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會所模式下精障者邁向獨立生活的歷程─以伊甸活泉之家為例
    (2012) 曾淑欣; Tseng Shu-Hsin
    國外推行了數十年的「會所模式」,近幾年來在台灣紮根。本研究跳脫病理觀點,企圖回歸精神障礙者個人主體,以實踐會所模式的「伊甸活泉之家」作為研究場域,瞭解精障者邁向獨立生活的歷程,包含會所具備哪些元素與行動策略、過程中精障者遭遇哪些困難,以及工作者如何與他們共同克服。 本研究進行為期半年的田野參與觀察,了解會所模式以社群經營的運作方式,透過自願性、肩並肩、平權等元素,讓精神障礙者逐漸尋回身為人的本質。並且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共訪問七位精障者與五位工作者,繪出精神障礙者獨立生活的圖像。研究結果發現,精神障礙者來到伊甸活泉之家後,透過會所模式參與互動的過程,建立信心以及對人的信任,亦藉由戲劇展演、公民記者、社會宣廣等專案、就業方案等,融入社會展開多元的社會角色。此外,工作者透過關係建立的過程,協助精神障礙者跳脫疾病框架在身上的種種壓迫與束縛,進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自主決定與安排生活,並為每個決定負責。 會所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服務模式,工作者經常面臨關係與角色的掙扎,研究建議應健全會所模式的督導制度,協助工作者於實務過程中深度地覺察與反思,以穩固會所的發展與實踐。建議未來發展精神障礙獨立生活之服務時,應考量臺灣社會文化脈絡的差異,以貼近其生活需求,促進精神障礙者的福祉。
  • Item
    從經歷安置服務少年觀點解讀「獨立生活」之起步—以「獨立生活第一桶金儲蓄計畫」為例
    (2011) 李思儀; Szu-Yi Lee
    兒童及少年經歷長期的安置服務歷程,終有一天必須面對結束安置的來臨,一旦結束安置服務,少年依法進入追蹤輔導階段,雖有後續追蹤輔導階段持續定期瞭解少年的生活概況、評估少年是否有再度受虐或遭疏忽情況的發生,實務上卻缺乏轉銜的服務規劃,使少年只能消極、被動式的配合相關政府單位或安置機構的安排,返回原生家庭或其他親友家庭居住,甚至在外獨自租屋居住,面對獨立生活的重大考驗。 研究者藉由少年主觀經驗陳述,瞭解其於轉銜服務階段接受「獨立生活第一桶金儲蓄計畫」的參與過程,儲備相關獨立生活能力,並累積有形、無形及內在資產,以因應結束安置後獨立生活過程之需求,開展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9位少年,透過研究結果發現:少年之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從「被動式學習」到「創意式運用」;對於接受安置服務到結束安置後獨立生活的解讀,從「國家責任」到「為自己負責」;主觀解讀獨立生活的認知從「一個人」到「考驗自己」;獨立生活能力之建立從僅有「理財」、「租屋」到「多面向」的獨立生活能力;幼年時期的家庭失落感受持續影響少年獨立生活適應歷程;少年從安置服務期間的「生活依賴」,學習走向獨立生活過程的「自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