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06
  • Item
    人類世中的文學:以超物件閱讀二十一世紀美國小說
    (2020) 許景順; Sheu, Chingshun J.
    本論文提出名為「超物件閱讀」的後批判閱讀模式,以回應同一現象於不同量尺之下以不同方式體現的人類世量尺差異問題。以往見到的解決方式無法兼顧不同量尺。超物件閱讀藉由向文本內的超物件調和並追尋其輪廓,得以闡釋不同量尺如何受超物件影響。 第一章說明超物件閱讀的脈絡與程序,尤其著重說明人類世、經修正的物件導向本理論、後批判轉折,以及稱為修辭詩學的敘事學分支等脈絡。第二章是三篇案例分析之首,向失能超物件調和以閱讀約書亞.費瑞斯的小說《The Unnamed》(2010)。為彌補醫學、社會與關聯等失能模型之不足,我提出辯證失能模型以闡釋位於身體、心理、物質生態與社會生態之交錯點的平衡生態位。第三章向數位超物件調和以閱讀林韜的小說《Taipei》(2013)。為正確勾勒數位邏輯對類比生命經驗的影響,我將迷因重新定義,並提出名為情感物件的新物件類型用以探索概念層次以下的思維量尺與生死間的觀點分野。第四章向敘事超物件調和以閱讀Ben Lerner的說《10:04》(2014)。藉由將主角於小說的後設小說與私小說敘事生態中定位,我描繪以惠特曼式序列化與回顧移位將社會概念化的新方法,以此方法所構成的敘事超物件抗衡新自由主義的敘事超物件。第五章透過史坦尼斯勞.萊姆的小說《索拉力星》(1961)對超物件作概念分析。索拉力星是一星球/外星生物超物件,因而在其身上體現超物件的五項定義性面向:黏性、非定位性、時間波動、分相性與互為物件性。小說的三個主要人物則分別體現對超物件的三種回應方式:終止、倡議人類中心主義,與調和。希冀閱讀文本超物件可提示如何向文本外的人類世超物件調和。
  • Item
    不同矯正性回歸的種類和來源是否對英語為外國語言學生的寫作表現有影響
    (2020) 唐家傑; Tang, Chiachieh Jojo
    學習新語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從錯誤中學習。因此,如今已發現寫作矯正性回饋(WCF)在改善寫作方面相當重要。然而,過去的研究卻指出,寫作矯正性回饋對寫作表現的影響,端視諸多因素而定,包括寫作矯正性回饋來源與類型。所以,本研究檢視兩種不同來源的寫作矯正性回饋 - 來自教師或同儕的間接矯正性回饋(CF)與間接提示矯正性回饋(ICCF),對英語學習者造成何種影響。全體參與者(N-94)進行初級寫作作業,由兩位評量者負責評分。參與者依得分而分成四組,分別為:同儕ICCF、教師ICCF、同儕間接CF與教師間接CF。參與者分別接收到寫作矯正性回饋類型與來源後,在為期21週的時間內,完成四項不同的寫作與修改作業。結果顯示,這四組的寫作表現都有顯著改善,而且接收ICCF的參與者改善程度,不同於接收間接CF的參與者。在從同儕與教師接收寫作矯正性回饋的參與者之間,同樣有觀察到這些差異。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對英語教學實務深具意義。具體而言,研究結果突顯出同儕與教師給予的間接CF和ICCF,在影響英語學習者寫作方面的教學意義。
  • Item
    以心智圖輔助閱讀理解:探討國中學生讀後回憶和回應
    (2020) 陳育德; Chen, Yu-Te
    知道說明文中的文本結構是促進閱讀理解提升至文章結構層級的一個關鍵。對於將英文當成外語學習的國中生來說,他們對於目標語的語法知識可能尚未發展,透過訓練篩選和定位文章段落以便建立文本基礎概念,也許能促使更深層次的文章處理,進而提升文本理解。一種文章結構的視覺顯示「心智圖」,可能達到此成效,並用來當作教學工具以提高閱讀品質和文本學習。因此,這項研究調查了訓練使用心智圖來閱讀對於國中學生回憶和回應上的成效。 兩班共38名九年級的學生,分別指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參與這項為期六週的研究,其中包含一段研究準備。實驗組學生歷經四梯次、每次兩節的心智圖結構輔助閱讀教學課程。每梯次中,這些學生上完語言知識後,會先進行文章閱讀,按照結構化的文本架構標記以及教師對文本段落之間的關聯提示來繪製心智圖。接著,他們獨立進行第二篇文章的心智圖架構對應填入。對照組的學生參加四梯次、每次兩節的任務導向閱讀教學課程。這些學生在上完每節課的語言知識後,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暖身題,進行文章閱讀,提示學生回答閱讀中問題及做閱讀測驗。然後,依照小組任務分配,他們先回答暖身題,閱讀另一篇文章,合力回答閱讀中問題並檢核閱讀理解。 前後測透過分組設計實施來消除文章效應。學生閱讀「世界上的迷信」或「羅馬的男神與女神」其一文章,進行回憶寫作和回應來思考文章內容。另外,在後測時實驗組填寫了一份了解自我成長以及心智圖愛好與可行性的問卷。資料分析上,回憶內容以想法高低層次來做分析;回應內容則以個人的、文本的以及智慧型的三種不同回應來做分析。 這項研究首先顯示出實驗組的學生們因為心智圖技能訓練而提升整體的文章回憶;次之,學生們上完心智圖課程後在回憶時的錯誤推論明顯下降;第三,相較於對照組的成長幅度,實驗組的學生們在讀後回應時產出較少個人回應而有許多智慧型回應。在心智圖看法問卷中,四個項目的分析指出大多數的學生喜愛小組討論提示問題與製作小組心智圖、提升了他們的語言閱讀與思考能力、享受心智圖課程以及教師的教學引導,然而,由於缺乏足夠時間與實務經驗下,對於心智圖應用表現意願較低。 這項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在台灣國中教室裡能將心智圖應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上。另外,這項技能有效提升學生整體以及高層次想法上的回憶和智慧型回應的產出。嚴格地說,使用心智圖技能的訓練能夠改善國中學生的閱讀與文本學習。
  • Item
    國中生對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的看法
    (2020)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運用同儕教學於六堂英語閱讀課的感受為何,主要關注其中同儕間的互動狀況及其後續對閱讀理解的效應。 參與本四週同儕教學計畫的對象是來自桃園市立某國中的二十位九年級學生,透過學生的問卷回饋及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以質性分析的方式歸結出以下結論。 在計畫的尾聲,大多數學生由於同儕小老師的協助,在改善閱讀理解方面給予正面的回饋。經由小老師的示範,學習夥伴也學習到如何運用本研究中所提到之處理閱讀理解的三項策略,依序為(一)預測(二)猜字義(三)從上下文推測文意。某些學習夥伴甚至進一步思考並修正自己原先面對閱讀文章的處理模式,同時因透過此同儕教學計畫,更能熟練地運用猜字義與從下文推測文意這兩項閱讀策略,而連帶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此外,小老師也體驗到知識再建構的過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呈現教學。換句話說,經由檢視教授學習夥伴閱讀技巧的過程,能讓他們了解夥伴學習情形,也同時深化小老師的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整體來說,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對小老師及其學習夥伴是雙方互惠的。 文末也提出將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課的實施建議,希冀本研究能對台灣目前英語教學現場有所貢獻。
  • Item
    單字階層測驗之局部獨立性檢測
    (2019) 戴禮; Nigel P. Daly
    單字階層測驗(Vocabulary Levels Test, VLT)在一般前後測之實驗設計研究中,常作為分班測驗,診斷測驗,和學習的基準。相較於其它的詞彙量測驗,像是VST或者是Yes/No測驗,單字階層測驗在過去的35年間受到最多的注目,儘管此單字階層測驗的項目題組形式遭到一些質疑。因為單字階層測驗包含三個項目(定義),和六個選項(單字)。因為三個項目組合為同一題組的選項,曾有質疑指出回答其中一個項目會不公平地影響(或決定)同一題組的其他選項的答覆。這種局部依賴稱作為項目鍊(item chaining),且此種現象明顯地違反經典測驗理論和試題反應理論的項目獨立之基本的假設。假若項目鍊在測驗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此同時也挑戰另一個測驗理論的基本假設:單向度或者是測驗本身設計之評量能力,此以單字能力為例。若因為項目依賴違反兩個在測驗中基本理論假設,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將令人存疑。 本論文的目標為檢測一個簡短版本的單字階層測驗之項目獨立性,其中包含三個階層而不是五個階層。利用更廣泛的Rasch模式,以檢測在單字階層測驗中的項目獨立性之現象和範圍。本論文的資料蒐集包含302位大學和研究生的測驗資料,主要利用Winstep軟體在20個不同資料階層中,進行兩種類型的單項度測驗(1. 主成分殘差分析(PCAR)和2. Yen的 Q3值,此數值可以找出局部依賴的項目)。 1.結合三個單字階層測驗2,3和5(一個資料階層) 2.每一個獨立單字階層測驗(三個資料階層) 3.四個能力組別和所有的單字階層測驗(四個資料階層) 4.四個能力組別和三個獨立單字階層測驗 (十二個資料階層) 另外執行兩項分析;模擬資料包含非隨機殘差和實證資料之比較,另一項是用Rasch模式分析三項目組合的題組。總結,本研究綜合分析42個不同分析量化結果和質性分析有問題的題目,包含以下兩種方法:1. 作答規律包含答案,誘答選項,和未回應的選項;2. 利用COCA蒐集的單字頻率和分佈資料,COCA是目前最大的英文語料庫(Davies, 2008-)。 相似於文獻中的一些研究發現,其中單向度的Rasch分析結果顯示可接受之配適度,個人和項目之可信度。另外,和模擬資料比較時,亦很少不可解釋的變異數。這些數值顯示,單字階層測驗項目分析結果沒有發現明顯的或是有問題的測驗題目。但是,透過20個階層資料的組合分析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測驗題目有以下傾項:1. 有兩項題目有局部依賴,依賴程度為弱到中等程度(相關係數0.3-0.7);和/或者2. 測驗題目中未在Rasch單字知識向度中,卻依據主成分殘差分析有顯著負荷量(超過 +/- 0.3)。執行質性分析以進一步了解Rasch統計檢測之結果。結果顯示由上述至少在兩項上述分析中,發現有一小組七個題組為可能有問題的局部依賴項目,而這些題組將進行題目敘述和單字頻率檢視。 雖然統計和質化分析的結果不能將局部依賴歸咎於項目鍊,這七個題組項目確實有一些共同的性質造成一些問題降低了測驗的能力。這些性質包含兩個項目在困難度上面有相當大的差別,於此論文中稱作 “2-vs-1 困難群”;事實上,在30個題組中就有19個題組項目有此傾向。當一個測驗中困難群在同一個題組中位置彼此相近,但是卻距離邊緣第三項很遠,此現象由Q3數據檢驗呈現是有微弱或是中等的局部依賴現象。這個現象出現在六個題組中(占總20%)。當局部依賴的現象出現於在題組中的前兩題項目,第一題是比第二題更難,且遠比第三題困難的情形時(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測驗者不回答此題組),題組的第一題根據主成分殘差分析的結果顯示,此項題目和Rash向度之單字知識顯示不相關。這個情形出現在單字階層測驗3和5中的四個題組(占總13%)。 本研究指出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單字困難度,在單字診斷測驗中如同單字階層測驗,這個議題一直以來都被忽略或者是被研究者視為擾嚷變數(Culligan, 2015)。就我所知,此種測驗類型的單字困難度從不曾被實際地理論化過,但是卻被默認為是語料庫中單字頻率的一種功能。儘管有一些相反的論述(Schmitt et al. [2001] 的單字階層測驗, and Beglar [2007]的VST),基本的假設是單字頻率越低(i.e., 比較不常見),此單字項目在單字階層測驗中就比較困難。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如此之假設是有問題的,基於兩原因。第一,Schmitt et al. (2001)的單字階層測驗的版本是基於過時且數量小的語料庫,因此在單字階層測驗中沒有正確的單字頻率,特別是在於低程度單字階層測驗3和5。主要的原因是當語料庫包含相對數量少的文章,也沒有考慮單字分布的情形(i.e., 該單字在語料庫中的多少文章中出現)。因此這些單字會有不一致和偏斜的分布的情形。第二,最重要的是單字困難度的評量並沒有和頻率的資料作相關聯之測試,即使將分布資料納入考量。這個觀察同時也顯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單字量,並沒有和純英文的語料庫做一個相關檢視,特別在於前2000字上面。建議應該要研究單字頻率和困難度的相關性。
  • Item
    拓荒者的身分重建:家與小鎮在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我的安東妮亞》的轉變 
    (2019) 鄭雅双; Cheng, Ya-Shuang
    本論文研究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 《我的安東妮亞》兩部作品中空間、地方與拓荒者在大草原上的關係。美國西部拓荒邊境為擁有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之拓荒者共同生活並共享多元文化經驗之地。在兩位作者的小說中,第二代拓荒女性能夠在蓬勃發展的小鎮重建身分,並體現了西部大草原多元、流動的可能性。
  • Item
    雙語工具對台灣高中生句子翻譯影響之研究
    (2019) 韓雙憶; Han, Shuang-Yi
    本文旨在比較不同類型的雙語檢索工具輔助台灣高中生翻譯表現的成效,研究對象為普通高中二年級的三個班級,共計113人參與本研究。一組使用線上雙語檢索系統Concordancer Alpha,一組使用線上雙語字典Yahoo Dictionary,一組為控制組,沒有使用任何檢索工具。三組以一份相同題目的中翻英測驗題目進行前後測與延遲後測,藉以觀察使用雙語檢索工具前後的翻譯成效,以及該成效是否能維持。 前測結果顯示三組在該翻譯題目上的知識具有同質性。前測後,三組各接受一節課的句子翻譯教學,接著兩組實驗組分別接受所分配到的雙語工具的使用說明與訓練,在訓練中受試者皆需要使用各自的雙語工具完成練習題,訓練結束後的一個禮拜進行後測,在這一個禮拜期間,受試者被鼓勵繼續使用並探索該雙語工具。前測的一個禮拜後實施後測。在後測中,控制組被要求不能使用任何檢索工具來完成句子翻譯,而兩組實驗組的受試者則利用雙語工具進行句子翻譯。完成句子翻譯後,兩組實驗組學生皆須填寫問卷,以了解學生對於使用雙語檢索工具完成翻譯測驗的想法,接著於兩個禮拜後,三組受試者皆接受延遲後測,在延遲後測中,三組皆無使用任何檢索工具。 研究結果顯示雙語工具Concordancer Alpha以及Yahoo Dictionary 對於受測高中生的翻譯成效有所幫助,兩組實驗組學生在後測的表現,皆顯著優於前測,但控制組並無明顯進步,意即兩組實驗組於後測表現皆顯著優於控制組;另外,使用 Concordancer Alpha 的受試者在後測的表現顯著優於使用 Yahoo Dictionary 的受試者。然而,兩組學生在延遲後測表現有顯著退步,但仍然優於前測表現;且Concordancer Alpha 的受試者在延遲後測的表現仍然顯著優於使用 Yahoo Dictionary 的受試者。 除此以外,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利用雙語工具進行翻譯學習與練習持正向態度,且未來願意繼續使用雙語工具學習不會的字彙與進行翻譯輔助。學生使用雙語工具遇到的困難及對雙語工具的建議皆在研究中討論。
  • Item
    英語繪本課程對於臺灣國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之影響
    (2019) 索家吉; So, Chia-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繪本課程對於臺灣國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之成效。學生對於此閱讀課程的看法也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參與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中19位八年級學生,於每週選修課程時進行為期四週、每週兩堂共90分鐘的英語繪本課程。課程中使用四本學生較有興趣或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繪本為教材,並於課堂上共讀完畢後完成學習單。此研究採單組前後測實驗並輔以課程中與課程後之質性資料,研究工具包含英語閱讀理解試題、英語閱讀動機問卷之前後測;將此前後測量化資料與學生訪談、教學反思札記等之質性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與歸納。 研究結果顯示,英語繪本課程未能顯著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然學生整體閱讀能力趨於集中,且學生肯定多項課程閱讀活動與學習單對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的助益。此外,英語繪本課程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動機,使其延續課外閱讀的興趣。 從質與量的討論可推知,英語繪本課程整體而言對於臺灣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發展有助益。據此結果,研究者建議將繪本閱讀課程融入英語教學中,並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協助發展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與持續的閱讀動機。
  • Item
    脆弱治癒:麥可・漢內克《鋼琴教師》中開放性之轉化潛能
    (2020) 楊靖; Yang, Jing
    本論文以艾琳・吉爾森(Erinn C. Gilson)的脆弱論述作為開展,探討脆弱的治癒潛能。相對於一般將脆弱與衰弱、無能、易受傷害等特質掛鉤的傾向,本文援引吉爾森賦予脆弱的定義,視其為一種開放性,且為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固有本質。透過此開放性,主體得以在人際互動中被形塑、改造,並進而產生蛻變。然而,現今大眾對於脆弱仍多採一過於化約且偏向負面的認知。「反脆弱」因此普遍被視為理想的指標。其產生的後果不僅攸關人際間的疏離與隔閡,亦可能因開放性的封閉而衍生出壓迫性的社會關係。於此方面,本文以精神病態為主題,探究精神病態如何體現對脆弱的拒斥,以及其「反脆弱」行徑對主體之人際互動之影響。然而,有鑒於吉爾森視脆弱為人類固有且無法完全摒棄的本質之主張,本文將聚焦在精神病態者的脆弱面向,並分析脆弱與反脆弱的辯證張力如何影響其對於「愛」的認知與體現。 本篇論文共分為三章。首章旨在破除一般大眾對於精神病態的迷思,強調精神病態並非必然與暴力犯罪掛鉤,而是有豐富的多元呈現層次。另外,此章亦探究精神病態者的脆弱層面,以及其諸如愛、歸屬、陪伴等情感需求。第二章以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2001)為主題,剖析電影中對於精神病態的詮釋,以及該作品對脆弱與反脆弱的辯證張力之呈現。末章建構出脆弱的治癒潛能,主張脆弱的開放性使主體間得以建立起治癒的人際互動關係。此外,該章除論述《鋼琴教師》中的脆弱治癒潛能,亦審視現今社群媒體平台引發人際互動疏離之危機,希冀藉此突顯脆弱治癒的重要性。
  • Item
    外籍英語助教對中小學生英文聽力理解能力之影響
    (2019) 呂紹柔; Lu, Shao-Jo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英語助教(NEST)在協同教學的模式中,對台灣學生於溝通式取向之英文聽力能力之影響。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來自台灣五個地區:北部、中部、南部、東部、離島,此研究的受試者包含584位學生,年齡分布為12至14歲,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具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協助,另一組則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協助。透過比較兩組受試者的英語聽力測驗分數以及在各大題的作答情形,以及課室觀察報告的分析,探討學生於溝通式取向之英文聽力能力的表現,以及外籍英語助教對其表現結果的影響為何。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第一,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的英語聽力測驗結果分數高於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第二,在各大題的表現上,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的英語聽力測驗結果顯著高於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因為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接觸道地英文的機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聽從英文的指示,或是較長的英文口說內容,因此學生對於未知的訊息有更好的包容力與耐心,也就是與本研究聽力測驗相類似的對話。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許未來研究者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學生在溝通導向方面之英語能力在外籍英語助教的協助之具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