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究街友返回社區自立生活之服務模式:以新北市某街友中途之家為例(2024) 邱秀惠; Chiu, Hsiu-Hui本研究是透過深度訪談街友中途之家第一線專業工作者,以瞭解在提供專業服務模式促成街友返回社區、自立生活的歷程,更進一步檢視各服務模式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與如何因應。研究結果發現,街友中途之家的角色提供了最重要的居住安置之關鍵因素,從街友入住中途之家不再餐風露宿,穩定其生活及工作狀態,透過專業工作者社工及就輔員的協助下,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模式,街友從自行應徵工作或就輔員協助找尋工作開始,持續穩定其就業,導入財務知能、資產累積觀念與街友共同訂定儲蓄計畫,協助社區租屋、自立生活等,都有效促進街友返回社區及自立生活。然而,在服務模式的歷程中,在街友與工作者的專業關係不斷地拉扯影響之下,仍有許多議題與困境仍待突破。Item 看到韌性:歷經機構安置離院個案之自立生活經驗(2012) 朱佩如離院個案確實存在自立生活的需求,尤其當家庭無法扮演支持性角色時,離院個案往往被迫提早進入獨立自主的生活階段。過去研究多看到離院個案在自立過程中的負面影響與困境,忽略離院個案本身的優勢和韌性展現的可能性。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入訪談方式,瞭解離院個案的自立生活歷程,並且探討他們如何面對生活挑戰和因應困境,企圖看到離院個案的韌性保護因子。研究共訪談七位曾歷經機構安置、至少自立生活兩年以上的離院個案,研究結果發現: 1.離院個案的自立生活歷程皆在追求穩定的生活,存在努力奮鬥的一面。在不同的離院準備和生活環境下,發展成四種自立樣貌:「穩定成長型」、「努力奮鬥型」、「突破重圍型」以及「載浮載沉型」。 2.個人韌性因子多寡會影響離院個案的因應策略和自立發展。然而,離院個案即使在自立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挑戰,但多數依舊能運用個人所擁有的內外在力量或資源來因應生活挑戰。 3.整體而言,離院個案的自立生活歷程需要長時間的陪伴、仰賴安置期間正向照顧環境以及自立後友善環境的提供,才是促使離院個案往更正向穩定之路前進的關鍵因素。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安置機構、追輔單位以及政策提出建議。在整體建議上,除強調應正向關注離院個案的自立生活經驗外,更應將韌性觀點實踐在離院服務執行和規畫上,以培養離院個案的韌性因子或優勢,累積社會資本或能力。Item 從經歷安置服務少年觀點解讀「獨立生活」之起步—以「獨立生活第一桶金儲蓄計畫」為例(2011) 李思儀; Szu-Yi Lee兒童及少年經歷長期的安置服務歷程,終有一天必須面對結束安置的來臨,一旦結束安置服務,少年依法進入追蹤輔導階段,雖有後續追蹤輔導階段持續定期瞭解少年的生活概況、評估少年是否有再度受虐或遭疏忽情況的發生,實務上卻缺乏轉銜的服務規劃,使少年只能消極、被動式的配合相關政府單位或安置機構的安排,返回原生家庭或其他親友家庭居住,甚至在外獨自租屋居住,面對獨立生活的重大考驗。 研究者藉由少年主觀經驗陳述,瞭解其於轉銜服務階段接受「獨立生活第一桶金儲蓄計畫」的參與過程,儲備相關獨立生活能力,並累積有形、無形及內在資產,以因應結束安置後獨立生活過程之需求,開展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9位少年,透過研究結果發現:少年之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從「被動式學習」到「創意式運用」;對於接受安置服務到結束安置後獨立生活的解讀,從「國家責任」到「為自己負責」;主觀解讀獨立生活的認知從「一個人」到「考驗自己」;獨立生活能力之建立從僅有「理財」、「租屋」到「多面向」的獨立生活能力;幼年時期的家庭失落感受持續影響少年獨立生活適應歷程;少年從安置服務期間的「生活依賴」,學習走向獨立生活過程的「自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