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3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數位行銷素養、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與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2023) 侯君穎; Hou, Chin-Yin本研究旨在探討背景變項、家長數位行銷素養、家長數位管教方式、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學生數位行銷素養、學生交友軟體使用彼此間之關係。經抽樣30所學校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獲得2087份親子配對有效樣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家長對於子女的數位管教傾向有時採「主動性數位管教」、「限制性數位管教」,很少採「監視性數位管教」。二、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前段者、居住在城市者、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者、家長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者,學生的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另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與限制性數位管教,學生的情感數位行銷素養越好。三、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後段者、居住在鄉村者、家長較少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越多者,學生的交友軟體使用行為越頻繁,使用意圖也越強。本研究建議政府應加強數位行銷管理,並增能家長與學生數位行銷素養。Item 數位行銷素養教育介入對國中生成效研究(2023) 陳文宇; Chen, Wen-Yu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數位行銷素養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數位行銷素養與因應行為之效果。以準實驗研究設計,選取109學年度新北市某所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四次數位行銷素養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是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課程。四個數位行銷素養課程單元包括:「全集中分析!數位行銷大解密」、「小偵探大搜查」、「武裝自己面對挑戰!」、「羽翼漸豐,展翅高飛!」。實驗組43人與對照組44人完成在教育介入前一週前測調查與教育介入結束後一週進行後測。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評價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數位行銷素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生數位行銷風險感知及因應行為。建議學校推動數位行銷素養課程,強化學生數位行銷素養,來因應充滿挑戰之數位行銷環境。Item 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019) 許嘉芬; Hsu, Chia-Fen本研究發展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課程,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用藥知識、用藥態度、用藥效能、用藥素養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共約450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約246人,對照組約204人。研究於108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2堂共90分鐘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分別為「單元一:生活藥加分」、「單元二:我藥放好」,對照組只進行前後測,並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經由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生用藥知識、態度、效能、素養。受試學生表示在遊戲中學習用藥知識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用藥教育課程中,提升學生用藥素養。Item 社群媒體對於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雲林縣某校為例(2020) 薛夙涵; HSUEH, Su-Ha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社群媒體(Facebook、LINE、Instagram)之使用與休閒參與情形之關聯性。採分層比例抽樣,以自填結構式問卷調查雲林縣某校之國中學生,有效問卷共216份,並以SPSS23.0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 三種社群媒體之使用率分別為Facebook,95.8%;LINE,75.0%;Instagram,77.3%。 二、 休閒參與活動各類型得分排名依序為:娛樂型、網路型、體能型、社交型,及藝文型;休閒參與行為各類型得分排名依序為:客觀參與、自主參與,及社群參與。 三、 性別、補習情形、平均每週社群媒體使用天數、平均每日社群媒體使用時數,分別與休閒參與不同構面之得分有顯著差異。 四、 Facebook、LINE、Instagram及社群媒體累加使用之情形,分別與休閒參與不同構面之得分有顯著差異。 五、 背景變項及社群媒體使用情形對於休閒參與具有預測力,可以解釋休閒參與活動39%的變異及休閒參與行為36%的變異。Item 國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2003) 黃如瑋Item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03) 蘇玉嬋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體重控制信念及從事體重控制之行為意圖,並討論應用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對研究對象從事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之適切性。以台中縣某國中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體重正常、過重(含肥胖)的學生為母群體,採取分層隨機集束抽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所完成的有效問卷459份。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卷,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未來六週之內進行體重控制之意圖,以有意圖者占大多數(62.3﹪),其次是無意圖者(20.0﹪)。而其中體重肥胖在其組別中體重控制有意圖比例最高(70.4﹪),其次為體重過重(68.6﹪),最少為體重正常(58.8﹪)。 二、研究對象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14.1%的變異量,加上飲食自我效能,則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8.0%的解釋量,加上運動自我效能,則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4.5%的解釋量。此四變項共可有效解釋22.9%的變異量。其中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最大,飲食自我效能次之,接著為主觀規範,運動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小。 三、研究對象對於從事體重控制之態度與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且從事體重控制之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也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有/無體重控制意圖之研究對象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上,均有整體性之顯著差異。 五、外在變項「年級」、「體重控制經驗」等二個變項能有限度地直接影響研究對象體重控制意圖,與研究假設不符合,尤以體重控制經驗之影響力最大。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預測從事體重控制之行為意圖。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3) 王舒薇在電腦科技普及的今日,網路的使用,儼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在蒐集資訊、購物訂位、娛樂休閒、收發訊息上網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在講求真誠溝通的結交朋友上,兼具神秘與開放的網路特質,更是能滿足許多人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理想,因此各式交友網站在短短幾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充斥於各大網站,對人際需求尤其強烈的青少年更是一大吸引力。但在享受網路虛擬世 界的同時,我們不免擔心對判斷力上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否會因一時幻想的被滿足而沉溺其中,造成對生活的嚴重干擾?或忽略真正造成此逃避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如低自尊、人際挫折等,而造成問題的延宕影響日後生活。 因此本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35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學生網路交友現況及看法(2)了解學生有無網路交友經驗在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3)了解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與一般使用者及無經驗族在人口特性與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4)了解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1)國中生嘗試網路交友之比例約五成以上,以打發時間為主要動機(2)在社會心理特性上,網路交友與否在家庭凝聚力父母支持、手足支持、同儕支持、同儕網路交友經驗、自尊狀況及社會焦慮上上有顯著差異,而在師長支持人際關係上則無顯著差異。(3)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在父母支持、同儕支持、社會支持總分、同儕網路交友經驗、社會焦慮方面有顯著差異(4)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變項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總變異量為30.5%,其中以父母支持度、同儕網路交友情況及社會焦慮較具預測力。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2013) 簡嘉緯; Chia-Wei Ch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研究對象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學生,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分層集束抽樣法從各年級隨機選取七個班級;共發出396份問卷,有效問卷38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5%。研究結果顯示:1.研究對象霸凌行為之盛行率為26.6%,其中7.5% 為霸凌者,10.6% 為受凌者,8.5% 為霸凌兼受凌者;無關者為73.4%。2.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會因年級、性別、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健康狀況會因年級、性別、學業成績、管教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3.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會因霸凌角色不同而有顯著差異。4.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能有效預測其健康狀況。Item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2013) 黃宏民; Huang, Hung-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況、網路使用動機、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廖家和人際關係問卷、廖家和網路使用動機量表以及相關問卷和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2012年12月隨機抽樣抽取該校每年級各五班作為研究樣本,共有510位學生參與,回收460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整體受試樣本之網路使用活動之三名為「社群網站」、「線上影音」及「搜尋/下載資料」;網路使用動機前三名為「作為娛樂」、「打發時間」及「從網路上立即知道最新消息」。因此,研究對象上網主要以社交/消遣為主。 二、網路人際關係互動較高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三、研究對象不同之性別、主要上網地點、學業表現與整體網路成癮及各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及網路使用年數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及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力,聯合解釋變異量為46.1%Item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1) 周羿似; Chou,Yi-Szu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情形,分析其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分層集束抽樣,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464份,有效回收率為95.28%。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飲食行為中以每天吃早餐表現最好,而對於食物熱量的關注及喜歡喝含糖飲料的情形仍待加強;休閒行為以從事康樂型活動比率最高,而運動行為中於運動前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好,於劇烈運動後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差;吸菸及飲酒行為中,有19.6%曾經吸菸,38.8%曾經飲酒;心理壓力調適,以與同學、朋友保持親密和諧關係表現最好,而有計畫安排功課並依計畫執行表現最差;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以遵守實驗室器材、設備的使用與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表現最好,而騎腳踏車時戴安全帽的行為仍待加強。 二、 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母親管教方式為開明民主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顯著較母親管教方式為縱容忽視者為好。學業成就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越好。而同儕關係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亦表現較佳。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行為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整體健康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可由性別、學業成就、同儕關係、身體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況有效預測,其迴歸模式之解釋力為26.0%。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推動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改善策略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形成與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