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2
  • Item
    學術英文寫作引用技巧的教學設計:文本互涉應用於英語為外語的教學實踐
    (2019) 李佳家; Lee, Chia-Chia
    本研究分析與歸納以英語為外語之學習者的學術英文引用行為,並以文本互涉為基礎,提出培養五大學術英文寫作引用技巧的教學架構。本研究包含四項研究焦點:其一,探討大學英語學習者拼湊寫作(patchwriting)的程度,其二,分析學習者在引用技巧與策略上的學習成果,其三,深度了解學習者對於學習引用技巧之看法,其四,探討五大學術英文寫作引用技巧與寫作品質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修習學術英文導向課程的學士班學生,總計20名,英文程度為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B2-C1級。收集之研究資料主要來自於學術英文寫作課堂的讀寫整合限時寫作、個人反思回饋記錄、以及半結構式訪談結果。在總計36小時之教學介入課程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拼湊寫作的現象漸進改善,五大學術英文寫作引用技巧,即資料挑選、引註、借用、資料連結、以及資料改編 (source adaptation),均有顯著的學習成效,然而學生整體的引用技巧尚未達臻熟表現,其中引註、借用、以及資料改編三大技巧對學生而言尤為挑戰,這可能和學生在原文與個人觀點出處的區隔、字詞替換、句法結構、句義延伸、多篇文本的批判閱讀分析、以及呈現作者立場的掌握能力相關,然而學習者大多肯定自我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主要包含善用文本互涉理念進行讀寫整合的支架式教學、深度觀察並重視學習者較不熟悉的引用技巧與策略、著重多篇閱讀文本的批判思考與討論、以及學習技巧比重的適性安排。
  • Item
    英語為外語學習的大專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行為意圖之研究:從內在動機、行動控制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
    (2020) 許惠慈; HSU, HUI-TZU
    科技接受模式已經獲得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研究的注意。然而,針對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延伸性或修正性科技接受模式很少被探討。本研究整合內在動機和行動控制理論於科技接受模式中,來調查對英語為外語學習大專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行為意圖之影響。因此,針對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本研究提出一個延伸性整合內在動機和行動控制理論的科技接受模式和十個潛在變數來測試所提的十三個假設。受測對象為557位英語為外語學習台灣大專生,採線上便利抽樣問卷式調查法,並檢測問卷的有效性,確立問卷的題項是否符合本研究假說,後續進行敘述性統計及相關研究分析,最後再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提出研究模式內所有潛在變數的相關性和解釋力,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結果統整如下: (一) 行動導向理論其正向和顯著地影響以英語為外語學習的大專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之行為意圖。 (二) 內在動機其正向和顯著地影響以英語為外語學習的大專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之行為意圖。 (三) 內在動機正向和顯著地影響視為外在動機的認知有用和認知易用。 (四) 行動控制理論和行為意圖持續從事的潛在因素之間以及內在動機和行為意圖持續從事的潛在因素之間,皆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 (五) 整體模組中,行為意圖持續從事(Behavioral Intention to Continue Engaging)的潛在因素被其它九個潛在因素影響,其九個為屬於行動控制理論的非思考固著(Nonpreoccupation)、非猶豫不決(Nonhesitation)和非反覆無常(Nonvolatility)、屬於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知覺無所不在價值(Perceived Ubiquity Value) 、任務(Task)和行動自我效能(Mobile Self-efficacy)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屬於科技接受模式的認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和認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行為意圖持續從事潛在因素的可解釋變異量達80%,因此則指出此模組具有良好的解釋力。 根據量化分析結果,本研究具有理論、教育和研究工具的重要性。首先,研究結果支持用行動控制理論及內在動機來延伸科技接受模式,進而改善學生行為意圖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預測力,其方式是有必要性。第二,關於教育重要性,本研究強調老師和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軟體開發商應該在他們以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教學和教材設計時,將這個延伸性整合內在動機和行動控制理論的科技接受模式列入考慮。基於這個延伸性科技接受模式,身為一名老師或一名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軟體開發商,他應該要首先評估學生是否為行動導向或狀態導向,進而幫助狀態導向的學生移除他們的負面擔憂、啟動他們的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行動以及持續維持專注,直到其學習活動完成前。此外,老師或軟體開發商可以設計內在驅動和有趣的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活動;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長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行為意圖。第三,本研究發展一項研究工具可以協助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員、老師和軟體開發商更了解學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行為意圖。 總結,本研究結果呈現,用行動控制理論和內在動機來延伸科技接受模式,其方式是適合用來預測英語為外語學習大專生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行為意圖。針對持續從事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行為意圖,未來研究需考慮整合行動控制理論和內在動機於科技接受模式中,目的為了清楚明瞭長期的行動載具輔助語言學習的發展。
  • Item
    對話式批判性思考融入學術寫作教學之研究:大學學術英文情境中論證式文體之教學
    (2019) 楊岳龍; Yang, Yueh-Lo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對話式批判性思考融入以英語為外語之台灣大學生學術寫作教學中的成效。具體而言,本研究以社會建構理論框架,綜合批判性思維模式和提問教學法,旨在探討實施對話式批判性思考對學生論證性文章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於對話式批評性思考的看法。本研究的參與者是台灣某大學語言中心的30名大學生。他們分為兩組:對話式批判性思考組(DCT)和傳統式教師反饋組(TTF)。本研究採用量化及質性混和研究法,收集的資料包括三篇論證文章及其根據兩個評量標準所獲得之評分,學生進行對話式批判性思考時所錄製的對話,對話式批判性思考問卷,及後續追蹤訪談和課室觀察記錄。量化分析包含對論證文章的分數進行統計顯著性之檢測,而質化分析包含將學生的文章、對話內容及訪談內容進行轉錄和編碼。經過一學期的對話式批判性思考訓練,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話式批判性思考有效地提升台灣大學生論證性文章的品質及批判性思考能力。雖然在進行對話式批判性思考時,學生感到精疲力竭,但學生整體上對於對話式批判性思考維持積極態度。本研究依其結果對教學提出建議,包括教師宜使用理論架構來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且於教學時選擇學生熟悉的寫作主題,並在批判性思考過程中擔任協助之角色。
  • Item
    體現動作推理與英語句子閱讀理解
    (2020) 項瑞芳; Shiang, Ruei-Fang
    從體現認知的觀點來看,閱讀理解的深度取決於建構多模態表徵的能力。多年以來,研究已發現當動詞為實驗刺激時,在第二語閱讀者腦中觀察到與動作模擬相關的腦區活動。但是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觀察這個現象是否也會出現在當實驗刺激為動作語句。 因此本研究極欲探究體現模擬是否會在英語為外語者閱讀動作語句時出現。這項研究收集了大學生在進行句圖辨識作業時的反應時間和眼動軌跡,並在作業結束後進行線索回溯放聲作業。在句圖作業裡,句子裡描述的動作與圖中出現的動作可能相符或不符。圖片裡的關鍵區域則設在動作者的肢體上。反應時間的結果顯示,抑制效應出現在句圖動作不符時。在眼動資料上,當句圖動作相符時,肢體的凝視時間比在不符的情況下短暫。但是這個效應的顯著性並不是出現在初期處理時間的指標上。而線索回溯放聲作業的資料也顯示,其結果與以上兩種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均一致。總的來說,在閱讀英語動作語句時,英語為外語的讀者是可以依據句中描述的情境而模擬與情境相關的動作的。這個結果意味著,即便不是讀者的優勢語言,體現模擬依然在閱讀理解中扮驗重要角色。
  • Item
    基於語料庫之研究-連結TED演講中的詞串與文部
    (2020) 林鶯; Lin, 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TED 演講中常被使用的詞串(Lexical bundles),以了解TED 演講之語言本質及建構方式,本研究探討以下四個研究問題:(一)TED 演講中常用之詞串為何?(二)TED 演講中的詞串與學術口語詞串組合相似度為何?(三)TED演講中詞串之結構及功能為何?(四)在TED 演講不同文部(Moves)中,講者使用哪些詞串? 本研究採用並過濾Liu和Chen (2019)蒐集之TED演講語料庫,經本研究篩選後,總語料庫大小約為兩百五十萬字。為分析TED演講文步中的詞串,本研究採用Chang和Huang (2015)所建立之TED演講的文步,即TED演講之組織架構。TED演講中詞串之結構及功能使用WordSmith 7.0和Sketch Engine做為本研究使用之語料庫工具,進行資料分析。詞串與文步之連結由兩位專家依據各個詞串每次出現時之溝通目的及情境,將TED演講中之詞串與文步進行分類。除詞串與文步之連結,本研究亦分析詞串之結構及功能,並將TED 演講中之詞串與另外兩個學術口語詞串所提供之詞串表作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整理之TED演講語料庫中,共有119個常用詞串,全部詞串發生總次數為12,572次,主要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 學習TED演講中的常用詞串組合也可能同時幫助理解學術課堂之內容; (二) 百分之六十之TED演講常用詞串以動詞為基礎所組成;而TED演講之詞串平均地分布於三種主要功能類別,而其中指示詞串佔了多一點比例 (36.1%); (三) TED演講中之常用詞串大多為多功能; (四) TED演講中,主題發展為擁有最多詞串數之文步(66%),主題介紹則為次之(19.7%),演講者介紹位居第三位(6.5%); (五) TED演講者在七個文步使用之詞串組合因其溝通目的而有不同之性質。 本研究針對各個文步中所使用的詞串進行詳盡之描述,並提供真實使用情境以做教學之參考,協助未來研究者更容易了解TED演講中常用之語言特質。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供相關之啟示,本研究期許能對口語語料庫之研究有所貢獻,更提供口語教學上實用的引導及教學素材。
  • 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
    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
  • Item
    對抗歷史失憶:楊小娜的《綠島》
    (2020) 丁威中; Ting, Wei-chung
    本論文以台裔美國作家楊小娜《綠島》中呈現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與二二八事件見證者為研究重心,探討在黨國機器操作的歷史失憶症下,後記憶的傳承如何對抗歷史失憶與重塑有別於中國的台灣主體性。本文正文分三章,在第一章我以阿岡本與傅柯的生命政治概念論證自二二八事件至解嚴期間,國家機器如何結合主權權力與生命政治力介入台灣人的生命,以無孔不入的全景敞視監獄機制製造出裸命與恥辱,進而抹除台灣人主體性與造成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第二章我以賀琦的後記憶論述說明,蔡氏家族、國家暴行受害者的後記憶與主角的臺美經驗如何在文本當中扮演對抗黨國史觀、傳承家族與族群創傷的媒介、建立亞美族裔中的台灣認同,並召喚當代讀者對受難者的關懷,作為形塑台灣主體性的行動主義。最後一章我主張《綠島》的寫作推動了未竟轉型正義的實踐,並以後記憶對抗戒嚴時代的歷史失憶,為台灣人與台美社群發聲。
  • Item
    高中與高職課本篇章連結性與可讀性測量:以Coh-Metrix分析
    (2020) 蔡欣諭; Tsai, Hsin-Yu
    傳統可讀性測量通常包含字長、句長,以及字頻。然而,連接詞在文章結構處理和理解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以英語為外語(EFL)的高中階段特為重要。本研究從三面向來檢視高中(RHS)和高職(VHS)在說明文的差異—語言特色、連接詞、可讀性公式。 首先,說明文先在一個線上自動文章處理工具Coh-Metrix 3.0處理完畢後,所產生的88個項目再被選來進行統計分析。第二、多變異量(MANOVA)和變異數分析(ANOVA)顯示高職和高中主要差異在於語言特色與可讀性公式,卻很少差異源自於連接詞。高職文章語言性比較簡單,時間性連接詞與字詞多樣性也顯著地較高中來得高。第三、高職文章在可讀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 (FRE)和 Coh-Metrix L2顯著地高,而高中文章則在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FKG) 顯著地高。 基於這些發現,一些教育上的意義提供給課本編寫者和英文老師作為參考。期望本研究結果能增加對高中與高職課本語言特色、連接詞、可讀性三方面的了解,作為未來在教學、攥寫與選擇108課綱新課本的參考。
  • Item
    以後設分析法探討「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的成效
    (2020) 林大雅; Lin, Ta-Ya
    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起源於1990年代的歐盟,它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透過學科內容與第二語言教學融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本研究集合了現有與CLIL相關的研究,以探索CLIL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成效。此外,本研究還包含一些調節變項,這些調節變項包含研究特性,學習者特徵和實驗因素。這篇研究採用從2010年至2019年間所發表的31篇研究,並針對84個效果量進行後設分析。這篇研究使用三向度隨機效果模型來證明效果量是聚類且互賴的。此外,隨機效果模型顯示出總體成效(d = 0.77)的穩定性,表明CLIL教學確實有效。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索CLIL的成效,以幫助第二語言教師和研究人員對CLIL有更詳細的認識,確定CLIL成效的關鍵因素,並開發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教學方法。
  • Item
    視覺資訊圖於大一英文學生之深度討論的運用
    (2020) 李盈萱; Lee, Ying-Hsuan
    近年因科技與網路發展迅速,使資訊更為圖像化及影音化,以多種形態溝通與表達儼然成為新的趨勢,而多模態教學亦是英語教學研究中關注的一環。本研究運用其中一個多模態的工具─視覺資訊圖於英語教學中,採質性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的問卷,以探討視覺資訊圖(Infographics)對於英語學習者深度討論(Quality Talk)之表現的成效,以及學生對於視覺資訊圖運用於小組討論中的看法。本研究對象為三十三位大一英文的學生,上學期接受深度討論教學法的訓練,包含提問與討論技巧,下學期則帶入視覺資訊圖於小組討論中以探討其對學生口語表達及討論的幫助。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視覺資訊圖對深度討論有正向的影響,回答問題方面,它能幫助學生在陳述個人論點,回應或挑戰同學的想法時更順利且更具有邏輯。提問方面,它協助學生在提追問型問題時有些微進步,其中連結型與感受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並進一步的追問,(二)學生對視覺資訊圖運用於深度討論有正向的看法,依據訪談內容歸納出三項視覺資訊圖的功能,包含提醒、激發互動、提升正向情感的功能。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鼓勵教師運用視覺資訊圖或其他多模態的資源於英語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減輕口說的焦慮並提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