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大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意圖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3) 許智翔; Hsu, Chin-Hsiang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之含糖飲料行為意圖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以全國大學生為母體,採用橫斷式研究,利用自填式問卷,共回收255份有效問卷。將問卷進行編碼後,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對模型提出批判與探討。結果與建議如下:一、前一週飲用天數在1天與2天者,其行為意圖顯著低於3天以上者。 二、 研究對象之行為意圖與自覺控制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自覺控制與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 三、 結構方程模型方面,模型配適度不佳,然而在信度以及因素負荷量上數值皆達到可接受之程度,故將來可針對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意圖,進行新的模型探討,值得探討與修改的地方為自覺控制的部分。 四、根據結構方程模型,行為態度與自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有較大之徑路係數且在統計上達到顯著關係,對於行為意圖之預測較佳。 五、 徑路分析上行為態度、自覺控制與行為意圖有統計上的顯著相 關。故將來在大學生含糖飲料或是其他族群之含糖飲料議題上,可優先考慮從行為態度以及自覺控制進行介入計劃之規劃。
  • Item
    北部某大學研究生對 COVID-19 之預防行為意圖影響相關因素研究
    (2022) 阮耀陞; Ruan, Yao-Sheng
    本研究採用調查設計,擬利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北部某大學研究生對於 COVID-19 的預防行為意圖,以及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 自覺行動障礙、行動的線索、自我效能等因素關係,共有 363 名學生參加問卷 調查,有效回收 348 份(回收率 95.9%)。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 性別分佈以女性為多數(51.7 %)、在年齡平均26.9歲;在婚姻中未婚 居多(87.4 %)。在宗教信仰方面,沒有宗教信仰佔(61.8 %)、關於健康狀 況多數學生,狀況自覺良好(46.0 %)、在三餐飲食中多數學生有正常三 餐飲食 (60.1 %)、在運動方面多數學生沒有經常運動(60.3 %)、在抽菸 習慣方面沒有抽菸佔多數(95.7 %),其中過去有抽菸,現在沒抽菸佔(2.0 %)、關於曾閱讀 COVID-19 資訊,學生有閱讀相關資訊佔 (89.7 %),本 研究行動提示在新冠肺炎之相關訊息來源,電視媒體315人(90.5 %)比例 最多。 二、 在知識得分達到中上程度、自覺罹患性得分屬於正向信念、自覺嚴重 性屬於負向信念、自覺行動利益屬於正向利益信念、自覺行動障礙屬於負 向障礙信念、行動線索有一個以上的線索、自我效能屬於正向自我信念、 行爲意圖屬於正向意圖。 三、 女性在自覺嚴重信念,比男性顯著有嚴重性信念;女性在行為意圖, 比男性顯著有積極意圖;飲食狀況在 COVID-19知識、自覺罹患性、自覺 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自覺障礙性、行為意圖沒有顯著差異。 四、 運動狀況在 COVID-19知識、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自覺障礙性,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行為意圖則有顯著差異,也即沒有規律運動的研究對象,反而比有規律運動者,更有積極的行為意圖。 五、 自覺行動利益、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行對線索的曾經閱讀等 變項對於預防行為意圖變異的總解釋力為 46%,其中自覺行動利益對於 預防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自覺嚴重性和行對線索的曾經閱讀。
  • Item
    生命教育課程對某科技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
    (2021) 莊曜鎂; Chuang, Yao-Mei
    本研究旨在評估生命教育課程對某科技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某科技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於2019年進行,實驗組進行5週(10堂課)每次2堂課計100分鐘的生命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完全不介入,共完成前後測87份問卷(實驗組40人,對照組47人)。分析生命教育課程介入對整體學生有無提升對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因素中,學業表現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個人宗教信仰、家庭宗教信仰、家中排行第幾、曾經有親朋好友死亡經驗、家庭經濟狀,況均無顯著差異。二、 生命意義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生命的熱忱」及「生活目標」前測後測平均值分別增加最高,「逃避」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低;對照組的生命意義前後測得分增加相較實驗組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增加的幅度比對照組來的高,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生命意義。 三、 生命態度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存在感」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高、「生命自主」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最低;對照組的生命態度前後測得分增加相較實驗組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增加的幅度比對照組來的高,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生命態度。 四、 正向心理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樂觀進取」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高,「自我悅納」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低;對照組的正向心理健康前後測得分為整體降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相較對照組增加,對照組則降低,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正向心理。依據結果顯示提出以下建議:雖然在整體成效有顯著提升,但生命教育課程非一般教育課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永久生植在學生心中,建議應在通識課程中納入更多的時間在生命教育課程介入,更多的是能提供「體驗及實踐」的部分,安排從事真實在實務上的服務及生命體驗活動,更可以強化學習成效。後續也可以採用追蹤研究方法探討生命教育理念對參與者長期的影響,以提供後續研究者的研究設計及課程介入。
  • Item
    台北市某國立大學學生飲用水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21) 吳啟智; WU, CHI-ZH
    本研究採量化問卷調查,旨在瞭解台北市某國立大學學生飲用水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包含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飲用水行為意圖三個構面,另調查個人飲水習慣,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共發出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1份,研究結果整理歸納如下:一、 研究對象半年內獲得飲用水相關訊息來源為電視佔27.7%,有7.6%研究對象未獲得任何資訊;研究對象家裡裝有過濾設備佔71.6%;研究對象在家飲水習慣為過濾後煮沸再飲用佔44.5%;研究對象願意嘗試飲用直飲水僅35.8%,不願意嘗試佔64.2%,不願意嘗試之原因主要因為習慣喝煮沸後的水,且對水質信心不足。二、 研究對象在飲用水知識部分平均答對率為59.3%,整體認知略顯不足;在飲用水態度為正向;在飲用水行為意圖為正向。三、 研究對象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飲用水行為意圖之間都呈現顯著相關。四、 研究對象之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皆對於飲用水行為意圖有預測力,解釋力(R2)為15.7%,其中以知識題影響力較大。
  • Item
    台灣與中國大陸大學生性健康素養之比較研究
    (2020) 徐倩; Xu, Qian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對台灣與大陸大學生性健康素養的現況進行調查與比較,了解兩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之現況,分析台灣與大陸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知識、性態度、健康素養與性健康素養之關係,總結對未來在培育大學生性健康素養上的啟示和建議。本研究採用自填式調查問卷為工具,大陸地區收取232份有效問卷,台灣地區收取210份有效問卷。 結果顯示,從性知識層面來說,兩岸大學生的性知識水平都屬於中等偏低。性態度方面,兩岸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接受度均是高的,大陸大學生略高於台灣大學生。健康素養方面,大陸大學生整體健康素養水平為中等偏上。而在性健康素養方面,兩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都處於中等水平。愛滋病預防方面,兩岸大學生對於跟專業人員討論愛滋病的相關話題都比較困難。總體上,性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預防,台灣大學生都略優於大陸大學生 「性別」、「年級」、「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會影響大陸大學生的性知識水平;大陸大學生之「性態度」沒有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年級」會影響大陸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過去一年內從事性行為時是否有使用相關防護措施」的不同會對大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產生影響,台灣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則會因為「性別」、「現階段發生性行為是否恰當」以及「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大陸大學生愛滋病預防會因「性別」、「父親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台灣大學生的愛滋病預防會因「性別」、「現階段發生性行為是否恰當」以及「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了五個量表間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顯著,結構方程模型顯示,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預防對性健康素養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 Item
    大學生性健康素養工具測試
    (2020) 陳若筑; Chen, Ruo-Ju
    大學生性健康素養程度與其性健康息息相關,本研究針對「性健康素養問卷」進行量表的測試,以瞭解大學生目前的性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防範的程度,並檢視其在臺灣地區的適用性。 本研究以一百零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共216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進行描述性統計與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模式測試。結果發現在20題性健康素養的總分在75.44,標準差17.31,4題愛滋病預防的總分為15.93,標準差為2.56。而在透過結構方程模型中亦發現,模式的配適度達到標準,性健康素養得分與愛滋病預防得分亦呈現正向關係。本研究根據結果建議大學端應該提供性健康相關的課程,以提升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和愛滋病預防能力,本量表亦可供日後性健康與性教育相關研究使用。
  • 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
    (2005) 林麗鳳
    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 對象,應用結構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共得有效資料1027 份,結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期14.6%,意圖期42.6%, 準備期23.5%,行動期10.5%,維持期8.8%。六個月後追蹤,依據運動 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穩定的活動者13.0%,進步者30.0%,退 步者30.6%,坐式生活態型者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 相關。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穩定的活動者> 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於前 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 階段的提升而增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穩定 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變 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 著減少;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 等三個變項,解釋力為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 方法,居家運動工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變項。解釋 力為40.1%。 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課程安排方面:以興趣選項的方式安排體育課,並考慮學生性別 的差異,提供多元的選課機會。 二、課外活動方面:增加多元的運動相關社團,健康體能促進班,提 供同儕支持的機會。 三、建議學校能依據教育部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訂定促進 學生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政策與實施方案,增加實行規律運動環境 的可近性,提昇學生實行規律運動的動機與實行率。 四、未來的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加以區 隔,尤其是坐式生活型態者,進行促進身體活動的介入計畫,並 評估其成效。
  • 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
    (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
  • Item
    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
    (2006) 魏米秀; Mi-Hsiu Wei
    本研究旨在發展切合本土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式。採質量結合方式,第一階段為焦點團體訪談,以質性研究結果發展假設模式及量化測量工具;第二階段為量性問卷調查,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假設模式的適配性。 焦點團體訪談共進行六場,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影響力、人際社會影響力及物質環境影響力。量性問卷調查共回收1071份有效問卷,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蔬菜攝取頻率為平均2.17次/日,水果為0.94次/日。處於較高行為改變階段者,蔬果攝取頻率有較高的趨勢。 二、研究假設模式在經過修正後,整體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達可接受水準,且套用至效度樣本的嚴謹複核效度可成立。模式自變項對蔬果攝取行為的解釋力達75%,影響力最大的為蔬果可獲性,其次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三、「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蔬果可獲性」在「蔬果口味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 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為多層面影響力。本研究也針對蔬果攝取議題的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大學生飲酒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例
    (2008) 朱玲慧; Ling- hui Chu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大學生飲酒行為現況並探討相關影響因素。以立意取樣台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採系統抽樣,進行問卷填答,共獲得有效問卷503份,有效回收率91.4%。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目前有飲酒行為的有64.4%,飲酒的種類以淡酒最多,其次為啤酒,烈酒相對較少接觸。在朋友聚會、喜宴慶典、家人團聚這些社交場合,最容易出現飲酒行為。 二、性別、好友飲酒情形、父母婚姻狀況、父母飲酒情形、父親對子女飲 酒的態度、酒類廣告關注點在飲酒行為上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同儕飲酒經驗、正向酒精效果預期與飲酒行為呈正相關。廣告訊息看法量表、負向酒精效果預期與飲酒行為呈負相關。 四、能有效預測大學生飲酒行為因素為「同儕飲酒頻率」、「同儕飲酒經驗」、「母親飲酒情形」、「正向酒精效果預期」和「負向酒精效果預期」。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在未來飲酒教育上,針對不同群體(性別、家庭) 發展相關的教育介入計畫。在校園環境中,建立大學生飲酒的明確規範, 培養學生自主及拒絕同儕飲酒邀約的能力,並設計相關課程,教導大學生 認清酒類廣告所傳達的訊息及對酒精效果預期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