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伴與絆:思覺失調患者的工作適應經驗(2024) 鄭云; Cheng, Yu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思覺失調患者於病後康復、回歸社區工作時所經歷的工作適應經驗,特別是他們在過程中如何獲得來自社區的資源與支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邀請8名工作滿3個月以上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每次訪談為面對面的深度訪談60-90分鐘,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罹病後的就業經歷,說明八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在出院後透過不同管道尋找工作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規劃和實施復健計畫。二、工作上的挑戰,則是探討這群人在職場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戰,包括與疾病、人際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三、維持工作的原因,闡述他們如何透過自我支持、親友協助和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尋求幫助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四、提升就業的建議,提出在職進修訓練和透過媒體進行去污名化等方法來提升精神障礙者就業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的建議可以透過就服員服務內容精進以及建立友善職場兩大方向和方法來協助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工作適應。Item 精神康復者對無差別殺/傷人事件的看法之研究:以思覺失調症為例(2018) 劉晏如; Liu, Yen-Ju近年來,台灣發生數起無差別殺/傷人事件,因媒體過度渲染、大眾缺乏對思覺失調症的認識,社會激起一陣對精神疾病的惶恐,漸漸影響思覺失調症康復者的康復之路,從社區的不友善、家人的害怕和工作的歧視,讓思覺失調症康復者成為無差別殺傷人事件中被噤聲的代罪羔羊。 因此,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呈現受訪者的聲音,並運用深度訪談法探討近年無差別殺/傷人事件頻傳與媒體大肆報導的氛圍下,九位思覺失調症康復者對此現象的看法和感受,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思覺失調症康復者對於無差別殺/傷人事件之看法與感受。 二、瞭解於無差別殺/傷人事件發生後,思覺失調症康復者對於大眾易對精神康復族群產生較負面的連結及污名化的經驗。 三、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實務工作者讓思覺失調症康復者發聲的策略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從受訪者的康復經驗和生命故事中,發現受訪者們較能同理嫌犯面對精神疾病時的脆弱情境並顯現社會支持的重要性,故思覺失調症康復者的聲音應被重視,成為預防無差別殺/傷人事件的關鍵。無差別殺/傷人事件發生後,媒體成為污名的重要推手,且原有的疾病污名和事件後續的污名相互交織,也加深了社會氛圍不友善與受訪者的人際關係,更讓受訪者產生自我懷疑的污名態度,使康復之路更顯得寸步難行。 台灣無差別殺/傷人事件與思覺失調症康復者間的錯誤連結,逐漸影響受訪者的生活,建議適時地規範新聞媒體的污名化報導,並加強大眾的心理衛生觀念,精神領域的實務工作者應多重視倡議工作,藉由實際接觸和重現康復者的聲音,化解精神疾病之刻板印象,營造友善的社會氛圍,讓社區的精神康復者有勇於求助的機會。另外,無差別殺/傷人事件之預防政策,應多傾聽思覺失調症康復者的聲音與建議,以了解悲劇背後的複雜原因,才能編織完備的社會安全網。 關鍵詞:無差別殺/傷人事件、思覺失調症、污名、媒體、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