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
    (2003) 許朝勝
    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
  • Item
    翻譯中的女性:穆可杰<茉莉>中之移民身份認同
    (2003) 詹嘉怡
    「茉莉」可視為印度裔作家穆可杰對移民精神給予最正面肯定之文本,主要探討遷移主體顛沛離散之經驗與女性自我成長之命題。本論文以當代翻譯理論和霍爾的文化認同為主軸,切入探討移民遷徙現象以及其對主體身份認同的影響。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包含後殖民作家如何挪用前殖民者之英語來反映本土的歷史和自我之主體性。另外對近代翻譯理論的流變也作一縱覽,探究移民遷徙所帶來文化翻譯之關係,進一步突顯文化因遷徙、翻譯、雜揉而產生新的契機。 第二章著力於穆可杰之文化地理介紹。由於穆可杰多重的離散經驗,使其國/家認同歷經巨變。而她的主張摒棄羈旅者局外的身份,擁護大融爐精神和同化的政治立場往往引來諸多爭議,甚至被第三世界評論家冠以「民族叛徒」之罪名。本論文藉文化翻譯的角度來呈現她個人移民的親身經驗,以及採取同化或堅持羈旅立場之得與失,希冀讀者能夠瞭解她堅信移民者必須同化的政治意識是如何成形,進而認知民族本質主義的謬誤。 第三章主要是根據同化的程度來分析三種不同移民模式。本論文直接挪用翻譯的意符,強調為了生存,移民主體自我改變的重要性,以及面臨文化雜化的必然性。因此,移民者應拋棄過去文化歷史對身份認同的羈絆,根據開放的空間方位來隨之重新調整自我的視野。 第四章著眼於新移民者與美國主流社會之間曖昧難明的互動關係,以及在白人種族主義的凝視下他們如何抗衡。同時揭露白人東方主義的慾望和焦慮,批判西方人道主義,此外本論文意圖檢視穆可杰對於印度父權體制的批評和母系力量的認可,進而劃分她與西方女性主義的立場差異。 第五章總結穆可杰秉持遷徙/翻譯的過程中自我重生的信念,藉由文化融合的激盪,來為僵化的傳統找尋新的生命。她主張移民主體應跳脫文化正宗性的迷思,在自由開放的空間內,不斷地反省魯西迪的問題:「如何在這世界中安身立命?」並能找到自己對應的答案。
  • Item
    朝向表演自我意識:山姆˙薛帕劇中之自我意識
    (2003) 楊雅惠; Ya-hui Yang
    本論文試圖探究山姆˙薛帕早期獨幕劇作中自我意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心理學、劇場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如許多批評家所指出,山姆˙薛帕的早期作品以強烈的自我意識為特色,然而,此種自我意識似乎與作者本身的個人歷史以及藝術創作有著切的關係,亦即,其身分的危機與重建。 第一章追溯山姆˙薛帕孩童時期的漂泊生涯,討論其一直存有的錯置與無歸屬感,進而由此作為其身份再造之動機。從哲學角度而言,自我意識的作用在於使得身分建構的重要元素,即「自我定位」以及「再定位」發生,從而重塑個體身分。此外,藉著與布雷希特的劇場作比較,本章亦嘗試為薛帕的劇場屬性作定位。作為一個後現代劇作家,薛帕的劇場與布雷希特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自我意識在山姆˙薛帕的劇場中灌注一種即刻的當下經驗,使得他的劇場獨樹一格。 第二章嘗試從私密的自我意識的角度界定感知自我的領域。從「雙重刺激」、「身體界線」以及「鏡像認知」三個角度討論私密我的範圍。文中引用《芝加哥》及《紅色十字》二劇為例,並討論劇場意像的實體性。 第三章以公開的自我意識為主軸,勾勒出認知自我的版圖,從「自我評價」、「隱匿」以及「相異觀點」三種基礎說明公眾我的範疇。由於自我與他人的身分在相互建構中生成,因此個我的意義須在社群以及文化對話的文本之中完成。文中援引《伊克魯思之母》說明人際互動之微妙。 第四章論及「焦慮」以及「慾望」二個主題,因為自我意識會導致情感宣洩的極化反應,「焦慮」成為為自我意識運作之下的自然現象。藉由《石頭花園》以及《可怕的鬼魂》二劇探討父子間的對抗與鬥爭。此外也應用佛洛伊德的心理運作機制,探索薛帕早期劇作中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及僭越慾望。 結論部份從後現代表演理論與實驗的觀點討論自我意識,視其從表演與文本二者相互激盪與辯證之中所生成。我嘗試將美國後現代前衛劇場分為二個時期,將薛柏對於感知我的探索歸類於前一時期的影響,而對於認知我的探討歸於後一時期的影響。最後,結論以「表演自我意識」作為薛帕的劇場之依歸,因為其「缺空性」與「流動性」在在使得個我成為經驗感知的立即接受者,使情感姿勢得以產生,也使得表演自我不斷地創造與戲玩。
  • Item
    史伯丁.葛瑞、安娜.德維爾.史密斯與艾瑞克.伯格森等三位單人獨白劇中的表演策略
    (2007) 張嘉怡; Philip Chang
    本論文藉由班雅明(Benjamin)的「歷史概念」(history)、列維納斯(Levinas)的「他者的倫理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ther)與利普茲(Lipsitz)「相對記憶」(counter-memory)的概念探討史伯丁.葛瑞(Spalding Gray),安娜.德維爾.史密斯(Anna Deavere Smith)與艾瑞克.柏格森(Eric Bogosian)等三位美國劇場界中單人獨白劇裡的表演策略。此一探究表演策略主要是分析三位表演者如何運用外在的模仿,例如肢體動作、言談模式、服裝與聲調等,再現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此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是指於主流社會中被排擠至社會邊緣不具任何發聲機會的邊緣人。由於三者的作品,不論是在內容與形式上,均承襲由30至60年代發展出的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er)。因此,第一章除了追溯紀錄劇場的歷史背景外,亦探討其對史伯丁.葛瑞、安娜.德維爾.史密斯與艾瑞克.柏格森等人於創作上的影響。此外,筆者亦彙整評論家對此三位表演者的批評,並點出批評者於分析三位表演者作品時的盲點。 第二章著墨於史伯丁.葛瑞的《泳至高棉》(Swimming to Cambodia)與《盒中怪物》(Monster in a Box)二齣劇中如何藉由敘述與表演策略(narration and performance strategies)學習歷史真相過程中如何呈現劇中所謂社會/政治他者(social/political Other)。兩部作品均是以主人翁葛瑞敘述他自己的記憶(memory)為主軸。這些社會/政治他者是指《泳至高棉》劇中主人翁葛瑞於泰國拍戲時,所遇到在越南戰爭中存活下來的高棉人與泰國當地人。藉由與這些人的接觸,劇中人葛瑞得之關於高棉的歷史、美軍介入越戰的經過與美軍秘密轟炸高棉的活動。過程中,劇中人葛瑞了解到歷史真相的殘酷。《盒中怪物》則是描述主人翁葛瑞於尼加拉瓜為電影公司找尋拍攝題材時,經由與當地人接觸而得知美軍介入尼加拉瓜內政過程中,如何凌虐當地戰犯的歷史。 第三章探討安娜.德維爾.史密斯之《曙光:洛杉磯,1992》(Twilight: Los Angeles,1992)與《鏡中火》(Fires in the Mirror)二劇中史密斯如何運用她的受訪者的話語為其二劇的素材。除了探究史密斯如何以劇作者與表演者此二身分客觀地挪用訪談者的話語呈現他者之外,本章亦分析史密斯如何藉由模仿其受訪者的肢體與語言來呈現這些受訪者。《曙光:洛杉磯,1992》與《鏡中火》二劇均紀錄人們對於種族暴動後的想法與態度的作品。前者是紀錄於1992年發生於洛杉磯的暴動,導火線是一支為新聞媒體播放錄到白人警察毆打黑人的影帶;由於事後白人警察被宣判無罪而引起暴動。為了解造成暴動真正的原因,史密斯訪問了與此一事件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人的想法。《鏡中火》則是一齣關於1991年發生在紐約黑人區暴動的作品。原由是猶太人駕駛闖紅燈導致一位黑人男童死亡與一位黑人女童嚴重受傷。數小時後,一群年輕黑人於街角刺死一位來自澳洲的猶太人。暴動於焉產生。如同《曙光:洛杉磯,1992》,此一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史密斯所訪問的人。 第四章討論艾瑞克.柏格森的《性、毒品、搖滾樂》(Sex, Drugs, Rock& Roll)與《歡樂屋》(Funhouse)兩劇中柏格森如何經由模仿所謂社會/文化他者(social/cultural Other)的肢體與話語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各眾生相之生活百態。《性、毒品、搖滾樂》紀錄了九零年代人們對於性、毒品與搖滾樂的態度;藉由此一態度與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描繪柏格森批判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例如毒品氾濫、性濫交、勞工剝削與犯罪問題。《歡樂屋》一劇則可被視為《性、毒品、搖滾樂》一劇的雛型,此一作品的重心在於描繪資本主義中上層與下層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百態,包含勢力的商人、流浪漢、假博愛主義者與失意的藝術家。如同葛瑞與史密斯的表演策略,柏格森的策略亦是模擬這些現實生活中人的語言、體態、行為舉止與聲調。 第五章除了指出三位表演者於呈現劇中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時無意識地將這些他者化約為語言,肢體與外表的元素之外,筆者亦探討「自我」(self)如何壓抑「他者」(the Other)的發聲,而「他者」又如何在壓抑、被動中尋得發聲的機會,展現與「自我」的不同。這種獨白往往因為政治意識或其他的意識形態而剪裁、選擇,甚或編纂了自己原先所經歷的事物,導致無法原始地呈現出歷史事件與切斷了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與人與自然等四面向於共時以及歷史的關聯性。所謂他者的生存境遇,是指他者在人與人,社會與自然等方面獲得的整體性認識和體驗。可以從共時性地解釋生存境遇與戲劇語言的關係,從理論上分析他者境遇是引起戲劇語言發生變化的主要動力;與歷時性地描述戲劇語言的變化,在實踐中核對總和考察他者境遇對戲劇語言的影響。因此,社會性(social context)與歷史性(historical context)時為探討他者再現(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時必須考量的面向,而不能只專注於作品本身忽略當下的政治與社會情境,以避免如同葛瑞、史密斯與柏格森等人,於探討他者再現時所可能面臨的盲點。
  • Item
    印地安抗爭:席爾柯<亡者曆書>中的女性主義地理
    (2007) 謝宜玲
    本文探討席爾科小說《亡者曆書》中的另類地理學。研究方向由女性主義地理學此一解構傳統地理及提倡流動地理的學科角度出發,檢驗席爾科對邊界及空間的概念,並討論其與女性主義地理學的相似性。受到拉古納(Laguna Pueblo)文化的影響,席爾科所提出的無邊界空間(borderless space)深植於部族母系制(tribal matriarchy)的包容性,流動性與異質性。此女性部族空間觀在《亡者曆書》中具體呈現。利用小說的卷頭地圖,結構及情節,席爾科將印地安抗爭安置於開放空間中,同時預言一個超越父權掌控的母系第五世界。 本文包含四部分。第一章介紹席爾科及女性主義地理學。簡介的重點放在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葛洛莉‧安茶朵(Gloria Anzaldúa)及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這四位對傳統地理學提出重要批判的學者。第二章首先介紹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亨利•列維布(Henri Levebvre)及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這三位近代地理學者。除了將他們的主張與女性地理學者做一比較外,並歸納出上列學者與席爾科的關聯。文章接著探討席爾科在自傳類散文及訪談中所傳達的邊界與空間概念。相較於基進及女性主義地理學,席爾科的另類空間觀呼應了無邊界空間的概念,但更強調邊界地帶(borderland)。第三章討論席爾科的另類地理學如何呈現在《亡者曆書》中。文章闡明小說的卷頭地圖描繪了無疆界的女性空間,小說的結構暗示了跨國界的部族主義,而小說的情節則預言了一個母系的烏托邦。第四章歸結全文,重申席爾科在小說中顛覆了西方地理學的父權傳統,並創造了一個女性部族空間。
  • Item
    尋找家園: 論湯馬斯金恩之<<草長青, 水長流>>中的返鄉政治
    (2006) 羅凱菱; Kailing Lo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湯馬斯˙金恩小說<<草長青,水長流>>所呈現的返鄉政治。返鄉對於北美原住民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議題,多數北美原住民小說著重於描寫主角們因返鄉回到保留區(reservation)而感到滿足,進而從祖先的土地中得到重生和救贖。然而,家是一個概念性(notional)的定位(positioning),而非地理性(geographical)的實體(essence)。本論文企圖探討在原住民「回家」之後,受到殖民和部落兩者間文化的限制、利益衝突和影響,還有返鄉者主觀的認同,家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因此,「回家」可以視為身分認同型塑和家園再造的策略。金恩在小說<<草長青,水長流>>中描寫三個加拿大黑腳族(the Blackfoot)的年輕返鄉遊子(萊諾紅狗、查理張望的熊、艾波妲法蘭克)所遭遇的認同問題,呈現北美原住民社會在不同文化衝擊下發生認同危機,使返鄉遊子重新尋求家的意義、所在、和「在家感」(feeling at home)。 本論文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呈現出論文的觀點、寫作動機、以及論述返鄉遊子和部落的連結,同時說明身分政治、社會文化及家園是互為指涉的過程,並說明後續章節的理論架構。第二章嘗試分析萊諾紅狗從土地和保留區為起點尋找家園,並提出部落土地象徵和儀式舉行(如小說中的太陽舞)為維繫族人之連結和喚起返鄉遊子對部落土地的嚮往渴望。第三章將閱讀查理張望的熊的跨國移民經驗,查理的跨國返鄉旅途瓦解美加國界對北美原住民行動的限制,並顛覆白人對原住民刻板印象。不啻是白人對原住民,亦或原住民對白人必須吸收各方影響,互相交融,表現文化流動性。也因此,查理最後視Blossom和Hollywood兩者為家。第四章則以部落女性代表艾波妲法蘭克創造不穩定的未來、流動、去領域化(deterritorialized)的家園,掙脫以往原住民女性在殖民統治和父權體制下所受到的傷害與束縛;另外,艾波塔的無性懷孕顛覆了傳統的家庭價值和觀念,原住民女性身體不再是西方殖民統治和父權慾望下的投射,本論文探討女性身體是反動、部落文化新生命的力量,女性身體並非簡單或單面向意識形態的產物,而是可從不同角度觀察,是原住民部落的新希望。第五章總結以上四章的討論,思考金恩在重新檢視「返鄉」的意義,為原住民文學中家園的尋找新的開展方向。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問卷調查研究
    (2006) 賀道啟; Tao-chi, Her
    現行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的測驗僅包含閱讀能力測驗,無法測試出考生在聽力、口說與寫作方面的英語能力。況且,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中基本溝通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針對聽力測驗部分,調查台灣地區中學教師以及學生對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之看法與可行性。 參考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為中學教師、高中學生、國中學生設計三份不同的問卷,藉此獲得下列研究問題的答案:(1) 中學教師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2) 中學教師的背景、教學與施測經驗、對英語聽力教學與測驗的看法,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3)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4) 中學生的背景、自我英語能力評估、英語成績、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對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這五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5)中學教師與學生認為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不可行的主要原因為何? 參與研究者包含分別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三百名中學教師,四百二十名國中生以及四百八十名高中生。研究結果發現:(1) 中學教師了解培養聽說讀寫四方面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上難以四者並重。至於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聽力的關係,贊成兩者相關與反對的教師人數比例近似。此外,中學教師認同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的優點,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只要解決部分問題,短期內就可加考聽力測驗。(2) 對於加考聽力的可行性,國中教師、將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視為個人教學目標的教師以及認同加考聽力優點的教師,較容易持正面的態度。(3) 中學生普遍認為自身的英語閱讀能力等同於自身的英語聽力。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中學生普遍認為有其必要性,大多數也認為解決部分問題後,短期內就可行。(4)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與其對可行性的看法有極高的關聯。高中生對自我英語聽力的評估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也有相關。此外,國中生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亦相關。(5) 對中學教師與學生而言,試場環境與設備各地不一的情況,是加考聽力測驗最大的障礙。國中生另外比較擔心的是聽不懂錄音人員的發音與腔調。 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基測英語科若要加考聽力測驗,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環境與設備的問題,其次就是出題方式與內容需考慮文化與城鄉差異,以核心、共通的能力為主。此外,中學教師宜多注重英語聽力的教學,教育單位也應該多多提升各地英語聽力教學的質與量。
  • Item
    高中英詩教學:美術班英詩教學活動之研究
    (2007) 張嘉雯; Chang Jia-we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透過課堂活動與學習單等,來引導高中美術班學生學習英詩。本研究採用學習單、朗誦比賽、課堂活動、討論等,引導學生有效閱讀英詩,且以簡易英詩創作提升學習成就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鼓勵美術班學生以美術作品來呈現他們學習英詩的共鳴。實驗後並探討這些活動對提昇英文學習成效是否具有正面效果與影響。 本研究的對象是三十位宜蘭高中第六屆美術班學生,所有受試學生在老師所設計的英詩課程中欣賞並練習創作英詩。本實驗在教材選擇上以主題式教學,挑選符合青少年背景及經驗,並配合時節及龍騰版教科書內容的英詩,盼能引發受試學生對英詩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對英文學習產生更多動力。在資料分析方面,針對受試者填寫問卷結果、學習單、訪談內容及研究者觀察紀錄等來加以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研究中的教學活動提昇了學生對英詩的興趣,該班大部分學生表示閱讀英詩啟發他們作深度思考並提升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2. 大部分的學生表示英詩教學活動對增進英文能力有幫助,尤其是在閱讀能力方面。 3. 大部分學生喜歡或感受深刻的英詩,是與他們生活經驗有關的,或是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 4. 大部分學生對本研究的英詩教學活動抱持肯定的態度,他們表示這些活動幫助他們理解英詩,此外,學生們認為教室的學習氣氛愉快且教室佈告欄與寫學習單提供他們更多學習英詩的機會。 5. 大部分學生表示生字是他們在閱讀英詩時遇到最大的困難,絕大部分的學生會以查字典或請教老師同學的方式解決。 6. 大部分學生肯定學習單及畫出心中的英詩,能幫助自己反省學習過程。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者提出以下有關高中英詩教學的建議: 1. 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將符合學生興趣及程度的英詩納入日常的英語課程中。 2. 高中英語教師可以透過設計活動及學習單來提升學生對英詩學習的理解與認同。 3. 高中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依各有利的英詩學習環境,結合學生的專長與優點,幫助學生融入英詩的學習。 此研究有許多不足、可改進的地方,但研究結果確實可看出高中英詩教學的可行性及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