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2020)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目的:肌力活動行為是高齡者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的重要因子,亦能夠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如增加肌力、減少骨質流失等。然而國內探討肌力活動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之相關文獻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欲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旨在瞭解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以及其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採用橫斷式調查法,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慢性疾病狀況,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共取得1,064份有效樣本,並以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結果: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有24.0%的人處在維持期,有18.0%的人是處在意圖期-行動期,而有58.1%的人處在無意圖期,即近半數之高齡者從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二、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關聯性方面發現,年齡超過85歲以上、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三、處在無意圖期的高齡者,相較處在維持期者,增加1.52倍的機率有高血壓及1.50倍的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結論: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高血壓及糖尿病之風險有關。然而目前臺灣高齡者人口仍有58.1%的人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建議未來政策執行者在擬訂預防慢性病及相關政策時,能夠將肌力活動行為納入考量,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過程,來為處在不同行為階段的對象設計適合的策略,並且優先針對年齡超過85歲、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進行介入,以利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人口,進而達到活躍老化之願景。Item 應用遠距居家照護在糖尿病病患自我照顧行為之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區域醫院門診病患為例(2014) 涂秀美; Hsiu-Mei Tu本研究以第二型糖尿病個案為對象,主要目的旨在建構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藉由行動數據網路(GPRS)無線傳輸技術,將個案的血糖、血壓生理訊號即時傳輸至雲端健康照護平台,期待本研究能使糖尿病個案提升其自我照顧行為能力,進而提高其健康生活品質。 首先建置「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再實施「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個案量測血壓血糖後,其生理訊號藉由行動數據網路(GPRS)無線傳輸至雲端健康照護平台,當個案量測生理數據異常時,雲端健康照護平台會立即自動發出簡訊通知個案管理師,並立即進行回饋,訂定符合個人需求之行動策略,如以電話關懷、提供用藥諮詢、運動飲食建議及異常處理。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有實驗組56人及對照組61人,進行3個月的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介入,對照組則接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衛教。本研究於介入後第4個月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整體成效。 本研究以共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自我照顧行為之差異。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介入後,在整體的自我照顧行為,實驗組的效果明顯高於對照組;然而從層面來看,足部照護及運動自我照顧行為在二組之間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研究顯示儘早介入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的衛教策略,將可強化個案自我照顧行為。未來研究可針對糖尿病的足部照護、運動的健康行為加以深入探討。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能促進個案自我照顧與延伸健康促進面向之功能,提供立即性的衛生教育與關懷服務,將可做為未來國家健康政策上的重要實證依據,更能據此有效提升個案自我健康照顧行為進而改善個案糖化血色素值,進而提升個案健康生活品質。Item 社區老年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2012) 吳昭蓉; Chau - Jung Wu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探討臺北市某行政區之老年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工具為自我照護知識、態度及行為量表。研究對象以參加社區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篩檢之65歲以上長者並且診斷為糖尿病者,以進行面對面問卷訪談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67人。主要結果如下: 一、自我照顧知識,總答對率七成八,以併發症預防與處理知識得分最高,其次為飲食控制、再其次為運動、自我監測血糖、分數最低為藥物使用。 二、自我照顧態度,傾向正向。以運動題態度得分最高,其次為藥物使用、再其次自我監測血糖、併發症預防與處理、得分最低為飲食控制。 三、自我照顧行為,傾向正向。以藥物使用行為得分最高,其次為運動、再其次飲食控制、自我監測血糖、得分最低為併發症預防與處理。 四、研究對象之自我照顧知識,因年齡、教育程度、家族史、腰圍、參加糖尿病講座、有無血糖機、罹病期間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之自我照顧態度,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族史、參加糖尿病講座、有無血糖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之自我照顧行為,因年齡、教育程度、家族史、主要經濟、參加糖尿病講座、有無血糖機、規律運動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研究對象之自我照顧知識、態度與行為三者間有顯著相關,其中以知識與行為的相關性最高,其次為行為與態度,態度與知識最低。顯示糖尿病人自我照顧知識越好,自我照顧態度越正向,自我照顧行為也越佳。 八、影響自我照顧行為的預測因素中,可解釋總變量為45.8%。以規律運動最具解釋力、自我照顧態度次之。Item 第2型糖尿病患者之糖尿病控制、疾病適應、睡眠衛生習慣與其睡眠品質之相關性探討(2013) 汪宜靜; I-Ching Wang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第2型糖尿病人的睡眠品質與其社會人口學特、糖尿病控制狀況、疾病調適狀況、睡眠衛生習慣之關係。研究方法為橫斷式相關設計,採用結構式問卷,對象為北部某醫學中心第2型糖尿病病人,共304位。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睡眠品質平均得分7.80±2.97分,其中睡眠品質不佳(PSQI > 5) 有77.0%,睡眠干擾中頻率較高的項目依序為「半夜上廁所」,「半夜或清晨醒來後不易入睡」,「咳或打鼾」。整體睡眠效率平均83.3%±13.4%,有38.8%的病人睡眠效率低於85%;半夜或清晨醒來後不易入睡平均為每週1.87±1.14次,入睡所需時間平均為18.81±16.78分鐘,有9.9%的病人其入睡所需時間大於30分鐘;夜間睡眠時數平均6.21±1.20小時,夜間睡眠時數小於6小時者佔30.6%,有使用安眠藥物的病人只有13.8%,但主觀認為睡眠品質非常差的病人有4.3%,不好的有13.8%。 二、 血糖、血壓與血脂控制與睡眠品質無顯著相關。女性睡眠品質較差,退休者比就業中差,由自己及他人供養都有者比自給自足者差,自己單獨睡比只與配偶同睡者差,低血糖次數最近一個月2-3次或4次以上者比沒有及只有1次者睡眠品質差。疾病調適較差者或睡眠衛生習慣較差者,其睡眠品質較差。 三、疾病調適所有變項皆與睡眠品質顯著相關,其中以「擔心、害怕」相關性最高,其次為「緊張、焦慮」、「難過、沮喪」。睡眠衛生習慣變項中以「睡前擔心睡不著」相關性最高,其次為「寢具不舒服」、「臥室溫度不舒服」。 四、性別、年齡、職業、低血糖、疾病調適總分、睡眠衛生習慣總分可顯著預測夜間睡眠品質,可解釋睡眠品質的總變異量是26.7%,其中「疾病調適總分」最具解釋力。 結論:女性、已退休、經常擔心、害怕,緊張、焦慮,難過、沮喪或常低血糖的糖尿病患都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將來可針對睡眠品質較差者進行相關之衛教活動或轉介睡眠中心處理其相關問題。Item 第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與遵醫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2004) 何千惠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糖尿病患者遵醫囑行為的影響。以台北縣某區域教學醫院門診就醫之第2型糖尿病之患者為母群體,採取立意抽樣於九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間至該院內分泌科門診就醫154位患者做為研究樣本。 以結構性問卷由個案填答或以訪談方式進行調查,所得研究結果如次: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遵醫囑行為現況方面: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平均每題3.53分,偏向正向,「依醫囑用藥」最具信心,執行「規律運動」最無自信做到。 (二)病患感受社會支持程度普通(平均每題2.60分),「家人」為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 (三)糖尿病患者之遵醫囑行為平均每題3.40分,偏向正向,「依醫囑用藥」行為最佳,其次依序為「飲食控制」,「規律運動」。 二、個人基本資料變項對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遵醫囑行為影響方面: (一)社經地位層次高者自我效能的程度較強;有宗教信仰者其自我效能程度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二)社經地位層次高者感受社會支持程度較強;有宗教信仰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高於無宗教信仰者;血壓正常者有較佳的社會支持。 (三)男性遵醫囑優於女性;社經地位層次高者遵醫囑行為較佳;無併發症者較傾向遵循醫囑;血壓正常者有較佳的遵醫囑行為;血糖控制情形良好者其遵醫囑行為顯著優於不良者。 三、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遵醫囑行為之相關性分析方面: (一)自我效能與「整體遵醫囑行為」、「依醫囑用藥」、「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呈現顯著正相關。 (二)社會支持與「整體遵醫囑行為」、「依醫囑用藥」、「規律運動」呈顯著正相關,但與「飲食控制」之相關性未達顯著水準。 四、「社經地位」、「是否有併發症」、「血壓情形」、「血糖控制情形」及「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糖尿病患者「整體遵醫囑行為」的預測力為60%。其中「自我效能」為最有力的預測變項。Item 糖尿病病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探討-以新北市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2016) 陳芝嫻; Chen, Chih-Hsien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新北市某區域教學醫院之糖尿病病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研究工具為糖尿病認知、心理壓力調適、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主要以醫院門診病人,並診斷糖尿病為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訪談問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得239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糖化血色素(≦7)占42.3%,血糖控制情形算普通。 二、糖尿病的認知,總答對率為75.38%,30-49歲、教育程度較高、 已婚、有運動習慣者,優於70-79歲、教育程度較低、喪偶、無 運動習慣病人。 三、糖尿病造成心理壓力調適的程度尚可,研究對象對壓力的調適是 趨於正向的,而運動情形及治療方式對心理壓力調適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PLP)屬於尚可,以生命欣賞得 分最高,運動行為與減少風險得分較低,表示研究對象對個人的 自信很好但運動習慣不足。 五、研究對象其糖尿病的壓力調適越好,疾病認知越好,健康生活型 態也越佳。 六、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PLP)的變項有「抽菸」、「飲食狀況」、 「每週運動」、「罹病時間」、「血糖自我監測」、「糖尿病認知」、「心 理壓力調適」等七個變項達顯著影響力,可解釋總變異量56%。 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有效預測血糖控制 情形,可解釋總變異量的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