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分類詞對名物分類知覺之調節: 神經語言學研究(2021) 張宜琪; Chang, I-Chi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為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感知世界。雖然相關行為研究支持語言能夠影響思維的說法,但仍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Pinker,2007 [1994]),認為儘管實驗中使用非語言的刺激,實驗中仍可能有潛在的語言干擾。因此,Thierry(2016)建議,語言相對論的議題可透過認知神經領域的研究方式,去探測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本研究旨在藉由兩個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實驗檢視中文分類詞在前語言層面(pre-linguistic level)及語言層面(linguistic level)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名物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我們參考胡世強(2019)的實驗設計,並做些微調整,共計招募三十位中文母語者及七位英文母語者。我們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任務則是在看到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為標準刺激(使用相同分類詞的圖片,出現機率80%)、特異刺激(使用和標準刺激不同分類詞的圖片,包含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within-dimension deviant)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between-dimension deviant),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圖片為一隻貓,出現機率5%)。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在175-250毫秒間誘發顯著的P2效應,而英文母語者只有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誘發P2效應。我們推測在英語母語者中發現的P2效應,可能是由刺激材料中的物體外觀所誘發,而非語言的影響。在實驗二中,中文母語者同實驗一中的受試者,實驗二亦採用特異刺激典範,但是刺激材料為中文字詞。字詞刺激分為標準刺激(出現機率80%)、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為字詞「老鼠」,出現機率5%)。雖然在標準刺激和特異刺激並無觀察到顯著P2效應,但我們發現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在250-350毫秒間,於大腦前方的位置誘發較早的N400。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在中文母語者中所發現的P2及N400效應,顯示出無論在前語言層面或語言層面,中文分類詞皆可能影響中文母語者對於名物的知覺。本研究也支持語言相對論的論點—語言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認知處理方式。Item 歌詞的語義理解: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2013) 簡珮如; Pei-Ju Chien本文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的技術來探討歌詞的語義理解歷程及歌曲熟悉度對此理解歷程之影響。過去研究語言與音樂的相關文獻指出,一般人在聽歌時,會對歌曲中的歌詞進行語義理解的分析,因而認為此語義分析與口語語言(spoken language)的理解歷程相似。然而,由於實驗目的不同及實驗操弄可能產生的混淆變項,關於歌詞的語義理解仍需更多討論。本實驗以跨感官知覺的語義促發作業(cross-modal semantic priming)為設計,在受試者聽完一段熟悉或不熟悉的中文流行歌曲片段後,對受試者以視覺方式呈現與該歌曲片段的句尾促發詞(prime)之語義相關或不相關的目標詞(target),並請受試者對於該目標詞進行名詞具體度的判斷。實驗結果發現,在目標詞與促發詞語義不相關的情況下,引發較語義相關為大的N400,顯示受試者在聽歌時,確實對於歌曲中的歌詞進行語義理解的分析。此外,在目標詞配對之促發詞為熟悉歌詞的情況下,N400的分布為中間偏左腦;然而,在目標詞配對之促發詞為不熟悉歌詞的情況下,N400的分布為中間偏右腦。此N400在左右腦分布上的差異顯示,受試者可能採取不同的語義分析策略來理解熟悉與不熟悉的歌詞。由於受試者對於熟悉的歌詞有較高的字詞期待(word expectancy),因此當受試者聽到熟悉的歌曲時,傾向用以左腦為主的預測式策略來進行歌詞理解。相較之下,受試者對於不熟悉的歌詞則有較低的字詞期待,加上中文歌詞的聲調(tone)在歌曲中因受到音樂影響而變得較不易辨識,因此當受試者聽到不熟悉的歌曲時,傾向用以右腦為主的整合式策略來進行歌詞理解。Item 句尾非預期效應對語句處理的影響: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2013) 廖家萱; Chia-Hsuan Liao在言談交際當中,人們常常會預測對方欲表達的概念或用詞。過去研究指出,當人們的預期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時,句子理解起來會比較費力;然而,過去研究並未特別區分,在一個句子當中出現其他語言,或是出現非預期的概念,在理解歷程上是否造成不同的困難。此外,在雙語社會中,常常有語碼交雜(code-mixing)的現象,以台灣社會為例,生活中常常出現國語轉台語、台語轉國語的情況,使得語言轉換方向成為有趣的研究議題。本研究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探討句尾非預期效應對語句處理的影響,以及不同的語言轉換方向是否在理解上造成差異。實驗以克漏字機率(cloze probability)高低來操弄句尾關鍵字的預期程度。句子以整句國語、整句台語、國語轉台語、台語轉國語的方式呈現。受試者是以國台語雙語為母語的人士,其國台語皆相當流利,但是較常使用國語。正式實驗中,受試者必須專心聆聽並理解句子的意思。實驗結果發現,相較於符合預期的情況,低克漏字機率(low-cloze words)與語碼交雜的情況皆引發N400反應,顯示兩者皆在語義整合上發生困難。然而,就N400的分佈而言,低克漏字機率的N400反應主要在中間偏後的腦區,語碼交雜的N400則是全腦的反應,顯示處理兩者的機制並不相同。此外,低克漏字機率的情況在前額葉的地方可以觀察到晚期正向波(late frontal positivity),可能與受試者預期的字和實際出現的字有概念上的落差相關。在語言轉換方向上,只有國語轉台語的句子引發N400,顯示由較常使用的語言轉換到較不常使用的語言時,會有語義提取或是語義整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