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2008) 林琴珠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自民國五十八年由一校一科進行試辦,各校陸續加入,迄今已實施屆三十八年,在這期間歷經了經濟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及教育改革,當前國內環境與當時環境已大不同。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雖然隨著外在環境變化有做若干的調整,但這當中仍有若干制度設計或執行上的缺失,造成實施成效不易彰顯。 為讓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能符合當前的環境需要,並成為一個有用、好用及可用的人才培育制度。本研究先探討背景環境,包括深入探討建教合作教育的理念及其理論基礎,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發展之沿革,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當前外部環境的的經濟、社會及教育的因素,德國二元職業教育制度及美國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並針對制度內涵(包括制度面與執行層面)做一剖析,最後再提出改進意見。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運作之有效運作模式:法令與目標為制度運作之指引;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制度規劃者與監控者;建教合作協調小組為協調運作之橋樑;學校為制度運作的引擎;合作事業單位為制度執行之重心;學生(技術生)為整個制度之主角也是核心;制度內各個職責環環相扣,才能達成訓練成效。造成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學習本質褪化之原因有:輪調式建教合作之技術生定位模糊;中小企業居多欠缺有效訓練之能力;缺乏訓練有素之專業人員;產業環境變遷促使開發高相關之工作崗位不易;連結就業的職業資格體系未有效建立;補充訓練對提升技能學習廣度有限;最低薪資保障衝擊學習廣度;著重於社會功能面;開放合作區域致職場學習輔導功能不彰;學校缺乏專業人員維持運作;產業界缺乏對人力培育之責任等。 針對上述改進策略分為政策面、法令面、制度面、執行面,執行面又分為中央主管機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事業單位、技術生、勞工委員會、及其他單位等共提出建議。Item 從後現代主義探討建教合作教育之研究(2010) 王淑玲隨著時間的流逝,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影響了全球的社會文化與教育環境。本研究主要是從後現代主義探討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利用內容分析法中文件分析進行此研究。文件文本研究對象為96、97、98年度我國建輪調式教合作訪視報告書與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本研究從文本中發現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有後現代主義之多元化、差異性、主體性、不確定性、內省性、大眾文化和批判性等特徵之現象。Item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職業價值觀之研究-以臺北縣高職為例(2010) 王郁喬; Yu-chaio,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現況,並探究不同個人背景因素與職業價值觀之關係與差異情形。透過文獻分析的結果,以「性別」、「年級」、「科別」、「上學期學業成績」、「未來進路規劃」等背景變項,及選用吳鐵雄等編製的「工作價值觀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抽樣方式,針對98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縣參加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一、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發放,獲得有效回收問卷814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做分析,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法」、「Tukey法」、「LSD法」、「Tam hane's T2檢定法」、「Dunnett′s T3檢定法」、「Games-Howell檢定法」進行事後比較,歸納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對職業價值觀,有很高的重視程度,並且具有相當正向的積極態度。 二、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最重視的是「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最不重視的是「自我實現」取向。 三、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比較重視「工具性價值」,顯示學生比較看重屬於外顯方面的價值。 四、不同「性別」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不同「年級」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六、不同「科別」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僅在「目的性價值領域」中達到顯著水準。事後比較結果得到「電影電視科」學生的重視程度高於「資訊科」學生。 七、不同「未來進路規劃」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僅在「目的性價值領域」中達到顯著水準。事後比較結果得到選擇「升學」與「就業」的學生重視的程度高於選擇「尚未決定」的學生。 八、臺北縣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因上學期學業成績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差異情形為上學期學業成績「80~89分」的學生重視的程度高於「60~69分」的學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企業經營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職場實習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美容科為例(2008) 劉科妤; Ke-Yu LIU本研究旨在發展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課程,透過文獻分析與相關理論,奠定研究架構的基礎,再經由DACUM能力分析,發展出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之專業能力,並據以分析與討論,擬定美髮職業職場實習Ⅰ~Ⅵ之課程單元主題、內容綱要及教學目標,建構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課程。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分析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專業能力 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之學生所需具備專業能力,包含9項工作項目,18項職責及95項任務。 二、擬定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教學綱要 職場實習Ⅰ之單元主題有7項,內容綱要有17項,教學目標有4項;職場實習Ⅱ之單元主題有6項,內容綱要有20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Ⅲ之單元主題有4項,內容綱要有8項,教學目標有4項;職場實習Ⅳ之單元主題有3項,內容綱要有8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Ⅴ之單元主題有5項,內容綱要有12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Ⅵ之單元主題有4項,內容綱要有5項,教學目標有3項。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辦理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之高職學校作為參考,並供後續研究者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