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3) 楊雅婷; Ya-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四類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對不同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之習得順序、介系詞之習得是否受到空間概念(接觸及非接觸)的影響、介系詞在具體及抽象意義上的習得是否不同、題型效應以及英語能力是否影響介系詞之習得。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與語句完成題,試題皆以情境式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以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以及高四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學習英語介系詞時,受到空間概念詮釋、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複雜度的影響。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四種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中,面及體的介系詞表現最好,最易習得;而點及線的介系詞最讓受試者感到最困難。在空間概念的影響上,蘊含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較易習得,而受試者對於蘊含非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表現較差,較難習得。此外,受試者對介系詞在具體意義上的表現較好,而對於介系詞在抽象意義上的表現較差,顯示介系詞的抽象意義較難習得。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語句完成題的表現來得好,顯示介系詞之理解優先於其表達。另外,英語程度的因素也證實會影響介系詞之習得,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
  • Item
    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
    (2008) 何信昌; Harvey Hsin-chang Ho
    本研究主要探討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亦即結果結構、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其一是文法判斷題,其二是開放式翻譯題。研究議題包括結構本身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三種結構間之關係、屬性效應、組別效應以及題型效應。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百零四位以中文為母語的高中生。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和高三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此三種結構在統計上呈現極顯著之相關。此相關性並不受到屬性效應、不同英語程度和實驗效應的影響,呈現以下習得次序:與格/雙賓結構最先習得、動質結構其次,而結果結構為後。回歸分析更顯露出此三種結構間之階層性預測關係:成功習得結果結構會顯著地預測成功習得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且動質結構亦會顯著地預測與格/雙賓結構之習得。檢測六大屬性時,亦發現在第二語言習得結構效應優於屬性效應。而單一結構的分析亦指示屬性效應大部分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並無關鍵性的影響。此外,第二語言程度的因素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翻譯題來得好,顯示語言理解能力較語言使用能力先習得。最後,錯誤分析也證實了此三種結構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指出,不同的第二語言複雜程度、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語料刺激可能會導致此完結性相關結構之階層性習得次序。
  • Item
    訓練非聲調語言學習者對國語雙音節詞的聲調之聽辨與發聲
    (2010) 夏艾雯; Hsia, Ai-Wen
    本研究針對第二語言聲調習得在理論、方法和教學上的議題做探討,透過三種訓練方法,探索非聲調語言初學者學習國語的四個聲調之聽辨與發聲的表現。本研究在探討聲調的可訓練性,特別做了兩次後測,以瞭解訓練成效是否可擴及至新的刺激字(由新的說話者發聲)。十五位在台灣學中文的非聲調語言學習者參與為期兩週的課外訓練課程。受試者可自由選擇訓練組別,過程中需完成四選一的辨識測驗。第一組(A組,人數 = 5)接受聽辨訓練,僅獲得即時的聽覺反饋;第二組(AM組,人數 = 5)也接受聽辨訓練,獲得即時的聽覺和語意反饋(相對應的圖片和英文釋義);第三組(AV組,人數 = 5)接受聽辨和發聲訓練,並獲得即時的聽覺和視覺反饋(聲調的基頻曲線),受試者得以比對自己和範例曲線的異同。三組訓練採用相同的刺激字(國語雙音節詞)。聲調訓練為期二~三週,共做三次測驗(前測,第一次後測和第二次後測),前測和第一次後測內容完全相同,第二次後測採用新的刺激字(由新的說話者發聲)。組間的比較分析顯示,相對於無接受訓練的對照組,有接受訓練的三個組別在國語聲調的聽辨和發聲上均有顯著的進步,結果也同時顯示電腦輔助聲調學習可作為課外訓練課程。進一步探究各組別的表現,則發現僅接受聽辨訓練的受試者(即A和AM組)比同時接受聽辨和發聲訓練的受試者(AV組)有更顯著的進步,換言之,聽辨訓練較能提高第二語言聲調習得的成效。本研究進一步對各聲調正確聽辨和發聲的平均百分比,以及聲調偏誤做一比較分析。最後,根據實驗結果本研究建議:僅接受聽辨訓練足以改善學習者的國語聲調之聽辨與發聲。
  • Item
    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以華語結果式複合動詞習得研究為例
    (2008) 李瑋珊; Wei-shan Li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的結果式動詞複合動詞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 RVC) 之第二語言習得。根據Li and Thompson (1981) 的分析,華語的RVC有兩個組成成分,第一個成分為表動作的動詞,第二個成分則表示該動作的結果。Tai (1984, 2003) 認為華語的RVC和英語完成動詞 (Accomplishment verb) 顯現語言類型上的差異,雖然RVC在組成成分上和英語完成動詞類似,但他們最大不同在於RVC只表達「結果」一種態 (aspect),不表達過程;但是,英語完成動詞因同時具有「動作」和「結果」態。Tai (2003) 更進一步提出:事件的結果,對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人士來說比較重要;反之,對英語母語人士而言,過程是比較重要的。 本研究以華語RVC兩個組成成分的語義為依據,將之分為三類,分別是:活動–結果 (Activity-Result) RVC,如讀懂;瞬間動作–結果 (Semelfactive-Result) RVC,如打破;狀態–結果 (State-Result) RVC,如住慣。基於華語RVC和英語完成動詞的差異,本研究將探討以英語為母語的第二語言 (L2) 學習者,在學習華語的RVC 時,是否會受第一語言的影響而產生移轉 (transfer) 現象。同時,也藉此研究測試不同類型的RVC,其學習難易度是否不相同。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台師大國語中心以英語為母語的L2學習者。依程度不同,我們將受試者分為中、高二級,每級有二十人。我們的研究工具為一包含有兩大題的問卷,第一大題為語法判斷;第二大題為句子詮釋。 研究發現如下: 首先,整體實驗結果顯示,L2學習者在此三類RVC的表現並不相同。學習者在State-Result RVC表現顯著優於Semelfactive-Result RVC。就平均數而言,雖然受試者在Activity-Result RVC的得分較Semelfactive-Result RVC 高,但此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但是,在第二大題包含差一點兒這個副詞的題型中,我們發現學習者在State-Result RVC的表現並非最好。檢測後發現,英語中的狀態動詞 (States) 是不被允許與副詞差一點兒 (almost)一起出現;顯示出第一語言對L2學習者的表現的確有影響。本研究亦發現,受試者能理解RVC只表達「結果」一種態 (aspect),因而將Activity-Result RVC和Semelfactive-Result RVC視為英語中只具有「結果」態的瞬間動詞 (Achievements)。值得一提的是,學習者將Activity-Result RVC視為「典型瞬間動詞」(typical Achievements),而Semelfactive-Result RVC則被視為「引申瞬間動詞」(derived Achievements)。 其次,實驗結果顯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相似和差異對受試者分別產生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英語typical Achievements的語意特性與RVC相同,但是derived Achievements和RVC並沒有相同處。在語法判斷題中,由於正向轉移 (positive transfer) 的緣故,L2學習者在Activity-Result RVC的表現顯著優於Semelfactive-Result RVC。這樣的結果也說明了第一和第二語言的不同產生了負向轉移 (negative transfer),而導致學習者在Semelfactive-Result RVC學習不佳。第一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在判斷句子含有Activity-Result RVC/Semelfactive-Result RVC和副詞差一點兒的主要句意的表現優於此一類不含副詞差一點兒的句子。再者,「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密切;英語母語人士較重視事件的過程,而華語人士卻認為事件結果比較重要。最後,本研究指出,學習者的華語程度越高則其RVC習得表現也越好,顯示出第一語言的影響會隨學習者第二語言能力提升而減弱。
  • Item
    影響英語母語者中文關係子句習得之研究
    (2019) 杜慧銘; Du, Hui-Ming
    本論文旨在探討以英語為母語者對於中文關係子句的學習情況。本研究包括了三個實驗。實驗一主要研究二語學習者對於主語關係子句及賓語關係子句的產出與接受度,主要研究議題包括空位影響,母語及題型效應。實驗二旨在研究受試者對於空位關係子句及非空位關係子句的表現,研究議題包括指示量詞位序的影響,母語轉移及題型效應。實驗三深入探究了受試者對於指示量詞前置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同時也探討了受試者的習得表現是否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實驗一與實驗二都採用了句子生成測驗及可接受度測驗。實驗三採用了理解測驗,該測驗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包含不同的語境類型。本研究共招募了二十位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學習中文的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及二十位母語人士。 首先,實驗一發現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賓語關係子句比主語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且他們的習得表現受到空位的影響。再者,根據實驗二的結果可見,空位關係子句相較於非空位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指示量詞位序影響受試者的表現。實驗一及實驗二皆發現二語學習者在產出時受到母語影響,但題型效應並不顯著。實驗三發現,受試者對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難度一致。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可能存在非限定與限定的理解。最後,研究發現受試者對不同位序的指示量詞之關係子句的理解受到語境效應影響。
  • Item
    中英文對於請求策略的言語行為之雙向研究
    (2018) 陳俐穎; Chen, L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大學生和以英文為母語的在台外國學生在中文及英文的請求語言表現。本研究有別於單向母語研究,探討受試者在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請求行為的雙向表現,並分析影響請求行為的三大因素:社會地位、社會距離、以及事件負擔程度。總共有十二位的臺灣大學生及十二位英美語人士參加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口說言談情境填充。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中文的請求行為表現中,英文母語者與中文母語人士的使用仍大不,但在英文請求行為表現中,中文母語者的表現已相當接近英文母語人士。 二、 中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中文)及第二語言(英文)的請求策略的使用表現相近,但是英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英文)及第二語言(中文)的表現差異極明顯。 三、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社會距離影響中文請求策略比社會地位和事件負擔程度來得大。 四、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三個因素影響英文請求策略之程度相當。 五、 在中英文請求合併策略的使用上,不論是中文母語人士或英文母語人士都傾向使用情態策略和預備策略與其他策略合併。合併策略中兩組受試者在中文和英文的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合併組合是預備策略+預備策略。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言語行為、請求、社會地位、社會距離、負擔程度
  • Item
    中文使用者對英語字重音和純音的感知:探討基本頻率、持續時間以及音量三方面的重要性
    (2018) 郭健民; Kuo, Chien-Min
    本研究探討中文母語使用者對英語字重音的感知,以及重音感知與純音感知兩者間的關聯。研究參與者為兩組英文程度不同的中文母語使用者和一組英文母語使用者,每位參與者皆須參加重音辨別測驗以及純音辨別測驗。此研究使用一個雙音節的虛構詞來進行重音辨別測驗。此虛構詞有名詞以及動詞兩種形式。名詞的重音在第一音節,動詞的重音在第二音節。名詞和動詞的重音音節皆經過後製,使得參與者每次聽到的重音音節都不太一樣。重音音節的後製是針對基礎頻率、持續時間以及音量三方面來進行調整。參與者必須回答他們每一次聽到的重音位置,作答時必須使用「五點李克特量尺」(five-point Likert scale)來回答他們確定的程度。進行純音辨別測驗時,參與者每次會聽到兩個純音,這些純音的在基礎頻率、持續時間以及音量三方面的變化與虛構詞的動詞及名詞形式相同。參與者必須判別每次聽到的兩個純音是否相同,作答時必須使用「三點李克特量尺」(three-point Likert scale)來回答他們確定的程度。 本研究發現英語母語使用以及中文母語使用者的重音感知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而兩組中文母語使用者的重音感知也沒有明顯的差異。三組參與者都是利用基礎頻率來判別名詞的重音,而動詞的重音則都是利用持續時間來判別。被用來判別重音的聲學特徵都是最明顯的聲學特徵。在本研究的名詞裡,最明顯的聲學特徵是基礎頻率,而在本研究的動詞裡,最明顯的聲學特徵是持續時間。本研究也發現參與者利用基礎頻率和持續時間來判別兩個純音是否相同。在純音感知方面的表現和在重音感知方面的表現有些類似之處:在辨別名詞的重音以及辨別與名詞類似的純音時,基礎頻率都是較為重要的聲學特徵,而在辨別動詞的重音以及辨別與動詞類似的純音時,持續時間都是較為重要的聲學特徵。這些純音感知與重音感知兩者間的類似之處意味著兩者或許相關。另外,本研究也發現英語母語使用者在判別重音時,顯得較不確定,而能有這項發現是因為本研究使用「李克特量尺」(Likert scale)來進行測驗。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發現,進行重音辨別測驗時,在聽過基礎頻率、持續時間以及音量三方面的變化組合後,參與者顯得對重音判別變得更加確定。
  • 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
    (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
  • Item
    圖像式視覺輔助對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成效:一個後設分析之研究
    (2019) 許昱萱; Hsu, Yu-Syuan
    本篇論文主旨在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整合歷年來圖像式視覺輔助對第二語言閱讀理解成效之相關研究,探討整體效果及不同研究特徵(研究對象、文本、評量、實驗設計及出版特徵)對整體圖像式視覺輔助於閱讀理解之影響。本篇研究作為第一個針對第二語言閱讀來探討圖像式視覺輔助之成效具有其重要性,並藉由實施更嚴謹的子研究篩選機制及研究分析方法,對先前相關的第一語言閱讀的後設分析研究進行更新及補強。為此,本論文囊括15篇自1993到2006年間之相關文獻,並從其中識別九個影響變項。結果顯示圖像式視覺輔助能增進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整體學習成效,尤其大學生及低英語能力學習者更能藉由圖像式視覺輔助增進其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成效。就應用圖像式視覺輔助的文本類型而言,相較於說明文文本,敘事文本是更好的選擇。除此,老師及研究員應使用讀者產出式的測驗模式,例如回憶文本和推論測驗,以利測出其閱讀理解增進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