任務科技配適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TF)來設計一套3D VR園藝治療教學活動課程,以改善老人的健康狀態、生命意義(meaning in life)、知覺被看重(perceived mattering)、憂鬱感、與孤寂感(Loneliness)。 方法:本研究招募65歲以上老人,共計106人,分為實驗組(59人)與對照組(47人),實驗組需接受2個月(8周)的3D VR園藝治療課程介入,對照組則否。兩組各施測三次(前測、後測及追蹤測),分別於介入前、介入完成後、及介入完成後2個月進行第三次的問卷填答。採結構式問卷包含健康狀態、生命意義、知覺被看重、孤寂感、憂鬱感。問卷蒐集完畢後,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行統計及分析。 結果:本研究結的任務科技配適模式(TTF)相關變項之統計結果顯示,參與者多數練習次數為4次或5次以上。另在使用意圖、真實感(realism)、音效(sound)、互動性、及參與程度之結果均顯示參與者對於3D VR園藝治療課程之使用意圖甚高,且與使用次數的相關性達統計顯著水準;多元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參與程度與年齡為練習次數的預測因子。介入成效的部份,身心健康相關指標經GEE分析之後,結果顯示於課程介入後,健康狀態、生命意義、知覺被看重、孤寂感、憂鬱感等健康指標均顯著進步,顯示實驗組接受3D VR園藝治療課程之後,及完成介入後兩個月,其身心健康相關指標之表現均較對照組顯著進步。 結論:本研究為首創之3D VR園藝治療課程,有別於傳統實作之園藝療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健康狀態及各項生命意義指標上於課程介入後均有正向顯著進步,且追蹤測之部分也均有正向之維持呈現。本研究發展課程介入之各變項結果可供後續老人健康促進研究者借鏡參考,另可將本研究所研發之課程加以推廣,讓機構老人可以在虛擬實境中享受園藝活動的操作樂趣增加其生理活動與心理紓壓,成為一適合老人且具教育意義的健康促進工具。Item 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研究(2018) 陳怡伶; Chen, Yi-Ling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預防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遛狗行為被認為是可以促進高齡者維持日常身體活動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其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74位高齡者,資料以IBM 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及克-瓦二氏檢定(Kruskall-Wallis test)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1) 「居住狀態」與「是否飼養寵物」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狀態為獨居的高齡者較易飼養寵物。(2) 「居住地區」與「是否養狗」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養狗。 (3)「居住地區」與「遛狗行為」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有養狗但沒遛狗。 (4)「年齡」、「居住地區」、「工作狀態」、「教育程度」4個變項與休閒身體活動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65-74歲」、居住地區為「東部及外島地區」、工作狀態為「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教育程度為「國(初)中」、「高中職及大學(專)、研究所(含)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週多於150分鐘休閒身體活動。 (5) 在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方面,結果顯示不同遛狗行為的高齡者其在每週休閒身體活動的走路時間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居住地區中有養狗卻沒有遛狗者之原因,並發展促進有養狗但沒遛狗者以遛狗作為促進休閒身體活動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