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Classcraft融入混成學習對技術型高中機械力學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2) 闕凡; Chueh, Fan
    本研究旨在探究Classcraft融入混成學習對技術型高中機械力學課程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的間接效果。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測及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以某技術型高中二年級兩班學生,隨機分派其中一班為控制組,另一班為實驗組。實驗後研究結果顯示:一、學生接受Classcraft混成學習後,實驗組的機械力學課程成就測驗有顯著高於控制組得分;二、Classcraft混成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習動機,並間接增強機械力學課程成就測驗。研究建議如下:一、技術型高中應增開教材數位化及資訊科技應用相關研習;二、教師教學課程設計應著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三、教師應提高對Classcraft融入混成學習的應用與實踐。
  • Item
    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於高職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
    (2014) 黃敦煌; DUEN-HUA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應用於高職數學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差異,而實驗工具是以數位多媒體影音教學課程,對學生施予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補救教學。在本研究中所指之學習成效主要是探討學生進行不同模式的數學補救教學實驗後,對於數學學習態度、數學學習動機及數學成就測驗,前測與後測的改變情形。 本研究以新竹市某私立高中職業類科及綜合高中專門學程120名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3 組,1 組以數位學習,另 1 組以混成學習及1 組以傳統講授方式進行數學補救教學。主要採實驗研究法,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由參與研究之6位教師,扮演觀察者的角色,進行補救教學學習活動現場之觀察,以了解各組學生在補救教學實施後學習成效的情形。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 一、學生每週研讀數學時數與數學學習態度及數學學習動機有關。 二、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三、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四、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就,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本研究期望將研究結果歸結出相關建議,提供給學校數學教師、教育主管機關、學生及對後續研究者,以作為數位科技應用於數學補救教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 Item
    不同比例混成學習模式在高職電子學之教學成效研究
    (2013) 鄭斌用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時間比例之混成學習在高職專業科目『電子學』的教學成效,同時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不同時間比例的混成教學中,何者具最佳學習成效。實驗結果將對現階段的混成學習策略提出改進建議。 本研究採用不等組的準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某高職控制科一年級兩班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一班從頭到尾均以傳統講述法上課,另一班則分三個階段,分別以3:1、2:1、1:1時間比例對學生進行混成教學實驗。實驗組按照學習風格又分為四組,以觀察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不同比例的混成學習中學習成效的差異。 經過一個學期共18週的實驗教學。於三次段考前後,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實施『學前測驗』與『學後測驗』。測驗後經統計分析其教學成效,發現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差異達到顯著水準。同時,在學生學習進步率的面向中,以2:1的混成學習模式具最佳效果,其次1:1,再次3:1。而在學習風格面向中,以同化者在2:1的混成學習模式具有最佳效果。因此,證實採用以2:1混成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確實優於傳統式的教學模式,特別對於具有同化者學習風格的學生成效最好。
  • Item
    混成學習對國中生英聽學習成效之研究:自我效能與學習風格之調節效果
    (2016) 李淑菁; Lee, Shu-Ch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混成學習對國中生英聽學習成效(包括英語聽力成就測驗與英聽學習自我覺知效果)之影響,並分析自我效能與學習風格在此關係中的調節效果。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七年級兩個班級學生,隨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混成學習),另一班為控制組(傳統教學)。研究結果顯示:一、學生接受混成學習後,在英聽學習成效表現有增加,整體表現為中上程度;二、混成學習能顯著提升學生英語聽力成就測驗與英聽學習自我覺知的認知效果;三、低自我效能者在混成學習中的英聽學習成效顯著優於高自我效能者;四、「學習風格」在教學方法與英語聽力成就測驗及英聽學習自我覺知效果關係中,無顯著的調節效果。研究建議如下:一、線上學習教材宜針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做適性規畫與設計;二、學校行政宜建置數位學習平台與提升教室軟硬體設備;三、教師宜在教學時關照學習者的自我效能;四、未來研究宜研擬更具準確性之學習風格歸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