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童妮‧摩里森《爵士樂》與《愛》中黑人音樂的中介與意義
    (2008) 陳玟勳; Wen-shiun Chen
    本論文探討童妮‧摩里森在《爵士樂》與《愛》兩本小說中,以黑人音樂傳統為基礎,所呈現出的美非小說形式。第一章藉由非洲傳統音樂美學與社群觀念的研究,檢視黑人音樂傳統中的概念,並指出摩里森的寫作策略,是以音樂傳統觀點出發,因此小說中的主題可追朔到非洲根源的文化傳統。第二章探究《爵士樂》中,爵士樂的概念如何延續非洲文化傳統,以及摩里森以爵士樂鼓動小說中的人物,以「合奏音樂」作為再造黑人社群的方法。摩里森將小說人物安排在一塊爵士音樂的「記憶遺址」,以喚起他們過去的回憶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隨著爵士音樂驅使小說人物互動,在共同經驗與情感分享中再造黑人社群,摩里森也同時創造了她自己的文學社群。第三章究查摩里森在《愛》中如何檢視爵士音樂,以「咆伯」爵士曲風反思「搖擺」曲風中傳統概念的萎靡。小說的敘事結構利用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對比爾‧柯西不同的愛慕形式,表現咆伯樂風的「不協調」特色。以比爾‧柯西為遺忘傳統的代表,L則象徵傳統,聯繫柯西家族中的女人,並促使她們在分享與互相關懷中改變人生。《愛》反省《爵士樂》中對爵士音樂的樂觀態度,為摩里森展現黑人音樂傳統不同層面的手法,而兩本小說更呈現出自詡為黑人音樂傳統繼承者的摩里森,在美非文學中的發展與成就。
  • Item
    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5) 汪宜璇; Yi-xuan Wang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的學習成效。主要議題是傳統文法書中名詞可數性質的說明對於學習者的影響。四十位國三學生和四十位高三學生參加本實驗。他們依指示完成判斷可數性質的測驗。 整體而言,由於傳統文法中強調制式名詞分類教學的影響,受試者依此分類在普通名詞、普通可數名詞、特指用法的專有名詞的表現較佳,然而受試者亦因此種名詞分類,而在一些有明顯可數性質線索,但違反該分類的試題中,正確率偏低。其他因素像是集合名詞的特殊型式、該用語常用與否、在真實世界中的外觀、母語的影響、以及名詞前的量詞等,都是可能影響可數性判斷結果的因素。 比較高中生和國中生,高中程度者對於可數性質的判斷優於國中程度者。可能是因為他們閱讀的內容較廣,而有更多機會做可數性質判斷的練習。然而進一步探究則發現,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名詞使用,而過度把專有名詞和物質名詞當不可數名詞使用。高中生在這些名詞次類的表現不佳很可能是受到傳統文法書中制式名詞分類法的影響。 此外,國中和高中生在不同名詞類別中可數和不可數名詞的使用亦顯示高中生受到制式分類法的影響較國中生深。國中生傾向於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專有名詞當不可數,但在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過度把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使用, 但亦較能接受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的正確用法。相較之下,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而專有、物質和抽象名詞則都當不可數用,而常常導致用法的錯誤。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高中生學習文法規則較久,所以受到的影響較深;國中學生,相反地,受到傳統可數類別劃分規定的影響就沒有那麼深,因而制式用法還並未建立得那麼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