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灣制憲運動之研究
    (2012) 陳炳楠; Ping-Nan Chen
    台灣制憲運動為民主轉型之一環,它在促進台灣憲法變遷與憲政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與貢獻;尤其從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進展觀察,台灣的制憲運動,同時也是「全球憲政主義」(world constitutionalism)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台灣制憲運動的興起,與台灣人「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變遷有關,更與海外台獨運動密不可分,他們不僅最早從事新憲法草案的研擬,且結合台灣內部的反對運動,帶動台灣1980年代末期,一股制憲運動的高潮,因而形成台灣難得一見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進而促成執政當局的憲政改革工程,使台灣成為「自由國家」(Free Country)的一員。但制憲運動本身卻未成功,因為從Ackerman「憲法時刻」的五階段理論分析,它雖然經歷了:發出憲法改革訊號(signal)的第一個階段,且社會上當時也公布了幾部新的憲法草案;但因為民進黨在1990年的「國是會議」,與1991年的「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連續遭到挫敗,使其提出的憲法草案,未被接受,因此僅停滯在「提出憲法改革方案」(proposal)的第二個階段;而沒有機會進一步發展到:「決定程序」的階段(triggering);「批准」(ratification)以及「鞏固」(consolidation)的階段,終至功虧一簣。 2003年隨著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又號召「新憲法運動」,而且從2005年起結合民間團體,致力於新憲法的研擬與宣揚,因此帶動台灣另一波「憲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高昂的時期;但這種「以總統為領導」的模式(model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最終卻因總統本人之家人與親信,涉及貪腐弊案,激起人民與在野黨的不滿,進而引發嚴重的抗議,以致損及新憲法運動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發展動能也隨之逐漸減弱。2008年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以及隨後的總統大選,執政的民進黨接連兩次的失敗,使新憲法運動也漸漸進入消沈時期。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由於新的執政者,有其不同的憲政思維;故目前的台灣可以說正是「憲法政治」沈寂的時刻。 然而本論文的最後結論,認為從台灣制憲運動的發展歷史觀察,它同時也是一種和平運動,正如台灣的民主轉型過程,被國際社會肯定為一場「寧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它在推展過程中,並沒有演變成群眾暴力,也未造成社會上尖銳的對立;故而對民眾持續的啟蒙、溝通與說服,進而爭取廣大的支持力量,將是制憲運動未來的努力方向;尤其如果能廣泛藉由「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途徑,以凝聚社會共識,或許終有成功之日。
  • Item
    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
    (2008) 曾俊瑋; Chen-Wei Tseng
    由於台灣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使得台灣這塊土地無論在文化、制度與族群上,都處於一種多元分歧的狀況。猶有甚者,關於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建構現況,事實上一直存在著危機。自台灣民主化歷程開展以來,國家認同問題成為台灣社會內部爭議最大、影響最廣泛的議題,而此議題經政治動員後,往往具有極大的傷害力,不僅使得族群間嚴重對立,更威脅了政治體系的穩定。 本文乃基於「理解國家認同之相關理論」、「探討台灣本土化後國家認同教育的真實風貌及影響」以及「從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內容中探討國家認同內涵」等動機而施行研究探討。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並依據「國家認同內涵分析主題類目表」之分類,探究「三民、南一、龍騰」三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希望藉著本研究來探討國家認同之相關理論,並了解台灣民主化後國家認同觀之形成背景與演變,還有分析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以作為未來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規劃,以及台灣未來國家認同發展之參考。
  • Item
    蘇格蘭獨立運動與獨立公投之研究
    (2016) 吳憶姍; Wu, Yi-San
    2014年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不僅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同時反映蘇格蘭在面臨國家認同選擇。本文以國家認同及民族主義角度分析蘇格蘭和聯合王國合併300年後,仍要求擴大自治權力和爭取獨立原因。 本文第二章首先透過蘇格蘭與英格蘭歷史淵源探究歷史因素對於蘇格蘭民族主義及民族認同形塑影響,同時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對於王室繼承權及統治權認知不同引發獨立戰爭與衝突探究蘇格蘭民族性。最後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為聯合王國過程與選擇分析蘇格蘭民族主義及對國家認同矛盾性。 第三章則由1970年代末期,柴契爾政府執政採取對蘇格蘭保守路線的經濟政策,引發經濟成長停滯等問題,進而激發蘇格蘭的民族意識再次崛起過程。此外從1997年透過憲政公投通過設置蘇格蘭議會象徵意義,研究如何開啟蘇格蘭爭取自治權及獨立運動契機。 第四章以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背景,分析及國內贊成獨立及續留英國兩派政治團體之意見和主張,研究民族主義對於蘇格蘭形塑民族認同之背景與影響。 最後觀察舉行2014年獨立公投後獨立運動的後續發展。包括蘇格蘭是否可因此得到更多自治權力、蘇格蘭議會改選後各政黨的席次分布等是否可更深入影響其獨立運動,並探討蘇格蘭日後獨立於聯合王國可能性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