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描摹狄福的女商人:《茉兒‧佛蘭德斯》與《蘿克珊娜》中的重商主義與性別議題
    (2008) 葉采青; Tsai-ching Yeh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丹尼爾‧狄福(1660-1731)作品中所呈現的重商主義和商人精神。狄福所處的時代面臨經濟結構的劇烈轉變,日漸式微的封建制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這兩股相對的力量,在經濟的觀念與商業的運作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對於經濟議題的關注,為狄福作品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與十八世紀其他的小說家有所區隔。雖然狄福的小說人物都以追求財富為主要目標,同時也具有商人的特質,但是直到1725年出版的《道地英國商人》,狄福始就「道地的商人」(“complete tradesman”)提出具體的定義,期許此書為年輕商人的從商指南,並宣揚商業為國家的致富之道。他不僅試圖要建立一種商人精神,也將這樣的想法落實到他的小說人物上,而這樣的概念同時也可以用來解讀《茉兒‧佛蘭德斯》(1722)與《蘿克珊娜》(1724)中極具爭議性的女性角色。 本研究將分成三個章節:以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為作為檢視的主軸,第一章首先要闡明狄福實為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者,藉以審視狄福在《道地英國商人》中所建構的商人精神;在接下來的兩章,本論文將強調茉兒和蘿克珊娜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將她們定位為狄福的「女商人」(“women in business”),而非寡廉鮮恥的娼妓與交際花。狄福的女性角色以其財富管理的能力,試圖踰越社會對於女性的規範,並以其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就,建立女性的主體性。因此透過時代歷史背景的探討,本論文亦將分析狄福對於貧困女子的同情,以討論小說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狄福在此議題的立場。 狄福其實欲藉由他的作品來建立有系統的經濟理論,本論文作者希望能就狄福在經濟方面的主張,做更深入的解釋,並針對他最受非議的小說角色,提出不同的解讀方式。
  • 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
    (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
    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
  • Item
    王爾德與比亞茲來的莎樂美 與「致命女性形象」
    (2007) 林峰聖; Lin, Feng-Sheng
    本論文旨在探討王爾德劇作《莎樂美》與比亞茲萊為其所繪插圖之中的性/別元素,特別是二人所創造出的莎樂美一角與「致命女性」形象之關係。王爾德與比亞茲來二人作品中皆呈現了具驚駭效果之性/別元素,在當時亦皆引起相當批判;而其中引起爭議的部分皆與二人呈現「變態」(perversity)與「色情」(pornography)元素相關。此外,許多評論者亦特別指出比亞茲來作品與王爾德原著之不同;事實上,比亞茲來為王爾德此劇所繪插圖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可能就是其「時代錯置」(anachronism)之設計;此類設計很可能創造出了更具顛覆性之效果。 本論文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致命女性」形象之重要特色以及這些特色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之呈現。本章觀察了一些十九世紀具代表性的「致命女性」作品,並將焦點特別放在濟慈的詩《無情美人》及數幅前拉斐爾派畫作,包括了羅賽蒂的《李莉斯貴婦人》與瓦特豪斯的《無情美人》。第二章討論王爾德劇作《莎樂美》,特別是其中呈現之「變態」、以及其莎樂美與先前「致命女性」之關聯。此章研究以十九世紀末焦慮為背景之「變態」,探究王爾德之莎樂美為「變態女性」的身份,並進一步將之與先前十九世紀英國「致命女性」作比較。第三章探討比亞茲來的莎樂美插圖,聚焦於這套作品中性/別元素與「色情」之聯結、以及為何比亞茲來的莎樂美被視為「致命女性」。此章並比較王爾德與比亞茲來在其莎樂美創作中運用性/別元素之方式。
  • Item
    國中生對英語課本活動喜好之研究
    (2005) 趙雲華; Yun-hua Chao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國中生對於英語教科書中的活動喜好,特別針對學生的活動喜好及其與英語學習風格、英語學習動機強度、學習成就及性別間的相關性做進一步的了解。 本研究施測對象為336 名臺北市士林區一所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研究方法採量表調查法。除了詢問背景資料外,本問卷含改編自Reid (1987) 的學習知覺風格偏好量表、Gardner (1985)的動機強度問卷、及改編自康軒國中英語第一冊至第四冊的課本活動喜好問卷。問卷的結果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及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活動喜好與其英語學習風格、英語學習動機強度、學習成就及性別間有顯著相關。在學生喜好的前十項活動方面,學生的活動喜好類型與其學習風格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學生最不喜好的十項活動中,活動的施行方式(單獨或分組活動)與活動的難度對學生的活動喜好影響較大。本研究建議教師在設計或施行教學活動前,應先了解學生之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強度,以使教學更為有效。此外,施行較為困難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更為注意學生的反應,給予學生詳盡的指導及練習,並減低學生學習的焦慮。教科書編者在設計教科書活動時,也應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及動機,並了解教師及學生對課本活動的喜惡,增加學生及教師偏好的活動,並改編學生覺得困難而不喜好、或教師覺得施行上有困難的活動,以使教師在教學上更得心應手。
  • Item
    從社會語言學觀點看男女言談之差異-以臺灣電視談話性節目為例
    (2005) 劉靜孺; Ching-Ju Liu
    摘要 本研究旨在由臺灣電視談話性節目中探討男女性別言談之間的差異。為了比較男女間言談差異,本研究總共分析了『說話量、規避詞、附加問句、加強詞、閩南語、幽默語、禮貌用語及無意義的形容詞』共八項。此外,本研究亦以『調節理論』來解釋為何男女在身處不同性質節目裡與面對不同說話對象時,言談行為會有所改變。在資料收集上,本研究語料取自於十二個收視率最高的談話性節目,並將之錄影下來。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言語之間確實存在許多差異性。首先,在平均上,男性在公眾場合裡說話的量比女性還多,即使傳統上女性一直被認為是較多話的。此外,男性也較女性用了更多幽默語及閩南語。相較之下,女性說話時較喜歡用規避詞 (hedges)。以上所述幾點和前人研究結果相符。然而,本研究結果卻發現,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用了較多Lakoff (1975) 所提出的『女性用語』,例如『附加問句、加強詞、與禮貌用語』,Lakoff認為這幾點是女性較偏愛使用的言詞。這樣的研究差異是可理解的,因為Lakoff和本研究探討的語言不同,時空背景也不一樣。 本研究結果亦發現,不管男性或女性,他們的言談會隨著說話場景與對話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他們調節自己的言談方式,旨在尋求聆聽者的認可與認同,及獲得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