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伴與絆:思覺失調患者的工作適應經驗
    (2024) 鄭云; Cheng, Yu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思覺失調患者於病後康復、回歸社區工作時所經歷的工作適應經驗,特別是他們在過程中如何獲得來自社區的資源與支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邀請8名工作滿3個月以上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每次訪談為面對面的深度訪談60-90分鐘,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罹病後的就業經歷,說明八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在出院後透過不同管道尋找工作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規劃和實施復健計畫。二、工作上的挑戰,則是探討這群人在職場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戰,包括與疾病、人際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三、維持工作的原因,闡述他們如何透過自我支持、親友協助和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尋求幫助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四、提升就業的建議,提出在職進修訓練和透過媒體進行去污名化等方法來提升精神障礙者就業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的建議可以透過就服員服務內容精進以及建立友善職場兩大方向和方法來協助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工作適應。
  • Item
    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
    (2023) 翁晨瑄; Weng, Chen-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成年聽覺障礙者的社會支持、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三者間之關係,並檢驗充權感受對於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施測,共蒐集225位本國籍、年齡介於20歲至65歲未滿,並領有聽覺機能障礙之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為研究樣本。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社會支持量表」、「充權感受量表」及「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透過SPSS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假設驗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為中等偏低程度,其中來自家人的社會支持最佳,其次為朋友的社會支持,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則最弱。二、成年聽障者的充權感受為中度權能程度,其中社會政治充權最佳,其次為人際充權,個人充權則最弱。三、成年聽障者的整體生活品質平均分數為3.27(SD=.65),四大範疇的加總分數為51.79分(SD=10.56),分數介於「中等稍高」範圍,其中生理健康的評價最佳,其次分別為環境及心理,而社會關係的評價則最差。然而,比較NHIS常模資料,成年聽障者的生活品質仍低於一般臺灣民眾。四、個人背景在整體生活品質的差異情形方面,成年聽障者在「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經濟狀況」及「聽障資源使用」達顯著差異。五、相關情形方面,成年聽障者的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與充權感受呈顯著正相關,充權感受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六、階層迴歸方面,整體迴歸模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解釋力達57.2%,「聽障資源使用」、「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清寒家庭」、「個人充權」及「人際充權」皆為整體生活品質重要的預測因子。 七、「個人充權」為整體生活品質及各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聽障者在個人充權的分數越高,其對整體生活品質及各範疇的評價越佳。 八、成年聽障者的整體充權感受在整體社會支持及整體生活品質之間,具有完全中介。 研究建議如下: 一、提升專業人員所提供的社會支持。 二、重視聽障者的經濟安全議題,強化家庭增權的服務模式。 三、增加學校及職場對於聽障文化的瞭解,強化聽障族群的人際支持。 四、持續透過個人、人際及社會政治充權之策略,多方面提升聽障者的生活品質。
  • Item
    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的社會支持、充權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及新北市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為例
    (2012) 王思淳; Wang, Szu-Ch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的社會支持、充權及生活品質之現況,探討家長的社會支持與充權對生活品質之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升家長之生活品質,並作為早期療育機構規劃家庭支持服務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及新北市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研究者先將樣本「分層」,再分別從社福、衛生、教育三大單位進行「便利取樣」,總共回收235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家庭充權量表、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及基本資料。 研究者使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早期療育服務概況部份,將近四成五的家長每個星期和早療服務人員連繫一次,至於家長認為和其最常接觸或印象最深刻的早療服務人員是治療師(42.6%),其次是特教老師(29.7%),再來才是社工員(11.9%)。 二、家長感受到早療服務人員所提供之社會支持為中度偏低。在社會支持的三個構面中,家長最常感受到的為資訊性支持,其次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則最低。 三、家長之整體充權程度為中度偏高。在充權的三個層面中,家長得分最高的是服務系統,其次為家庭,社區與政策則為最低。 四、家長的綜合生活品質與綜合健康滿意度均屬中度偏低程度。在生活品質的四個範疇中,家長得分最高的是生理健康,其次分別為社會關係、環境,心理則為最低。 五、在社會支持與充權之相關部份,整體社會支持與整體充權呈顯著正相關,除了工具性支持與家庭層面充權未達顯著相關外,社會支持各構面與充權各層面均達顯著正相關。在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部份,資訊性支持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各範疇達顯著正相關,但工具性支持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環境範疇則呈顯著負相關,而整體社會支持、情緒性支持與生活品質及其各範疇則皆未達顯著相關。在充權與生活品質之相關部份,整體充權及其家庭層面、服務系統層面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四個範疇達顯著正相關;不過,社區與政策層面充權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四個範疇皆未達顯著相關。 六、階層迴歸分析發現,迴歸模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解釋力達23.3%,而家庭充權、資訊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早療服務頻率為整體生活品質之重要預測因子。路徑分析則發現,資訊性支持除了直接影響外,還會透過充權的間接中介效果對整體生活品質產生影響;情緒性支持會透過充權的間接中介效果對整體生活品質產生影響,並且為完全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早期療育實務工作者、機構組織、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2012) 邱婉華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教養態度的現況以及彼此間的關係,採取便利取樣方式,以台北市、新竹縣、台南市、屏東縣等四縣市的新移民母親為母群體並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853份問卷至61個新移民課程單位,回收之有效問卷為645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教養態度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等三部份。 研究者使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部份的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適應情形、中文流利程度達普通以上。 二、新移民女性感受到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多於正式社會支持,且非正式社會支持以情緒性支持最多,工具性支持其次,資訊性支持最少;而正式社會支持則以資訊性支持最多,情緒性支持其次,工具性支持最少。 三、新移民女性在教養態度的整體、自信、歸因、瞭解等構面皆為中度偏正向,然在接納構面為中度偏負向。 四、新移民女性感受到非正式社會支持與正式社會支持愈多,其在整體教養態度及其各構面的教養態度愈正向。 五、迴歸模型對整體教養態度的解釋力達29.1%,台北地區、教育程度、非正式情緒性支持及非正式資訊性支持為整體教養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六、迴歸模型對教養態度的自信構面解釋力為最佳(25.8%),其次為對歸因構面(23.6%),再次則為對瞭解構面(12.2%),對接納構面的解釋力最差(9.9%)。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單位、新移民女性的相關服務人員、新移民女性本身及其丈夫、家人、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對於往後新移民女性的服務和資源的提供上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