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關係之研究(2024) 陳亭安; Chen, Ting-An本研究旨在檢驗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之間的關聯性。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親職化量表」、「共依附量表」與「工作同盟量表」,分層抽樣全臺灣公私部門的社會福利服務組織的現職社會工作者,實際回收有效問卷共286份,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和共依附特質表現均略低於中等程度,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中等程度。 二、社會工作者年齡在46歲以上工作同盟表現高於25歲以下者;婚姻狀況為離異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未婚與已婚者;在老人領域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兒少婦家領域者;服務年資滿9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年資未滿3年者。 三、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程度越高,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 四、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中「不公平性」程度越高,工作同盟整體表現、「目標共識」和「任務共識」表現程度均會越低。 五、社會工作者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整體工作同盟程度越低。「以他人為焦點」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程度越高,工作同盟各分量表程度越低。 六、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對於工作同盟整體表現和所有分量表表現應具有預測力;「以他人為焦點」會負面影響工作同盟整體和分層面表現。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的建議,期使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受到重視,強化其自我覺察與照顧,進而降低負面影響。Item 社會工作者倡議經驗之研究(2021) 謝葉玉鳳; HSIEH YEH, Yu-Feng倡議已是社會工作中相當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與服務使用者一起工作或是代表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工作的一種過程,社會工作者期望透過倡議可以讓社會朝向更公平的方向發展,讓服務使用者享有更具公平正義之社會。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紀錄社會工作者過往倡議的經驗及工作方法,以提供給目前正在倡議路上的社會工作者或是想要成為倡議者的社會工作者參考。研究者訪談3位具有倡議經驗的資深社會工作者,結果發現社會工作倡議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也沒有固定模式,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以促成改變。另外,目前倡議的專業傳承及相關訓練皆有所不足,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社會工作者投入倡議工作。Item 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經驗之研究(2019) 楊淨淯; Yang, Jing-Yu臺灣收養服務在法律制度及專業服務上針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已有大幅進展,為避免私下收養的弊端,制訂無血緣關係之收養必須透過合法收出養媒合機構提供媒合服務,顯見國內收養機構及社工在媒合服務的重要性;故透過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的經驗,以探討臺灣收養媒合服務的現況與困境,並提供實務及制度面的建議。本究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取樣邀請11位從事4年以上之收養媒合服務的工作者參與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一、媒合配對機制:國內收養機構的媒合配對機制主要採取團隊或主管決策的媒合方法,並提供特殊需求的收養兒童有多元的媒合機會,但最終媒合配對的決策權仍在服務對象的收養意願。二、社工在媒合配對的考量:社工會針對收養及出養期待、收養家庭現況、收養人及收養兒童的特質、外貌或主觀偏好進行媒合適配性的評估,再考量機構理念對於媒合配對優先順序做初篩決策;社工為媒合服務的協調者及決策者。三、媒合配對的困境與兩難:社工方面受限於專業服務能力不足及多重角色的衝突;機構方面是因跨機構間服務流程的差異及機構間具競爭關係;制度方面則因收養制度使得機構間及收養人的關係緊張、主管機構支持不足、名不副實的媒合服務平台、收養家庭福利支持不足等等;另外,社工在媒合配對過程的兩難為:等待的停損點沒有標準、華人文化與兒童福利觀點的妥協等等。 研究建議:一、實務層面:提供社工專業評估訓練、提升媒合決策專業性、儘早擴大搜尋收養家庭的機會及製作收養人或收養兒童的個人資料表,增加收養媒合的方法。二、制度層面:促進收養媒合服務平台的使用、改善收養服務費用制度及提供更多收養家庭的福利支持。Item 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際社會工作經驗之研究(2018) 羅珮均; Luo, Pey-Jiun回首過往台灣之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台灣從過往接受他國援助的受助國角色逐漸蛻變為有能力提供協助的資助國。這之中不乏以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於海外推展服務的組織,然而國際社會工作一詞在台灣仍相對陌生,且相關文獻與論述十分稀少,但國際社會工作在國際上實已發展逾70年。又在全球化浪潮下,因國際壓力或事件而興起並衍生許多待處理之國際議題。上述種種更突顯國際社會工作之重要性。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到六位曾經或現於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海外服務據點工作一年以上的台灣社會工作者,透過深度訪談來看見每一位豐富的生命故事。 透過了解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際社會工作之經驗,本研究發現六位受訪者多認為這段經驗對其影響甚鉅。從服務中與各方工作的點點滴滴,抑或是在異國所接受到的困境與挑戰,都是相當珍貴而不可多得的經驗。而從其經驗中出發看見台灣在國際社會工作發展雖尚處於起步階段,卻仍存有發展上的優勢及劣勢。再根據此提出教育、實務及政策等面向上推展國際社會工作之建議。Item 社會工作者參與環境運動的自我實踐(2017) 黃念謹; Huang, Nien-Chin環境運動與社會工作擁有/追求共通的基本價值——環境公義。對社會工作而言,環境運動更得以作為鉅視面實踐的進路之一。然而,從社會工作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環境議題的焦點偏向「人在環境(或情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 or situation, PIE or PIS)的「人文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忽略了落在宰制處境的「生態物理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而社會運動在本土的實踐也往往落入專業結構的邊陲。 本研究旨在探索4位社會工作者在環境運動的自我實踐,藉由敘說研究以呈現他們參與的經驗、意義,以及過程中所展現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藉此在學術、教育和實務上,建構出以環境意識為出發的實踐知識與社工角色。 同時,對研究者而言,本論文的完成也成就了一場「回歸主體」與「邁向平等」的發聲練習。