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從「社會對體」(social dyad)看「第六倫」的普遍主義取向:一個本土視域的嘗試
    (2006) 王昱峰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中國文化何以缺乏「公共性」,呈現一種無「公民」狀態,並討論一九三○年代及一九八○年代的兩波有關「第六倫」的討論,最後對目前國內缺乏對「公民性」的適當教育的狀況,而希望藉著這個研究強調應在適當課程中發展本土公民教育。 社會學家韋伯在他的《中國宗教》中強調中國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而社會心理學家威爾森(R. W. Wilson),也有一個困惑,即中國顯然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但何以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普遍主義的文化」,本論文即以此為始點,試著探討究竟上述論點是否站得住腳。 在本論文中我借用齊美爾(G. Simmel)的一個觀念dyad作為分析的概念。齊美爾說「dyad」是一種一對一的封閉狀態。在中國傳統的倫理思考中,因過度注意一對一的關係,故忽略了對法人、陌生人或其他與公共領域有關的事務,因此基本上是以「五倫」為核心思維的「宗法性的私民」,缺乏公共性的思維同時也形成了「無公民狀態」,而由「宗法性的私民」到「公共性的公民」是人倫特殊主義到道德普遍主義,是前現代宗法單子到現代國家主權者的差異。 本論文的後半部則討論了一九三○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第六倫運動」,在一九三二年,何永佶提出了掙脫傳統「五倫」思維的「第六倫」思維。不過,何永佶的文章在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到了一九八○年代,李國鼎則提出了「第六倫運動」,這個運動的提出,正值臺灣經濟起飛,社會急遽改變,傳統的五倫關係已經無法充份維繫人心之時,所以一方面是整個運動有鮮明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在那樣的情況之下,這個運動的訴求也很快得到各方面的呼應。關於這兩波有關「第六倫」的運動,我在論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探討,我認為它們代表一種本土式的公民意識的萌芽。 最後,本論文也指出,臺灣的教育普遍欠缺普遍主義式的公民教養,這是今後朝野上下所應當努力的目標。
  • Item
    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課程銜接之研究 - 以政治部分為例
    (2010) 楊玲悅; Yang, Ling-Yueh
    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國、高中公民科政治課程的銜接狀況,了解高中教材是否建構在國中學習基礎上,表現出加深加廣的銜接。為了達成此目的,決定採取內容分析法,改編董秀蘭之研究問卷,形成「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政治知識內容主類目分析表」;另以新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知識向度為基礎,形成「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政治知識策略類目分析表」以此二維向度矩陣來分析我國國、高中公民教科書政治課程的銜接性,做為日後政治教育教學及教材編輯的參考。 根據內容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課程綱要的銜接表現 一、整體課綱展現一定的連貫性,惟綱要形式未能統整一致 二、課程目標的設定由具體到抽象,涵蓋認知、情意、技能 三、教材綱要呈現加深加廣,惟能力指標與基本內容未統整 四、九九課綱中移除部分重要主題,恐導致學習概念不完整 貳、教材單元主題的銜接表現 一、國、高中教科書單元編排之脈絡大致相符 二、教材單元主題大致上由少而多、由簡而繁 三、部分主題缺乏銜接連貫性恐影響學習效果 参、教材編寫策略的銜接表現 一、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繼續性表現 「民主政治的意義」、「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選舉活動與行為」、「中央政府的組織與職權」4個主類目,在難度層次上較國中有所提升,達到加深並加廣的銜接;「國家的目的」、「國家構成要素」、「國體與政體」、「政黨制度的類型」、「選舉權的行使」5個主類目,無顯著的內容加深,此現象可能造成學習的浪費與倦怠,難以達到迅速且有效的學習。 二、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一致性表現 高中各版本在不同的主類目中皆曾使用不同於國中教材的詞彙來聯結同一知識概念,此種用語前後不協調或不一致的表現,不易達到提示學習者的認知特性與舊經驗。 三、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順序性表現 大抵表現良好,唯「選舉的意涵」、「地方自治」、「民主素養與公民德行」3個主類目,呈現學習次序的安排倒置,易使學生建構知識欠缺流暢或脫節。 肆、高中各版本教科書編寫策略特色 三民版較其他版本有更多的概念知識,顯示其偏重分類性知識;龍騰版與南一版著重抽象知識的建構與思考能力的訓練。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國、高中課程綱要的建議 一、統整國、高中課程綱要的形式與名稱,使課程銜接更一貫及明確化 二、「我國政治發展」、「公民與民主的關係」回歸九九課綱,使課程完整 貳、對高中教科書編印者的建議 一、重視國高中重覆主題的編寫,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二、留意國、高中教科書在重要詞彙使用上的一致性 三、適當排列國、高中教科書中政治知識的學習次第 四、避免使用艱澀的名詞作為建構新知識的舉例說明 五、高中應側重程序、後設知識,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六、教科書出版商宜針對課程銜接內容編擬整體架構 参、對國、高中教師的建議 一、了解國高中課程銜接,可有效降低授課時數不足的壓力 二、建立國高中教師對話與分享的平台,提供銜接專業諮詢 三、主動成立教學團隊以協助彼此共同解決課程銜接的問題 肆、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協助建立國高中公民教師交流平台,減少課程銜接斷層 二、建立完整一貫的課程處理機制,落實十二年國教之銜接
  • Item
    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
    (2011) 王富瑾; Wang, Fu-Jin
    本研究參酌法理以及教育學等觀點,探討我國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之權利。經由文獻研究之途徑,歸納出下列幾項研究結果: 一、高中職學生的教育基本權之依據為憲法第22條,必須要讓學生之人格得以自由開展,意涵人格開展權以及自由決定權,讓學生出席校務會議,參與校務的決定有助於落實教育基本權的保障。 二、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有助於公民教育目標的達成,學習內化人權、民主、與法治等價值。且以高中職學生的心智發展來看,足以獨立自主參與校務會議。 三、參與校務會議之學生代表必須依循多元參與原則,透過民主選舉產生,且以「直接與學生權益相關事項」為學生參與的界限。 四、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權利應該予以法制化,建議修訂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之相關規定,將校務會議的組成列入學生代表。
  • Item
    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國中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 以宜蘭縣為例
    (2008) 簡羽均; Chien, Yu-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宜蘭縣國中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之需求,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五:ㄧ、探知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對於國中公民科教材內容之影響。二、探究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宜蘭縣國中公民科教師教學之現況。三、探討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宜蘭縣國中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之需求。四、探求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影響宜蘭縣國中公民科教師教學之因素。五、歸納研究之發現,並針對宜蘭縣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需求提供建議。研究方法主要採文獻探討法與問卷調查法,以宜蘭縣立公立國民中學公民科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共發出91 份問卷,有效回收87 份,有效回收率達93.4 %。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宜蘭縣國中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需求調查問卷』。問卷所得資料輸入電腦,以電腦統計軟體SPSS12.0 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並將問卷填答結果加以分析。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於教材內容部分:發現(一)新教材的難度加深,專業性增強;(二)教師需具備轉化能力指標成課程內容的能力;(三)非專業教師合科教學的困境。二、於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部分:應分為(一)公民教育理念、(二)公民專門知識與(三)公民教學知能三項。三、於教師專業知能之需求部分:整體而言,宜蘭縣國中公民科任教教師對於教師專業知能呈現中上程度的需求。四、就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而言:(一)不同教育程度,對於『活動示例』有著顯著的不同需求、(二)不同服務年資,對『全球化的意義與影響』與『科技與環境議題的內涵』與『角色扮演法』,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授公民年資,對於『教師專業不足』的意見有著顯著差異、(四)不同教學專長領域,在『助益最小的進修活動』及『教師專業不足』上有顯著的不同意見、(五)不同進修次數,在『助益最小的進修活動』及『教學內容不適當』上有顯著的不同意見、(六)不同服務學校規模,在『經濟組織』與『欠缺補充教材』上有顯著不同意見。五、就公民科教學的相關意見上發現:(一)自我研究進修助益最大、校內辦理之研習活動助益最小(二)教學現場的最大困難點是『授課時數不足』(三)教師手冊最應加強的是:『活動示例』、『名詞釋義』及『參考資料』。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建議教育行政機關:(一)設置公民教育專門研究與諮詢機構、(二)發行定期的公民教育專業刊物、(三)訂定公民教師專業知能的標準、(四)鼓勵並增加教師進修機會。二、建議師資培育學校:(一)針對九年一貫新課程內容及教學法再予加強,讓新教師未來在校內可扮演讓知識向下生根的角色(二)可以E化平台,強化回流教育。三、建議校方:(一)增加公民科教學時數、(二)聘任專業教師、(三)強化校內研習。四、建議國中教師,主動參與研習或學位進修。五、建議出版商編輯實用的教師手冊。六、對進一步研究之建議:分別在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銜接之研究 - 以法律部分為例
    (2008) 吳婌菱; Shu-Ling Wu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高中公民課程在法律部分銜接的狀況,目的在於了解目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彼此間在法律部分的銜接現況、問題、因應策略,同時探討課程間所涵蓋之相關概念是否能夠有效銜接。為了有效且深入瞭解現況及問題的核心,決定採取質性研究方式,以文件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為主,藉以真正了解國、高中在公民法律課程銜接的現況,主要探討之銜接內容包含:課程綱要、教材內容、教學現場等三方面。   根據文件分析與訪談資料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國高中公民法律課程間的銜接現況 一、課程綱要的銜接現況 (一)整體課綱的架構設計未能有所一致 (二)課程目標的設定呈現一定的連貫性 (三)教材綱要內涵本身具備層次的差異 二、教材內容的銜接現況 (一)兩者之單元架構在脈絡上大致相符 (二)內容的編寫乃由淺入深、由易而難 (三)部分主題缺乏先備知識恐影響銜接 三、教學現場的銜接現況 (一)高中階段教師較國中提升備課壓力 (二)肯定先備知識能有助於課程的進行 (三)學生進入高中後不易理解課程內涵 貳、國高中公民法律課程間的銜接問題 一、課程綱要的銜接問題 (一)課程綱要的設計並不一致,而無法有效進行一貫的銜接 (二)相關人員對於課程綱要的解讀不同,間接影響銜接效果 二、教材內容的銜接問題 (一)國、高中教材內容落差過於明顯,難度與份量難以切合 (二)高中教材概念抽象且加深專業,普遍脫離學生生活經驗 (三)市場機制左右教材內容的編寫,無法有效轉化課綱精神 三、教學現場的銜接問題 (一)教材直接影響學生,教師亦難以有效進行課程內容傳遞 (二)授課時數與教材內容難以平衡,考試壓力扭曲教學理想 (三)學生之先備知識過於零碎,不足以掌握高中課程的起點 (四)教師缺乏前一階段經驗,實際教學未特別在意銜接問題   同時,除針對研究結果為後續研究提供相關建議外,亦有下列建議: 壹、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正視國、高中公民法律課程銜接問題 二、辦理研習座談以宣導法律課程之銜接 三、建構國、高中公民教師正式交流機制 四、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對話的平台與管道 五、考量現場教師需求調整升學考試走向 六、規劃銜接問題之因應策略及評鑑標準 七、有效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銜接 貳、對國、高中教師的建議 一、重視國、高中公民法律課程之銜接並進行行動研究 二、增進不同階段教師間的彼此交流以及教材間的互通 三、透過教學研討會與策略聯盟解決課程銜接相關問題 四、充實法律教育領域之相關知能,持續提升專業能力 五、體認法律課程核心內涵與精神並具備能力加以轉化 六、發揮公民社會精神,加強主動參與且提供意見表達
  • Item
    高中公民領域教材中「國家認同」變遷之研究—1995年至2008年為主
    (2009) 郭豐榮
    臺灣社會一直存在著國家認同的衝突,1987年解嚴之後,衝突不僅沒有隨著民主化趨緩,反而變本加厲成為臺灣社會不安的嚴重因素;影響所及,連教育現場都不免捲入其中。 解嚴前,官方的中國意識融入公民領域教材,一直主導著臺灣國家認同教育的形塑力量;解嚴後,隨著民主化運動的開展,臺灣逐漸轉型、甚至鞏固成為憲政民主國家,公民教育也隨著這時代的脈動,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功能,國家認同內涵亦從中國意識漸次走向臺灣意識。本論文選取自1983年、1995年以迄2005年,三套包括威權統治、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等不同時期,修訂之課程標準(綱要)及教材,針對其內容的變遷,加以比較、分析,從而在研究過程中,歸納得到公民教材往民主公民教育邁進的時代趨勢;這趨勢的發展,同時也導引一個國家認同的新理念—以臺灣主體意識為價值的認同觀點,正在逐步肇建之中;九五暫綱整併後的公民與社會科,正是這肇建工程的礎石,順應著此般發展,期盼能統合出一套符合現況的、單一的新臺灣認同國家圖像與願景,並供將於2010年全面施行的高中新課綱,編纂公民與社會科教材時,參酌融入課程中,開創營造國家認同共識的新契機。 教育力量的改造與內化,才是真正深入人心,化解國家認同衝突、凝聚國民國家共識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