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語中遠指詞he的言談功能(2014) 徐懷彤; Hsu, Huai-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語中遠指詞「彼」的言談功能與語法化現象。本研究根 據 Himmelmann (1996)及 Diessel (1999) 兩位學者提出的指示詞分類方法,分析 臺語自然言談語料。根據兩位學者,遠指詞在篇章中的功能可分為四類,情境功 能(the situational use)、語篇功能(the discourse deictic use) 、示蹤功能 (the anaphoric use)、以及認同功能(the recognitional use)。情境用所指的對象在於言談 現場,或者在談話所描述的事件情境中。語篇功能指出上文或下文所陳述的事件。 示蹤功能放置於名詞前,指出前文中已出現的一位對像或物品。認同功能則是指 出一位辨識性較高的談論對像,此對象已存在前文語境中,或者是存在於雙方所 共有的認知中。語料中,遠指詞在情境功能的佔少數,這顯示遠指詞的使用未必 都是情境指稱的需求。然而,遠指詞的使用,大部分是基於言談篇章上、或是情 態方面的考量。「彼」在篇章中扮演強調的功能,吸引聽者對於指涉對像的注意, 或者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或客觀轉述態度的情意功能。Item 『我名曰完整』: 以寬恕理論閱讀童妮‧摩里森之《一種慈愛》(2011) 吳羚君; Ling-chun Wu本文以心理分析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在其第九本小說《一種慈愛》中所關懷的奴隸論述;有別於傳統奴隸論述,本文探討當今非裔美人實則為「受害者心態」所役。對於飽經創傷的主角們來說,主體已為損害,因此本文期以茱莉亞‧克里斯蒂娃之「寬恕」論述帶來另種重建主體之方法。對照克里斯蒂娃心理分析式療程與其「寬恕」理論,克里斯蒂娃同時強調語言獲至對於精神分析對象之重要及其如何透過僭越體現了寬恕的真意。透過此理論之觀點閱讀《一種慈愛》,創造出了另種重建主體的可能;反之,這部小說亦補充了克里斯蒂娃的「寬恕」理論所欠缺之自我寬恕的面向以及可能。透過如此對位式的閱讀,本文期望更能豐富小說以及理論之深度。 全文分為五部。序論為論文之介紹,包括故事大綱、文獻回顧、以及論文動機。序論亦檢視了「慈愛」與「寬恕」之關係。第二章檢視茱莉亞‧克里斯蒂娃之「寬恕」理論如何應用於受害者以及加害者。對於受害者而言,失語現象應視為憂鬱的病徵並須由認同慈愛的第三者來解決。本文所論述之加害者乃指因耽溺於「受害者心態」拒絕改變進而成為自我奴役的加害者。對此類角色而言,重獲質問(questioning)的能力便顯得格外重要。透過質問當中潛藏的否定性將幫助精神分析對象否定先前之所執念進而能重建主體。第三、四章試圖以第二章所論述之理論分析「哀傷」以及「佛羅倫斯」所代表的美國蓄奴史上受害者以及加害者角色。第三章挑戰評論家對「哀傷」之評論並論證該角色如何運用其種族混雜性中所潛在的顛覆性解釋其僭越的可能;同時,該角色又如何透過認同慈愛的第三者以及其母親角色獲得解放。第四章則探討「佛羅倫斯」的三階段式心理成長分析:女兒珍以及鐵匠將扮演其前兩階段之心理分析師,而「佛羅倫斯」將於第三階段同時扮演精神分析對象以及心理分析師的角色說明自我寬恕的可能,並作為克里斯蒂娃理論之補充。同時,摩里森於此章巧妙運用反覆出現之母親夢境以及鞋子之意像說明「佛羅倫斯」之轉變以及解脫之證據。結論除重申本文重點,也說明了自我寬恕才能不役於「受害者心態」也作為摩里森對非裔美人重獲自由之殷殷渴盼。Item 書寫軀體與邊界: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與《末世男女》中的疾病、怪物、與主體性(2005) 辜崇豪; Chung-hao Ku本文闡述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與《末世男女》中的人、我辯證。在「人體為社會權力運作場域」的論述前提下,試圖一窺父權體制與基因轉殖浪潮對身體自治(bodily autonomy)與身體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等概念的影響。行文中援引克莉斯蒂娃(Kristeva)的「棄卻」(abjection)理論、西克蘇(Cixous)的「陰性書寫」(ecriture feminine)、哈勒葳(Haraway)的「動物-人-機器宣言」("Cyborg Manifesto")、格萊(Gray)的cyborg公民權、傅科(Foucault)對自然論的批判、及德勒茲(Deleuze)和瓜達里(Guattari)的「流變」("becoming")等各家理論,探究人、我邊界論述的複雜性,並從女性疾病(female malady)與人性中的怪物性(human monstrosity)兩觀點揭示主體的建構、解構與再建。如果《盲眼刺客》點出女性在社會/父權食人主義(societal/patriarchal cannibalism)下維持身體邊界的困難,《末世男女》接著質問人與動物/怪物似有若無的界線。 全文分四部分。導言簡述軀體與邊界的關聯性,處理含括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婦科病理學(gynecologic pathology)、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與生物工程為人類帶來的衝擊等議題。第一章闡釋《盲眼刺客》中女性從棄卻暗處到主體破蛹而出的過程。雖然女性可藉由拒絕進食(food-refusing)或淋浴成癮(obsessive showers)等動作消極的要求(或恢復)自我與他者的界線,女性書寫不僅有助於主體與他者抗衡,並可進而與他者協商。第二章剖析《末世男女》所呈現的「怪物性」,指出所謂「怪物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詭譎多變的文化建構。當「器官豬」與「克雷科人」等基因改造生物戳破「人類為萬物之靈」的統治假象及「人類中心說」(anthropocentricism)的文化權謀,基因工程師克雷科的角色進一步彰顯「製造者」(homo faber)在科學與資本主義勾結下醜陋的一面。結論重申主體塑造絕非單靠與他者分離、對立;相反地,容忍與尊重方能有助於人、我和平共存。Item 中文否定詞「沒有」的言談功能(2004) 余瑞瑩; Anne Jui-Ying Yu摘 要 本文探討中文否定詞沒有在口說語料中的言談功能。有別於以往對於否定詞的研究多半侷限於詞語在單句中的語意及句法結構分析,本文透過日常的口說語料分析沒有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語料分日常對話及電視節目兩大類,長達2.5小時,共收集到266筆語料。文中分析結果與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主觀性(subjectivity)及單一性(unidirectionality)等觀念有關。 沒有的言談功能分別以局部(local)及全面(global)的言談層面討論。沒有在這兩個層次中分別擔任的功能主要分為六大類:(1)否定(negation)、(2)緩和(mitigation)、(3)規避(evasion) (局部言談層次)、(4)修正(revision)、(5)話輪轉換(turn-taking)以及(6)話題轉換(topic-shift) (全面言談層次)。否定功能用以否定前一語句的表層或隱含意義,緩和功能用以減輕隱含於前句中的讚揚或詢問者對於答案的期望,或是減緩即將出現的語句(通常帶有要求)的力量強度(force)。規避功能針對上一句的問題給予回答,然而之後連接的回答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顯示說話者對於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修正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說者對本身之前的談話內容自我修正,另一類是說者對其他說話者的談話內容加以修飾。話輪轉換功能用以幫助說者保有或贏得發言權;話題轉換功能用以區隔緊接的談話內容與前段內容。文中亦進一步將沒有的言談功能重新歸類為五大類,將規避功能視為修正功能的一種。此五大類功能顯示沒有跳脫原本純粹為結構成分(如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詞用法,而具備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的功能,表達前後語段的關聯。沒有的言談功能仍存有否定的語意,但此語意為隱含,並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此隱含及主觀的否定語意須從文中推測。沒有言談功能的產生可以以Traugott對語意發展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