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報紙之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中後設隱喻之語意研究(2005) 黃欣然; Hsin-jan Huang本研究依據Flip G. Droste所提出之後設隱喻理論,旨在探討其在中文報紙中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語意與語用功能。研究所採用語料來源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其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後設隱喻在中文語料中為自然語言的必要之一部分,而非僅是修辭潤飾上的功能。語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以達到某種效果;後設隱喻的功能正符合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目的:吸引讀者注意,並在有限的時空內,表達雙重的涵義。在依據內容、結構及觸發之語料分類中,社會新聞、雙字詞及語意歧義分別為各類中出現頻率最高者。中文的語言特性使後設隱喻在相較英文下,有良好的發揮空間且有更多的表現型態。它可以是由下列所觸發:(1)句法歧義;(2)語意歧義;(3)專有名詞之嵌入;(4)音譯。需要強調的是,語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中文後設隱喻的先決條件為先有隱喻的涵義,再從字面上獲得另一符合語境和指涉架構之用法,尤其字音、字型需一致,才不至於與隱喻、雙關語、假後設隱喻混淆。Item 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學習成效之研究(2005) 汪宜璇; Yi-xuan Wang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的學習成效。主要議題是傳統文法書中名詞可數性質的說明對於學習者的影響。四十位國三學生和四十位高三學生參加本實驗。他們依指示完成判斷可數性質的測驗。 整體而言,由於傳統文法中強調制式名詞分類教學的影響,受試者依此分類在普通名詞、普通可數名詞、特指用法的專有名詞的表現較佳,然而受試者亦因此種名詞分類,而在一些有明顯可數性質線索,但違反該分類的試題中,正確率偏低。其他因素像是集合名詞的特殊型式、該用語常用與否、在真實世界中的外觀、母語的影響、以及名詞前的量詞等,都是可能影響可數性判斷結果的因素。 比較高中生和國中生,高中程度者對於可數性質的判斷優於國中程度者。可能是因為他們閱讀的內容較廣,而有更多機會做可數性質判斷的練習。然而進一步探究則發現,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名詞使用,而過度把專有名詞和物質名詞當不可數名詞使用。高中生在這些名詞次類的表現不佳很可能是受到傳統文法書中制式名詞分類法的影響。 此外,國中和高中生在不同名詞類別中可數和不可數名詞的使用亦顯示高中生受到制式分類法的影響較國中生深。國中生傾向於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專有名詞當不可數,但在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過度把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使用, 但亦較能接受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的正確用法。相較之下,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而專有、物質和抽象名詞則都當不可數用,而常常導致用法的錯誤。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高中生學習文法規則較久,所以受到的影響較深;國中學生,相反地,受到傳統可數類別劃分規定的影響就沒有那麼深,因而制式用法還並未建立得那麼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