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以Google Classroom為例
    (2021) 童瀞萱; Tung, Ching-Hsuan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為基礎,探討國小學童的科技素養與其在Google Classroom的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首先透過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在科技素養的差異情形,再探究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的認知有趣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以研究者在職之C國小三校區五年級學生為樣本,共341人,透過各科課程融入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活動後,進行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構方程模式及路徑關係之分析與驗證。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佳,對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的有趣性、易用性、有用性、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的感知程度良好;二、C國小五年級男生、有數位學習環境支持、及較多數位學習經驗者,其科技素養較其他同學優;三、C國小學童科技素養愈高,愈認為數位學習平台是有趣、容易使用及有用的,且愈有助於提升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意向及行為;四、科技接受模式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幾項建議:一、宜從國小階段加強學童數位學習環境,有助於建立個人的科技素養;二、國小宜於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規劃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機會和時間,增加學童數位學習經驗;三、教師宜於各科課程融入有趣的數位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對數位學習平台的使用意願及行為;四、教師宜由淺入深教學,增加國小學童對Google Classroom的認識與熟悉操作方式,提升數位平台的學習效用;五、Google Classroom數位學習平台宜擴充功能,有助提升國小學童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感到有趣的程度。最後,未來研究可擴大範圍與研究對象,進而提供教育單位於規劃國小學童資訊科技學習之參考。
  • Item
    建構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之研究
    (2006) 黃國峰
    摘要 生命教育是教育部目前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國中、小階段:有縣市教育局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之推動,在大專院校階段:有通識課程可供選修,在高中職階段:普通高級中學95課程暫綱中規劃有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但高職並無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之規劃。在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概念下,輔以目前網路頻寬與e-learning平台技術已日趨穩定,本研究嘗試以e-learning平台來推動高職之生命教育課程。 本研究發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需求問卷」,以調查研究法進行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需求之調查;以系統發展法發展e-learning平台;以內容分析法發展生命教育課程;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以e-learning平台進行生命教育教學之成效檢驗。目的為了解目前國內高中職學校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探討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之可行性,分析我國高職以e-learning推動生命教育所應掌握的因素構面,建構我國高職以e-learning推動生命教育之模式,依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可供參考之具體建議 抽樣109校共計1090份問卷,回收956份問卷,有效問卷804份,經統計分析發現生命教育e-learning需求有八個構面,其中「e-learning環境」可影響「e-learning 需求性」、「網路虛擬化人格」、「網路行為習慣」、及「網路生命教育」。並召開專家會議建置e-learning平台與發展生命教育教材,再以國立苗栗高商國際貿易科兩班為準實驗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施測四週後,以謝曼盈(民92)所發展之「生命態度量表」進行前後測,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生命態度上有顯著性差異,顯示以e-learning平台進行高職生命教育,有相當程度之可行性。
  • Item
    金門地區國中生數位學習能力之研究
    (2008) 王曉玲
    本研究旨在瞭解金門地區國中學生數位學習能力之表現,分析不同背景的學生其數位學習能力的差異,並探討家庭社經背景、家庭資訊環境與學校資訊教育對學生數位學習能力的影響。 研究方法採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依據研究目的,普查金門地區八年級國中學生之意見。問卷共計發放711份問卷,實際回收672,去除填答不全者,有效卷632份(94.0%)。經以統計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金門地區國中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表現大多受家庭社經背景影響,而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普遍不高。 (一)金門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成員的資訊能力,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 (二)金門地區國中學生家中有無電腦與網路設備,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 二、金門地區國中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表現與國內的國中生並無顯著差異發現。 三、金門地區國中學生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數多寡,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而學生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數呈現兩極化。 四、金門地區國中學校資訊教育內容大致相同,各校學生數位能力除套裝軟體之使用外,其他並無明顯差異。 五、學生的套裝軟體的應用能力來自於學校資訊教育,與家中有無資訊設備關係不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金門地區的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學術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金門地區、國中學生、數位學習、數位學習能力
  • Item
    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07) 黃學堂; Shyue-Tarng Hua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之後,採準實驗研究法設計,並輔以訪談得知學生暨教師對數位學習平台的看法。以高職資料處理科一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四週的教學實驗,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數位學習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教學。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Kolb學習風格量表」、「電腦網路原理課程評量工具」。 為驗證假設,採用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處理,所獲結論如下: 一、不同學習風格與接受不同教學方法二因子交互作用下,在計算機概論 「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相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以「調適型」學生最高、「發散型」學生最低。 三、相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對學習風格為「調適型」及「聚斂型」的學生,數位平台教學成效優於一般傳統教學。 四、從個別訪談的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對於這次利用數位學習平台來上課的感覺是比以前活潑生動,學習更廣泛,尤其數位學習平台隱密特性,為害羞、內向學生開啟另一個討論的平台。教師也發現學生並非不願意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是不敢或害怕同學嘲笑,因此需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建置不同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計算機概論、學習風格、數位學習、學習成效
  • Item
    環保教育網路學習機制研究
    (2005) 陳熙灝; Howard Shi How Chen
    近年網際網路廣泛使用後,多媒體技術就結合了text、audio、video、visual、graphic以及動態要素,如動畫、虛擬實境語言等更富多樣化的方式提供師生不同形式的學習情境,使得資訊的表達,能更易使人深入瞭解,同時結合學習互動的特色,更易達成預期的目的。而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較遲,行政院環保署與教育部雖協助各師範院校成立環教中心,惟對於網路學習環境教育仍有待有效推動。 本研究以我國現行環保法規、政策、環境教育相關文獻,環境科學相關書籍探討其理論基礎,系統性整理彙整,並界定我國現階段環境教育課程範圍,以結構化分析法,規劃出我國環境教育網路學習課程發展結構,以德懷術問卷調查量的分析與質的評析結果,導出網路學習課程重點,並研析我國環境教育網路學習運作機制,規劃出適合我國現階段推動的環境教育網路學習機制。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現階段的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可分為污染行為對人類健康影響與對環境影響兩大主軸,並導出環境教育網路課程綱要兩大主軸之課程結構,而在發展環境教育網路學習課程時,則以機動車輛,露天燃燒、固定污染排放、生活污水、家庭垃圾處理、事業廢棄物處理、飲用水質及地面水污染等對人類健康影響與對環境造成之衝擊為重點。 我國環境教育的推動,以建立環境教育發展基地,成立環境教育多媒體網站學習教室,以虛擬實境、網際網路或現場播放視訊網路,發揮並成熟應用多媒體網路技術,開創由小學至成人的全民化環境教育學習環境,為我們後代子 孫維護永續、乾淨、舒適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