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從藥癮者到同儕支持員的歷程探究
    (2024) 黃姿晴; Huang, Tzu-Cing
    在社區戒癮單位中,進用同儕陪伴、同儕支持人力的服務已經是藥癮復元的趨勢。然而在身為同儕員角色之前,他們都曾經是藥癮者,以及戒癮機構當中的成員。本研究欲探索藥癮同儕員從藥癮者自身復元、進到機構中的處遇和復元模式、受到機構邀請擔任同儕員、經由機構方的培訓或訓練制度、轉化成為同儕員的過程,以及擔任同儕員後所工作的項目、角色定位,最後看到服務至今所面臨到的困境與調適。  為了更加深入探索同儕員的個人轉化經驗,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選取6位研究對象,使用深度訪談法蒐集同儕員們親身經歷轉化的寶貴歷程,最後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根據同儕員所處的機構文化不同,其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培訓歷程也會有所不同。目前在臺灣,藥癮同儕員的角色可能有團體領導或記錄者、使能與倡議者、支持與陪伴者、調節與轉介者,以及制度規劃與執行者。在同儕員目前遇到的困境方面,則有渴癮復發的困境、陪伴技巧與知能不足、不打烊的同儕員,以及在機構內和同儕員角色的身分認同。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同儕員在從藥癮者轉化的過程中有許多議題需要探討,包括誰能成為同儕員?如何篩選與評估其條件?要進行哪些培訓?在擔任同儕員的過程中,也因為缺乏實質的同儕員樣貌能夠遵循,因此也對於同儕員角色缺乏想像,僅能依照助人工作者的模樣邊揣測、邊執行同儕員的工作。也期盼臺灣能逐漸開展屬於我們自己在地化、本土化的藥癮同儕員培力制度,完備機構、實務工作者與同儕員的工作環境,協助同儕員意識到提供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並能提供支持性的網絡環境,使同儕員在反思與整理自己生命的同時,在具備能力的情況下,能再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工具,協助和陪伴藥癮服務對象。
  • Item
    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關係之研究
    (2024) 陳亭安; Chen, Ting-An
    本研究旨在檢驗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之間的關聯性。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親職化量表」、「共依附量表」與「工作同盟量表」,分層抽樣全臺灣公私部門的社會福利服務組織的現職社會工作者,實際回收有效問卷共286份,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和共依附特質表現均略低於中等程度,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中等程度。 二、社會工作者年齡在46歲以上工作同盟表現高於25歲以下者;婚姻狀況為離異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未婚與已婚者;在老人領域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兒少婦家領域者;服務年資滿9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年資未滿3年者。 三、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程度越高,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 四、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中「不公平性」程度越高,工作同盟整體表現、「目標共識」和「任務共識」表現程度均會越低。 五、社會工作者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整體工作同盟程度越低。「以他人為焦點」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程度越高,工作同盟各分量表程度越低。 六、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對於工作同盟整體表現和所有分量表表現應具有預測力;「以他人為焦點」會負面影響工作同盟整體和分層面表現。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的建議,期使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受到重視,強化其自我覺察與照顧,進而降低負面影響。
  • Item
    伴與絆:思覺失調患者的工作適應經驗
    (2024) 鄭云; Cheng, Yu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思覺失調患者於病後康復、回歸社區工作時所經歷的工作適應經驗,特別是他們在過程中如何獲得來自社區的資源與支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邀請8名工作滿3個月以上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每次訪談為面對面的深度訪談60-90分鐘,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罹病後的就業經歷,說明八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在出院後透過不同管道尋找工作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規劃和實施復健計畫。二、工作上的挑戰,則是探討這群人在職場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戰,包括與疾病、人際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三、維持工作的原因,闡述他們如何透過自我支持、親友協助和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尋求幫助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四、提升就業的建議,提出在職進修訓練和透過媒體進行去污名化等方法來提升精神障礙者就業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的建議可以透過就服員服務內容精進以及建立友善職場兩大方向和方法來協助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工作適應。
  • Item
    長照2.0之下,居家服務督導員角色與功能轉型之研究
    (2022) 梁若欣; Liang, Jo-Hsin
    長照2.0政策是一個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之政策,推動至今我們看見因為派案窗口與服務流程變動造成居服督導行政負荷加重、讓原本照服員與居服督導人力不足的現象更為雪上加霜;在居家式長照機構倍數成長下,其服務品質又是如何?而推動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長照2.0政策,對於身處第一線的居服督導,其角色功能是如何?過去的角色功能是否適用、有無新增的角色功能?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蒐集方式,立意取樣雙北市六間居家服務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與勞動合作社;受訪者有六位居服督導、四位居服主管,共計十位,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並以主題分析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政策轉變對於居服督導有微視、中介與巨視面之挑戰,以及相對應的因應之道;第二個主題是居服督導在長照2.0之後有角色功能之轉變,有七個新增的角色功能;第三個主題則是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部門與組織之建議。研究者之建議則有四個面向,第一是,個案管理這個角色功能上A個管與居服督導有其需要努力之方向;第二是,居服督導這個專業角色上,從中央、地方至組織與居服督導個人需要努力之面向;第三則是,服務使用者選擇權落實在微視、中介與巨視面的做法,以及第四,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之具體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