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2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牙科門診之口腔癌前病變病人戒食檳榔教育介入實驗研究(2003) 曾馨儀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戒食檳榔行為改變計劃介入能否有效影響研究對象的檳榔及口腔癌 相關知識、嚼食檳榔健康信念、提高其戒食檳榔之自我效能和行為。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四所立意取樣的教學醫院(國 醫中心、台大、台北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外科就診之口腔癌前病變、有嚼 食檳榔習慣且為行為改變階段準備期之四十位病人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戒食檳榔行為改變 計劃,此計劃分為三單元,分三次進行,每次教學時間約為10-15分鐘,而對照組僅接受一 般的口腔治療,未接受此介入計劃。於介入完成後一星期進行後測。資料以卡方考驗、獨 立樣本t檢定、配對t檢定來比較各組間的差異,所得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以男性為主,平均年齡為38.25歲,以閩南籍居多,教育程度為國中和高中( 職)居多,工作職業近半數為技術人員。 二、研究對象近八成在六個月內合併有吸菸、飲酒和嚼檳榔三種習慣,約7.5%同時有吸菸 和嚼檳榔習慣,有飲酒和嚼檳榔的有2.5%,只有嚼檳榔習慣者多於一成。 三、研究對象在前測時,平均一天嚼檳榔的顆數以每天嚼1-10顆為最多,嚼檳榔時間以1-5 年和16-20年為最多,多數研究對象使用包葉檳榔嚼塊,檳榔的來源以自己購買為多,第一 次嚼檳榔的平均年齡為20.28歲。 四、本研究所進行之戒食檳榔教育介入能有效提昇研究對象的檳榔與口腔癌相關知識、降 低其自覺戒食檳榔的障礙性;但兩組在戒食檳榔行為階段改變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的檳榔與口腔癌知識、自覺口腔癌罹患性和自我效能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相反地,自覺戒食檳榔障礙性後測得分顯著低於前測,且嚼食檳榔之數量顯著減 少。Item 台南縣某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2009) 陳俐蓉; Li-Jung Chen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ㄧ所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8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328人,其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ㄧ、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 二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三、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四、自覺健康狀況、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46.5%的變異量(Adj R=0.465,F=23.59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教育當局發展相關介入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實踐國民中學為例(2008) 李園婷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各變項之相關,運用Ajzen和Fishbein(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及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來驗證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集束抽樣得有效樣本395人。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再自編而成的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ㄧ、國中學生對於從事垃圾減量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能顯著 的預測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且對於垃圾減量行為意圖的解釋量為30.4%。 二、外在變項中,環境知識、性別、家庭配合、學校配合、社區配合與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均有顯著相關。 三、大多數的受試者對於垃圾減量行為持正向的態度。 四、態度與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 與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五、有/無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在環境知識、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 範信念、依從動機都達到整體性的顯著差異。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 預測從事垃圾減量之行為意圖:態度和主觀規範是影響垃圾減量行為意圖的兩大因素。此外,除了態度和主觀規範之外再加入自我效能,可以提高解釋力。Item 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為例(2007) 吳玉如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各變項之相關,運用Ajzen 和 Fishbein(1980)的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及Bandura (1982) 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來驗證國中學生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得有效樣本320人。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再自編而成的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嘉義縣國中學生對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能顯著地 預測其從事資源回收的意圖,且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解釋量為49.1%。 二、外在變項中,目前回收情形及資源回收認知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均有顯著 相關。 三、大多數的受試者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持正向的態度。 四、態度與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 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五、本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中,外在變項是透過態度以及主觀規範來間 接影響行為意圖的論點。Item 桃園縣中壢市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2006) 胡聖; Hu, Sheng本研究以Ajzen和Fishbein的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與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中之自我效能為基礎,主要探討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其影響因素,並討論理論適切性。本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公立國中九十四年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方式抽出研究樣本,並完成的有效問卷382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乃依據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編擬而成。 經統計分析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未來進行騎自行車是否戴安全帽之意圖在比例上非常接近,各約占全體40﹪。 二、研究對象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的36.94﹪,加上自我效能後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20.08﹪的解釋量,共達到57.02%。重要性依序為自我效能、態度、主觀規範。 三、研究對象對於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之態度與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在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也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有/無騎自行車戴安全帽意圖之研究對象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上,均有整體性之顯著差異。 五、外在變項含「性別」、「年級」、「戴安全帽經驗」、「車禍經驗」等,均無法影響研究對象的行為意圖。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預測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Item 中年高膽固醇血症婦女自我照顧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2009) 徐素華; Hsu Su-Hua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探討台北市文山區中年高膽固醇血症婦女疾病知識、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對自我照顧行為的影響。以該中心社區篩檢40-64歲中年婦女為研究樣本,共得有效樣本195人。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高膽固醇血症疾病知識認知,整體而言偏高;健康信念中以自覺行動利益性認知最強,而自覺行動障礙的感受偏低,表示健康信念有助於執行自我照顧行動;自我效能中,對「飲食控制」方面最具信心,而執行「規律運動」最無把握;自我照顧行為以「飲食控制行為」最佳,其次為「規律運動行為」,而「定期追蹤監測行為」最差。 二、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疾病知識的關係顯示研究所、專科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疾病知識優於小學;與健康信念的關係,則皆無顯著差異;與自我效能關係發現年齡及體型對運動自我效能、職業及體型對飲食自我效能及家族史對定期追蹤監測自我效能的影響有顯著差異;與自我照顧行為關係則顯示50歲以上者或無職業者,規律運動行為愈好;有個人病史者執行定期追蹤監測行為較好。 三、疾病知識與規律運動行為及定期追蹤監測行為有正相關;「自 覺行動障礙性認知」與「規律運動行為」、「飲食控制行為」「定 期追蹤監測行為」皆呈現顯著負相關;自我效能對自我照行為的 影響皆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自我效能是自我照顧行為的最佳預測因子。Item 臺北縣板橋市高中職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2008) 胡惠碧; Hu Hui-Pi本研究探討高中職學生攝取蔬果行為現況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蔬果營養知識、攝取蔬果社會心理因素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板橋市高中職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高職3班,高中9班為樣本,以團體自填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61人(97.26%),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廻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蔬果營養知識在七成以上,對一般營養知識認識較佳,但對蔬果營養對人體的作用機轉等知識較不足。 二、攝取蔬果社會支持中,家人會常常提供,同學或朋友很少提供,老師則有時提供。 三、研究對象每日攝取五蔬果的把握度在五成以下。知覺攝取蔬果障礙屬中等程度,又以外食含蔬果量少為主要障礙。攝取蔬果的結果期望偏正向。 四、研究對象每日攝取五蔬果行為介於「有時至常常」間,且蔬菜攝取行為優於水果攝取行為。 五、高中學生、蔬果營養知識高、攝取蔬果社會支持越高、攝取蔬果自我效能越佳、結果期望愈正向,則攝取蔬果行為愈好。知覺攝取蔬果障礙越高,則攝取蔬果行為愈差。 六、背景因素、蔬果營養知識、攝取蔬果社會心理因素可預測攝取蔬果行為,解釋變異量達36%,自我效能及家人社會支持為重要變項。Item 大學生校園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致理技術學院為例(2008) 何姬錚; Chi-Cheng Ho摘 要 本論文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校園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各變項之相關,運用Ajzen 和 Fishbein(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及Bandura (1982) 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來瞭解大學生從事校園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以臺北縣致理技術學院96學年度第2學期在學的四技一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取樣,以班級為抽樣單位。研究工具為自編問卷,包括開放式引導問卷及結構式自填問卷。研究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率、積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賀德臨T2(Hotelling T2)考驗、複迴歸等方法加以分析,並驗證各項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從事校園資源回收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能顯著預測其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整體解釋量為27.0%,其中自我效能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高、主觀規範次之、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低。 二、大學生從事校園資源回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有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有顯著正相關。 三、外在變項中,性別、家中回收配合情形及學校回收經驗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均有顯著相關,尤以學校資源回收經驗之相關最顯著。 四、大多數的受試者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持正向的態度。 五、本研究支持除了態度與主觀規範之外,再加入自我效能,可提高解釋力。Item 桃園縣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08) 張玉葉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的行為意圖,探討個人背景因素、使用保險套的各社會心理因素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關係,並找出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有效預測因子。以立意取樣桃園縣六所高級職業學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進行自擬問卷的填答,共獲得有效問卷2758份,以其中有性經驗者343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愈低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愈強。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愈高、使用保險套的結果期待愈正向、使用保險套的社會支持愈高,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愈強。 二、能有效預測未來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因素為: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過去半年內使用保險套頻率、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過去半年性行為的頻率-每個月至少1次,總共可以解釋52.1%的變異量。其中以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對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最强。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學校教育上應採取多元化的教學介入策略,以降低使用保險套障礙和危險性行為的發生,並提昇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的來源與質量,以達到提昇未來使用保險套的行為意圖,減少性傳染病、愛滋病和不預期懷孕的發生。Item 影響婦女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三芝鄉婦女為例(2007) 江育惠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50-70歲婦女參與免費乳房攝影檢查之情形,並探討 個人因素、乳癌防治相關知識、社會心理因素與參與乳房攝影檢查之意圖關係及 其相關。母群體為台北縣三芝鄉2174位婦女,採簡單隨機抽樣,進行自填或協 助填答方式,獲得有效問卷共計330人。研究結果顯示: 一、36.1%的人認為自己未來兩年會參與乳房攝影檢查。 二、研究對象對乳癌防治相關知識偏低、對乳房攝影檢查的障礙性偏高、自我效 能偏低、結果期待中立偏負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偏低。 三、年齡越大,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意圖較弱;有偶者較無偶者有較強的檢查意圖;社經地位愈高時,其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意圖較高;無過去病史、在不知道過去親近的人有無罹患乳癌、無自覺乳房異樣症狀者有較弱的檢查意圖;而3年內有做過乳房檢查較無做過任何乳房檢查有較強的檢查意圖。 四、乳癌防治相關知識愈高、對乳房攝影檢查的結果期待愈高、社會支持愈高、自我效能愈高,其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呈現正相關;而對乳房攝影檢查的障礙性認知愈高,其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呈現負相關。 五、整個模式可解釋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總變異量的65.1%(Adjusted R2=65.1%),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有做過乳房檢查、乳癌防治相關知識、對乳房攝影的自我效能、結果期待、社會支持;其中又以「結果期待」標準化回歸係絕對值最大,表示對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解釋力最強。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