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Item 從台灣話及匈牙利語看可視性理論(2009) 沈大鈞; David Ta-Chun Shen我們反對不徵(underpsecification),取而代之的是可視性理論(the Visibility Theory)。在該理論中,基底的音徵是全部標出的,同時,規則∕限制可以標誌成是和對比(contrastive)、有標(marked)或全部的音徵作用。利用這樣的分別解釋(不)透明性且不會導致連接線交叉的情形。 我們將可視性理論套用到台灣話的鼻化及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 我們提出兩條鼻音擴散規則以解釋台灣話的鼻化。其中一條是以音節為範疇、與有標音徵作用;另一條則是以音步為範疇、與全部音徵作用。鼻母音和音節鼻音的[+鼻]可以擴散但鼻音的卻不可以,藉由不同類型的音徵得到了解釋。為了照顧音節縮略和祕密語,我們認為這兩條規則是循環性(cyclic)的。音節縮略後有一個循環,然而祕密語其後則有兩個循環。 我們視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為與對比音徵作用、從詞根擴散有標[+後]至後綴的結果。關於[epsilon]作為中性(neutral)母音還是和諧母音此一爭論已久的問題,可視性理論認為是後者—此一觀點有部分的實證支持。再者,e[length]-a[length]轉換不視為是元音和諧的一部份,因為e[length]的不對比性致使其無法被和諧現象所見。就可視性理論來說,排除該轉換於和諧現象之外,實提升了匈牙利語音韻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