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英文垂直介係詞之二語習得(2024) 吳秉寰; Wu, Ping-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英語為外國語言的學習者如何理解英語垂直介系詞(如above、over、below和under)的核心與延伸語意。研究方向鎖定兩個因素:類型效應和語言程度效應對學習者習得這四個介系詞的影響。總計54名大一新生參與本語言實驗,依據學科能力測驗(GSAT)排名將他們劃分為基礎、中級和進階級,並以18名英語母語者作為對照組。透過句子填充任務(SCT)的形式,進行兩項研究。研究一:圖片句子填充任務(SCT-P),參與者需選擇適當的垂直介系詞來完成附有圖片的句子。研究二:對話句子填充任務(SCT-C),參與者需閱讀指定的對話情境後選擇適當的垂直介系詞以完成句子。研究發現如下:首先,類型效應中,結果顯示類型效應未發生在核心含義方面,說明EFL學習者對這四個介系詞的難度相似。在整體延伸語意方面,初級組和中級組對四個介系詞的感知相似,顯示初級與中級程度的英語學習者對under的延伸語意特別感到挑戰。然而,對進階學習者來說,under最容易習得,這研究結果顯示當英語學習者的語言程度達到進階級,對介系詞的理解將使用二分法,這與母語者對這四個垂直介系詞理解的三分法呼應。此外,與數量有關的延伸語意最易習得,其次是接觸和地位的含義。其二,語言程度效應方面中,初學者難以完全掌握above和below的核心語意及大多數垂直介系詞的整體延伸含語意。他們只在above的「無接觸」語意和over的「地位」語意中上展現母語等級。除above外,中級學習者在掌握核心語意方面皆達到母語水平。他們熟悉above與over的整體延伸語意。進階學習者能像英語母語者一樣理解這四個垂直介系詞的核心與整體延伸語意。值得注意的是,中級和進階組皆在四個介系詞的個別延伸語意上皆達母語水平,但仍在below的「無接觸」語意中受到挑戰。Item 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輔音群之習得及優選理論之應用(2022) 葉慈芬; Yeh, Tzu-Fen本研究通過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探究母語(國語)音韻系統的轉移、普遍性、英語接觸、英語母語化程度和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台灣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並在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的架構下,藉由說明標記性制約(markedness constraints)及信實性制約(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在制約排序(constraint ranking)的衝突解釋台灣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如何從母語(國語)的音韻系統過渡到英語(國語)的音韻系統。本研究藉由觀察72名台灣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對24個具有不同標記程度輔音群英語單詞的感知及產製表現,得到以下結論: (1)由於國語的音韻系統中無複雜音節結構,因此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感知及產製英語輔音群時,需調整他們的感知及產製,以便符合母語(國語)的音節結構;(2)在感知及產製上所做的調整是根據所感知到的輔音表面語音特徵來處理,並且受普遍性的影響,例如用於簡化複雜音節結構的元音插入、用於異化相鄰相似輔音的輔音插入、用於同化相鄰相異輔音的輔音插入、字首(ICD)或字尾(FCD)的輔音刪除、替換與被替換輔音具有相似特徵的輔音;(3)除了母語轉移外,普遍性、接觸英語的量、母語水平和二語音節結構的標記性皆對台灣學習英語的學習者英語輔音群的習得有所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感知與他們的產製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針對學習者對具有不同標記程度的英語輔音群的習得表現所歸納出的四個習得難度層級,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順序具有教學上的意義;(5)分析三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產製所得出的不同制約排序揭示了英語輔音群習得的四個發展性階段:從一開始標記性制約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上層位置而信實性制約則相對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中下層位置,到最後兩類制約互相調換在制約排序中的位置。根據這些發現,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輔音群習得可以通過量化分析,並在優選理論(OT)的架構下進行解釋。通過分析和說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Item 越南母語者之華語量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2023) 黎氏芳草; Le Thi Phuong Thao本研究主要探討越南成人中文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中文分類詞,研究對象為 30 位介於 19 到 34 歲的越南學生,依其中文程度,分成兩組(一組中文程度為中低級(程度為 B1或 B1 以下),另一組為中高級(程度為 B2 或 B2 以上))。另外,本研究亦招募 15 位中文母語者作為控制組。實驗設計為圖片描述題以及選擇題,藉由此兩種題型觀察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兩題型中皆有關於形狀、生命性、功能、事件、標準、容器、部分及群體等分類詞的題目,共計 16 題。本研究發現,如下:首先,中文中低程度的越南人在數詞(measure words)方面表現得比數量詞(numeral classifiers)來得好,而中文中高程度的越南人在量詞和數詞分類詞的表現一致。第二,越南人在不同類性的分類詞表現不同。其中對越南人來說容器、功能和形狀的分類詞比部分、群體和事件分類詞更容易習得。 第三,中低程度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頻繁地使用「個」來替代更精準的分類詞用法。最後,中低程度的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容易被越南母語影響其第二外語中文的表現。總體來說,本研究發現中文程度會大幅影響越南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的理解。Item 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對博物館展覽文本中文複合詞之理解(2023) 陳勁澔; Chen, Trent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對於博物館展覽文本中之複合詞的理解過程及方式。本研究方向內容包含三項與中文複合詞處理進程相關之議題:構詞識覺、語義透明度,以及語境。六十位受試者參與本次語言實驗,依據其第一語言背景分類為三組:漢字圈中文學習者、非漢字圈中文學習者,以及母語者。語言實驗依據研究議題,囊括下列三項測驗:字詞判斷測驗、字義推論(無語境情況),以及字義推論(有語境情況),受試者依據指示說明,依序完成三項測驗。受試者於字詞判斷測驗中,圈選出假詞;並於兩項字義推論測驗中,根據題中資訊選出符合字詞之敘述,兩項測驗之區別為有無句子及圖片之語境輔助。研究結果顯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處理語義不透明之詞彙時,語言處理進程中的「構詞-語義處理階段」提早涉入之現象,此結果證實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知構詞識覺能力與母語者相似。語義透明度的影響亦顯示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面對中文專業用語詞彙時,呈現二元分類之語義難度;有別於母語者,對於華語詞彙透明度呈現細膩的難度分類。語境於本實驗中,基於詞彙語義不透明度之故,非第二外語學習者於詞彙判斷上的首要因素。此結果同時顯示,具有不同第一語言背景的第二外語學習者,於本次實驗中呈現不同表現。漢字圈學習者之表現普遍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然而兩組第二外語學習者皆未達到趨近母語者之語言程度。Item The Acquisition of Non-SVC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by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An Error Analysis(2023) 梅泰勒; Melton, Taylor在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產出當中,不合文法的多重動詞構式時常出現在第一語言允許連動構式但第二語言為非連動語言(如英語)的語言使用者之輸出,然而這些文法錯誤的本質仍未獲得完整的討論。有鑑於此,本研究立足於認知與形式的關聯,透過錯誤分析法探討受試者對於產出以及正確鑑別華語須以連動結構呈現時英語的非連動結構之能力。本研究有三十六位英語為二語的臺灣籍學習者,在實驗中,受試者首先以指定的行為事件之圖片及二至三個動詞造出非連動結構的句子,為了得到連動或非連動的產出,受試者被引導使用所有指定的動詞造句;另外,在文法判斷任務當中,受試者須針對語料標示其合文法性。研究結果顯示,目的性連動結構、使役連動結構以及「起始+核心+終結」連動結構對於學習者而言最為困難。這些文法錯誤指出,華語為第一語言人士無法從母語當中轉移目的和使役連動構式,而且錯誤地轉移「起始+核心+終結」連動結構。此外,相較於正確地產出話語,正確識別合文法性對於受試者而言較為容易。產出任務中的文法錯誤包含語際和語內錯誤,例如省略、過度泛化、公式化be-形式插入;至於受試者群體表現,數據上高階初學者在各方面之於初階學習者皆呈現較佳的表現。這些發現能夠幫助學習者進一步了解他們文法錯誤的本質,且示意著如同更緊密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連結之必要,更多、更長久的二語輸入是必須的。Item 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感知與發音之探討(2022) 高子涵; Kao, Tzu-Han本研究採用語音學實證研究方式,探討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之感知與發音表現,並分析中英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母音空間面積、區辨與發音能力間的關聯性等影響表現的可能因素。研究對象共分為四組,小學生依英文習得年齡分為早期學習組與晚期學習組,成人依其母語分為英文母語組及中文母語組,每組皆為15人。實驗方法為中英文區辨能力測驗及中英文發音能力測驗,早期及晚期學習組完整參與四個測驗,成人只參與其母語之區辨及發音能力測驗。研究發現,早期學習者在區辨英文母音的能力上優於晚期學習者,但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並非影響或促進他們區辨能力的關鍵因素。早期與晚期學習者表現上的差異也呈現在英文母音的發音測驗中,晚期學習者呈現與英文母人士不同的母音空間面積,且在發音上受到母語的影響。然而,縱然早期與晚期學習者擁有不同的英文母音表現,他們的區辨能力與發音能力間都存在正相關,換言之,發音能力皆奠基在辨識能力之上。綜合以上實驗結果,英文習得年齡是影響中文學習者英文習得能力及是否接近母語人士表現的重要因素。Item 中文母語人士對英文「塞音」之口說實證研究(2021) 劉偉昀; Liu, Wei-Y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說時的塞音表現及影響其表現的可 能因素,包含英文程度、性別、音位、元音特性等。實驗方法為一英語口說測驗。 研究對象共分四組:兩組母語組(中文母語與英文母語),另兩組為二語組,依 其英文程度分低程度與高程度,除中文母語組為 32 人外,其餘各組皆為 16 人, 男女各半。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的塞音表現與其母語及英文程度呈現顯著相關 性,低程度學習者仍受母語影響,高程度學習者已習得英語塞音規則與噪音起始 時間。此外,研究亦發現性別並非影響英語二語學習者塞音表現之關鍵因素,男 性與女性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音位對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 則具顯著影響,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軟齶音、其次為齒齦音及雙唇音。最後, 元音亦是影響研究對象塞音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難而易依序為塞音出現在低 元音之前時、其次是出現在高元音之前時。Item 中英文雙語人士對於母語及目標語道歉回應策略之比較研究(2021) 鍾季廷; Chung, Ch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英雙語者對於道歉回應策略的使用情況,探究其母語及 目標語的跨語言表現,並檢視兩大影響變因(社會權力高低、冒犯嚴重程度)對道歉回應表現之影響。共有十八位以英語為外語的臺灣大學生和十八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在臺外國人參與本研究的中英版口語言談情境完成任務(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研究發現如下:一、兩組在道歉回應策略選擇上並無顯著差異:他們皆傾向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兩種正向回應策略以展現禮貌。但質化分析顯示中文和英文在特定道歉回應策略的語言表現上仍有些微差異存在。二、受跨語言影響,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表現呈現正影響(positive influence)和負影響之現象(negative influence)。偏誤分析結果顯示,二語學習者的偏誤大多源自於語言差異和其母語轉移。三、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行為受到道歉者的社會權力高低影響,但該效果只在二語的使用情況下達到顯著,表示二語學習者在目標語的使用可能更為保守且更重視禮貌。四、冒犯嚴重程度確實為影響道歉回應表現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五、在合併策略的使用上,兩組皆傾向將「直接接受道歉」與其他策略合併,以維護社會關係。根據上述結果,中英文的道歉回應表現同時展現了語言普遍性和獨特性兩種特徵。此外,正向策略的廣泛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也證實禮貌原則對於道歉回應具重要影響。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台灣學生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2013) 楊雅婷; Ya-ting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四類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對不同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之習得順序、介系詞之習得是否受到空間概念(接觸及非接觸)的影響、介系詞在具體及抽象意義上的習得是否不同、題型效應以及英語能力是否影響介系詞之習得。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與語句完成題,試題皆以情境式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以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以及高四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學習英語介系詞時,受到空間概念詮釋、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複雜度的影響。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四種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中,面及體的介系詞表現最好,最易習得;而點及線的介系詞最讓受試者感到最困難。在空間概念的影響上,蘊含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較易習得,而受試者對於蘊含非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表現較差,較難習得。此外,受試者對介系詞在具體意義上的表現較好,而對於介系詞在抽象意義上的表現較差,顯示介系詞的抽象意義較難習得。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語句完成題的表現來得好,顯示介系詞之理解優先於其表達。另外,英語程度的因素也證實會影響介系詞之習得,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