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社會工作者倡議經驗之研究
    (2021) 謝葉玉鳳; HSIEH YEH, Yu-Feng
    倡議已是社會工作中相當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與服務使用者一起工作或是代表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工作的一種過程,社會工作者期望透過倡議可以讓社會朝向更公平的方向發展,讓服務使用者享有更具公平正義之社會。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紀錄社會工作者過往倡議的經驗及工作方法,以提供給目前正在倡議路上的社會工作者或是想要成為倡議者的社會工作者參考。研究者訪談3位具有倡議經驗的資深社會工作者,結果發現社會工作倡議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也沒有固定模式,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以促成改變。另外,目前倡議的專業傳承及相關訓練皆有所不足,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社會工作者投入倡議工作。
  • Item
    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經驗之研究
    (2019) 楊淨淯; Yang, Jing-Yu
    臺灣收養服務在法律制度及專業服務上針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已有大幅進展,為避免私下收養的弊端,制訂無血緣關係之收養必須透過合法收出養媒合機構提供媒合服務,顯見國內收養機構及社工在媒合服務的重要性;故透過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的經驗,以探討臺灣收養媒合服務的現況與困境,並提供實務及制度面的建議。本究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取樣邀請11位從事4年以上之收養媒合服務的工作者參與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一、媒合配對機制:國內收養機構的媒合配對機制主要採取團隊或主管決策的媒合方法,並提供特殊需求的收養兒童有多元的媒合機會,但最終媒合配對的決策權仍在服務對象的收養意願。二、社工在媒合配對的考量:社工會針對收養及出養期待、收養家庭現況、收養人及收養兒童的特質、外貌或主觀偏好進行媒合適配性的評估,再考量機構理念對於媒合配對優先順序做初篩決策;社工為媒合服務的協調者及決策者。三、媒合配對的困境與兩難:社工方面受限於專業服務能力不足及多重角色的衝突;機構方面是因跨機構間服務流程的差異及機構間具競爭關係;制度方面則因收養制度使得機構間及收養人的關係緊張、主管機構支持不足、名不副實的媒合服務平台、收養家庭福利支持不足等等;另外,社工在媒合配對過程的兩難為:等待的停損點沒有標準、華人文化與兒童福利觀點的妥協等等。 研究建議:一、實務層面:提供社工專業評估訓練、提升媒合決策專業性、儘早擴大搜尋收養家庭的機會及製作收養人或收養兒童的個人資料表,增加收養媒合的方法。二、制度層面:促進收養媒合服務平台的使用、改善收養服務費用制度及提供更多收養家庭的福利支持。
  • Item
    社工運用充權觀點於就業與創業服務之經驗分析-以經濟不利單親女性為例
    (2020) 陳家崋; Chen, Chia-Hua
      本研究為探討社工如何運用充權觀點於就業/創業服務中,促使服務對象達成其人生藍圖,與其生活有良好的適配度,採取深度訪談法向八位運用充權觀點並於台灣北部地區服務之社工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運用充權觀點讓社工以不同視角看待事件或狀況背後的成因,能避免以病理觀點看待服務對象,減少再次消權或加深自我究責的可能,社工透過生態觀點的角度進行個人、人際/社群、環境結構之脈絡性盤點,能重新釐清服務對象所面臨之處境,並透過連結資源及排除障礙等行動來協助服務對象獲取資源。   就業/創業並非個人議題而是涉及環境與結構議題,亦非僅止於工作、收入等經濟面向,更與生活息息相關。社工使用充權觀點能以「全人」的角度關懷服務對象,對於不同需求與狀態之個殊性,給予不同程度之協助與處遇。   充權於個人層次上之展現包含重新看待過往經驗並賦予新的意義、人力資本增加,如透過進修管道增加自己在教育程度(學歷)與專業能力或技能上的提升、人際互動技能提升、自信心提升;人際及社群層次則藉由連結與創造機會使非正式及正式資源提升;經濟面向上,單親女性能實際進入經濟市場而不被排除,除增加收入維持家計外亦能帶來自信與自我實現之價值,進而對生活產生幸福感,透過充權導向之就業/創業服務也能保障服務對象的勞動權益,企業也增加對服務對象之瞭解,促進社會理解與包容;制度層面係透過倡議修改法規,使服務對象之權益及相關資源更有明文保障。   充權是過程也是結果,從服務對象身上看見的優點,再加上環境與社工的助力,促成服務對象之復元,社工也在助人過程中回觀自我經驗與狀態,從覺察中成長,雙向復元油然而生,進而擴散形成善的循環。最後則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並依據結論對於實務工作及政策給予建議。
  • Item
    社會工作人員悲憫疲憊之初探-以大台北地區從事老人日間照顧與居家服務領域為例
    (2018) 黃雅筠; Huang, Ya-Yun
    藉由社會工作實習經驗的反思,察覺到自己對於服務對象情緒上反應所表現的狀態,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引發我對悲憫疲憊的注意及認識,也觸動了研究者想研究此議題的旅程。 在尋找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國外已有一些研究指出悲憫疲憊對專業助人工作者的影響,而目前國內針對專業助人工作者在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工作壓力或是產生的情緒反應之相關文獻,包含情感反轉移、專業耗竭、替代性創傷的文獻雖多,但是對於只針對社會工作人員產生悲憫疲憊之現象、概念和因應的文獻卻相當地有限。因著Smullens於2015年在美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NASW NEWS)出版的<社會工作中專業耗竭與自我照顧>一書中提到,造成專業耗竭的三個主要因素包括悲憫疲憊、情感反轉移及替代性創傷,而在這些因素中,悲憫疲憊是造成耗竭中發生範圍最廣泛的一種。因此採用Smullens對悲憫疲憊的界定,也就是悲憫疲憊是專業耗竭的伴隨症狀之一。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從事老人日間照顧與居家服務領域之社會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訪談6位,皆為女性社會工作者。研究發現不適當地使用同理容易造成悲憫疲憊,且悲憫疲憊的產生來自於與人互動關係的直接關聯,包括個人過去的工作經歷、工作本身的風險與工作環境外在的因素的間接關聯,且悲憫疲憊如果未適當地被覺察及處理,會影響到社工員其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及其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狀態。在因應悲憫疲憊的方式,了解身為社工員的限制與責任,有適當地敏銳度和判斷力,拉起實際的專業界線並自我照顧,透過從內心探尋或向外尋求力量等,都能減少其悲憫的壓力。 最後,根據前面描述的研究結果,提出針對組織層面、社工員本身,以及社會工作教育等三個方面的建議。
  • Item
    社會工作者參與環境運動的自我實踐
    (2017) 黃念謹; Huang, Nien-Chin
    環境運動與社會工作擁有/追求共通的基本價值——環境公義。對社會工作而言,環境運動更得以作為鉅視面實踐的進路之一。然而,從社會工作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環境議題的焦點偏向「人在環境(或情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 or situation, PIE or PIS)的「人文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忽略了落在宰制處境的「生態物理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而社會運動在本土的實踐也往往落入專業結構的邊陲。 本研究旨在探索4位社會工作者在環境運動的自我實踐,藉由敘說研究以呈現他們參與的經驗、意義,以及過程中所展現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藉此在學術、教育和實務上,建構出以環境意識為出發的實踐知識與社工角色。 同時,對研究者而言,本論文的完成也成就了一場「回歸主體」與「邁向平等」的發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