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網路成癮傾向、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探討(2020) 吳皓恩; Wu, Hao-E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三者間關係,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施測,以年齡介於12歲到23歲,近一年內有網路使用經驗且每週網路使用時間為40小時以上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共99名。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變項、網路成癮測驗(IAT)、復原力量表(CD-RISC 10),與生活適應量表。所蒐集的資料將針對研究問題透過SPSS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之驗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與復原力間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且與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間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青少年的復原力與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 二、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對其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負向預測力。青少年的復原力對其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正向預測力。 三、復原力在不同網路成癮傾向組別青少年的整體生活適應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復原力在不同網路成癮傾向組別青少年的生理適應層面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 四、青少年之復原力在網路成癮傾向對生活適應的影響中不具有中介效果,且在網路成癮傾向與生理適應層面、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社會適應層面的影響中均不具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實務與研究建議,供家長、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青少年K他命使用與戒除行為之初探(2013) 溫元瑋; WEN,YUAN-WEI本研究之目的主要以復原力觀點來探討青少年戒除藥物之歷程。本研究主要的方式為使用立意抽樣之滾雪球抽樣,深入訪談五位青少年與兩位實務專家,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接觸K他命之原因,多半對於同儕邀請及青少年的好奇而開始嘗試使用。另,多數青少年認為K他命會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但尚未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仍使用K他命,且多數青少年認為K他命不具成癮性質。 二、在戒除藥物動機歷程上,依照青少年的狀況,青少年多是由於先被學校發現使用K他命需接受法律管束,而後,其父母、男/女友的勸戒與照顧,因此讓青少年走入戒除藥物的歷程。 三、在個人戒除藥物復原上,青少年產生的正向適應力包括轉換想法、自己告訴自己不要使用K他命、培養拒絕技巧與發展其他興趣,而外在支持資源包含家人關心、宗教信仰、重視健康。正向適應讓自己不使用的策略為減少接觸K他命的情境、降低自己因為使用K他命的負面連鎖傷害、培養出一套拒絕K他命的方式,以及對於自己的自尊與自信的提升。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建議持續增強青少年正向適應力的發展,以外在的正向互動刺激,增強青少年正向的調適能力,展現青少年逆境復原力。Item 兒少目睹家庭暴力經驗與成為助人工作者歷程之研究-以從事保護性工作社工為例(2019) 林容瑋2015年1月「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通過後,除定義目睹家庭暴力兒少及列為保護對象外,也將目睹家暴兒少納入保護令範疇,期待讓目睹家暴兒少不再是隱形的被害人,並透過網絡單位間的合作,提供目睹暴力兒少更多的服務資源。研究者任職於縣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保護性社工,期間帶領實習生的過程中,不乏有來自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學生,畢業後成為保護性社工,工作過程中不自覺將關注焦點放在目睹暴力的兒少身上,因此期待探討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工作狀態與歷程,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式選取訪談對象,本研究共邀請6位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社工人員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經驗與感受 六位受訪者回顧目睹家庭暴力的歷程時,對於施暴者與受暴者有著不同的理解,而在成為一名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過學習、工作經驗累積之後,慢慢看到施暴者背後的挫折與處境,同樣的,面對受暴者也看見了背後的操控和需要,對於可能引起暴力的責難情緒,更是影響了往後從事保護性工作面對服務對象的認知與態度。 二、從事保護性工作時遇到的阻礙 (一)出現情感反轉移,包括跨越專業關係界線、自身經驗投射於個案服務、引起創傷情緒、忽略個案需求或情緒。 (二)工作價值觀與認知上的阻礙,包括對受暴者的選擇無法接納及有意識逃避不想接觸的服務務對象。 三、從事保護性工作時保護因子 (一)良好的自我內在資源,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與態度。 (二)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系統資源,包括完善的督導機制、非正式的社會支持、有助益的諮商經驗與靈性的力量。 四、成為保護性社工的歷程 受訪者們從選擇就讀社工系到畢業之後從事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歷求學階段修習的課程與原生家庭產生連結,到進入保護性工作職場,案件的類型再次勾起兒少時期目睹暴力的回憶,受訪者學習面對阻礙與挑戰自我,從保護性工作領域找到工作價值。 五、從事保護性工作的自我調適與自我照顧經驗 (一)面對高壓力與高創傷的保護性工作,保護性社工的自我照顧從自我覺察開始,意識到工作與家庭衝突間的相似議題,能夠尋求支持關懷與照顧。 (二)來自職場對社工的專業自我照顧不足將容易產生專業耗竭,若能主動尋求專業督導與同儕的支持,建立起預防性的自我照顧,於工作環境中創造友善職場。 (三)滋養個人的自我照顧內容有生理上、心理上、關係上、情緒上與靈性上的照顧方式。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社工督導的敏感度 二、機構與主管應建立社工職場專業自我照顧之策略 三、對目睹暴力兒少的保護性社工的建議 四、社會工作教育應發揮協助角色的功能 關鍵字:目睹家庭暴力、保護性社工、復原力、情感反轉移、自我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